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3年至今的5年间,成君忆以每年一本的频率不紧不慢地出版了5本管理文学图书:《水煮三国》、《孙悟空是个好员工》、《渔夫与管理学》、《像园丁那样管理》、《管理三国志》。这些颇具分量的管理文学作品在管理学和文学两界都引起了很大的关注,甚至争议。而成君忆的百万读者也把他的书视为指导人生、引领职场的宝典。
6月22日的上午,北京城西三环北路的一幢大厦的一间会议室里,《中国市场》记者看到的成君忆很年轻,但也显出了相当的疲惫,他表现出来的状态与其他衣着光鲜、红光满面的年轻成功人士有相当大的反差。也许,他的身体真的是被自己的思考所累。谈及他是否关注其管理理念推广的效果时,成君忆只是希望自己的作品靠有悟性的读者去领悟。但当看到他说起自己拥有百万读者时眼中难掩的喜悦,以及其在企业管理培训一线时的奔波辛劳,都泄露了他希望用自己的新古典主义管理思想改变现状的“积极入世”的一种生活态度和方式。
属于哪个圈子
《中国市场》:从一个广受欢迎的财经畅销书作家,到一个颇受争议的管理学研究者,你自己对这两种身份如何认同?
成君忆:实际上,对我而言,这两者是合一的,并不矛盾。在创作的过程中有共同的特点,即我讲管理的文学性很强,是独树一帜的。无论对文学来说,还是对管理学来说,我都不是纯粹的属于某一个圈子,而是第三条道路:管理文学。用文学研究管理,是作为学者的职分;用文学注释管理,是作为作家的职分。
但是,自2002年以来,对我的争议主要体现在:就管理学的圈子来说,我是迥异于以往的管理学研究者的。我这种色香味俱全的管理学作品,很让管理学圈子里的人怀疑成君忆是不是在炒历史传统的剩饭。文学圈子又认为这个人是一个不合常规的创作者。结果是在两个圈子里都得不得真正的承认。我实际上是在管理学和文学两个圈子的交汇处独自耕耘,两头都挤满了人,在这里就我一个人,结果空间就很大。这也就使得很多人都注意我,言行就容易受关注,争议也就在所难免了。
从古典里钻出来的“非现代学者”
《中国市场》:你的新书《管理三国志》提出了146条管理学理念,并且提出了一种五行相生的管理体系。现代学者常常陷入构建自身宏大理论体系的陷阱,你构建这个管理体系会不会也有这种危险呢?
成君忆:首先,我不是现代学者,而更像是从古典中钻出来的(笑)。现代学者确实有一种理论构建上的结构病,热衷于建立自以为是而实际上并不能自圆其说的理论体系。
我认识一个研究孔子的学者,自称把《论语》读了一千多遍,自身深谙孔孟之道,但他对我提出的疑问总也无法回答。因为我的思考已经超越了他所构建的所谓理论体系的范畴。不独是他,学界相当多的人对孔孟之道的理解都是片面的。就拿孔子的“仁者爱人”来说,国学把它应用在管理学上竟然只是对员工有限和适度的关怀,而这绝对不是孔子的“仁者爱人”。在这个唯利是图的商业社会,管理学是在利用孔孟之道来赚钱,这种利用最终丧失了理解传统文化的可能。
我提出的五行相生的管理体系实际是已经客观存在的,是我的发现而不是发明。即使它是一个体系,也只是本就存在于企业管理中的一种体系,是一种客观存在,不会是任何陷阱。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宇宙中所有事物的组织结构,都包含着木、火、土、金、水等五种物质形态。五种物质形态的运行和变化规律,被成为五行。对于一个公司而言,员工属木,相当于人的肝胆,承担着企业的造血职能。公司的运营流程属火,相当于人的心脏,承担着血液循环的职能。公司的企业文化属土,相当于人的脾胃。脾胃越好,吸收营养的功能就越好。公司的客户服务属金,相当于人体的肺部,承担着呼吸的职能。公司的财务属水,相当于人体的肾脏,承担着滋养生命的职能。我们的企业之所以出现管理上的难题,就是因为五行之间的相克。
企业中的人在五行之中属木,是我们最应该关注的。管理学的问题,说到底是人生的问题。
新古典主义管理思想的鼓手
《中国市场》:作为新古典主义管理思想的倡导者,你怎样理解这种管理思想的核心价值?
