摘要: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把握好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要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科学的教育观全新的发展观,培养高层次人才,增强科技创新能力,营造高校和谐发展新局面。
关键词:高校;人才培养;和谐发展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及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高校如何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实现和谐、健康、快速发展,是我们高校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对此,有以下几点认识。
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和准确的办学定位
办学理念,是指一所学校办学的理想、信念和目标。先进的办学理念可以塑造学校的形象,提升大学的品味,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励学生、教师工作、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先进的办学理念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其必须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正确判断时代特征,确定科学的发展目标和工作任务。办学理念还要与学校的发展历史、传统、校风相适应,体现其历史传承的一面。另外,高校还需有准确的办学定位。办学定位应是在充分分析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区域建设人才技术需求状况,结合学校专业、学科特色和优势基础上而制定。其主要任务是确定学校的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学科结构以及办学特色等。
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有科学、合理、适合校情的发展规划
学校发展规划是确定基于学校领导及师生对学校自身发展远景的展望,是学校全体师生在一个时期内奋斗目标的具体体现。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一是必须充分结合学校自身实际,如学校目前的办学条件、办学层次、专业结构、学科特点等;一是要认真分析学校所在省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技术、信息的需求,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既要考虑长远发展,也要考虑现实可能,经过科学、深入、全面的论证后确定。
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
上世纪末,高校扩大招生后,教育教学质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为此,高教界提出了高校必须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认为,“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四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规模的扩大不能致使教学质量滑坡,同时扩大规模要与学科、专业的结构调整相结合,与提高教学质量相结合,使高校能够培养出社会经济建设所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对此,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1、办学规模应与办学需要和学校自身条件相符合。学校办学规模应由社会经济建设对学校专业人才需求及学校自身办学条件、学校的承受力来确定。2、高校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充实内涵,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培养出社会、行业需要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3、要针对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需求特点和科技发展情况,合理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协调各学科领域的发展。要结合形势需要,积极发展交叉学科、特色学科、优势学科,形成优势学科群,以此提高学校的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4、要注重效益,优化投入产出比。宏观来讲,效益可分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二者之间,高校应更加注重社会效益,并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使学校一方面能够很好的体现社会效益,又能够收到其发展所必须的经济效益。
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方针,努力增强为学生服务的意识
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正确处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努力建设和谐校园。高校要本着提高讲授质量和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优质教学服务的原则,努力提升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在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上,要坚持把对学生成长是否有用作为基本原则,所有课程都必须围绕学生成长的目标来开发和设置。在学科建设上,应坚持学科建设为教学服务的原则,大力促进科研成果向教学实力转化,使学生成为学校学科建设成绩的直接受益者。硬件方面,学校教室设备、图书资料、体育场馆、餐厅宿舍都应以方便学生为准则,真正贯彻“以生为本”的原则,更好的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高校内部和谐、健康发展。
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修养和道德素养
校园文化建设,对确保高校的科学、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校风、学风。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是引导人、激励人、鼓舞人的一种强大内在动力,也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催人奋进的一面旗帜。大学作为社会文明的源头,引导文化潮流,传播科学思想,应当成为先进文化、健康文化、高雅文化最有市场的地方。大学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品味是高校重要的“软实力”,也是大学重要的竞争力,它将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道德力量和感召力量。先进的校园文化还要求大学生必须有较强的政治素质和思想素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学风,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把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努力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