成君忆:新古典意味着,对待中国的历史文化,我们要用一种理性的态度去研究它,理解它,而不是像某些学者那样不负责任地批评它,甚至居心叵测地利用它。而这种管理思想,核心价值就是要有道德感。
对传统文化中的管理学理念,现代人用自己不纯洁的价值观去理解,认为有用的就加以利用。阅读经典看到的只是阴谋,如把老子的“无为”功利性地理解成是为了更好的“为”;把孔子的“亲和力”解释为成就大事业的必备条件。都是极其功利性的利用。只有心灵纯洁的人才能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如果没有道德上的启蒙,就不能拥有真正的管理智慧。可是在许多学者看来,企业的意义就是赚钱,管理学的意义就是为了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如果你讲道德,你就只能放弃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原则。
我们现在很多企业家把管理之道理解为一种驾驭人才、利用人才的权谋。他们要求员工遵守职业道德,但自己却缺少道德上的自省。这样一种形式主义的道德的表现,不是真正的道德。形式主义的道德具有两种作用,一是伪装自己,一是控制别人。有时这种道德被人认为是一张虚伪的面具,有时候又被人认为是扼杀人性自由的教条。这样,道德遭到了误解。有人就不愿意遵守道德,甚至开始反道德。
新古典讲求的回归,不是回归到古典的生活形态,而是回归生活的内容。如果你缺乏道德维度,最大的可能就是穿着汉服、唐装却反传统、反道德。在他们的眼中,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伪君子,一种是真小人。无疑,这是很可怕也很可悲的。
“渔夫”与“园丁”
《中国市场》:渔夫的管理学和园丁的管理学是你的管理思想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方面,这种分野在新古典主义管理思想中有怎样的地位和价值呢?
成君忆:对管理学的理解需要文化上的参照。在人类的生活中,文化的领域比管理学更为广泛。但现代学者总是习惯于站在经济学的立场上谈论管理学,站在管理学的立场上谈论文化。但纯粹的经济学实际就是一种唯利是图的文化主张,经济学不能理解人性。而从管理学的角度去看企业文化,往往使得企业刻意设计企业形象、企业文化,这是一种伪文化,也使企业变得不高尚。
应该把这种理解次序倒过来。文化是客观存在的,是可以被人真实理解的。人类的文化中包含着管理学的理念,不同的文化就会派生出不同的管理学。至于经济学,应该是隶属于管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才对。
我把人类的文化分为两种,一种是渔夫文化,另一种是园丁文化。
所谓渔夫文化,也可以称为猎人文化,是一种崇尚掠夺和占有的文化。你可以用暴力或欺骗的方式掠夺,对财富的掠夺和占有,形成了这种文化的最大特征。当渔夫文化出现的时候,道德就崩溃了,经济学就成了显学。人们只知道用一颗经济学的头脑去利用、去掠夺、去占有。
而园丁文化则崇尚培养和创造,当园丁文化出现的时候,意味着人们在关注生命的意义。他们在理解生命、理解自己的人生。于是,热爱生活、友爱互助的道德体系被建立起来了,经济学还原为一种理财的学问,一种为人类幸福生活服务的工具。
两种不同的文化就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管理学:渔夫的管理学和园丁的管理学。
现代管理学是一种渔夫的管理学,它追逐财富,崇尚那些用现代文明包装的暴力和权谋。在现代管理学眼里,管理只是一个操作问题,管理一个企业就像操作一台机器,在这种企业里,每个人都是工具。除此之外,我们看不到人生的出路。
对人生的思考必须成为管理学的核心课题。当我们找到人生的出路时,也就找到了管理学的出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能得到的,爱是唯一的管理学智慧。园丁的管理学才是管理的“真经”。
因为不能从文化的视角理解管理学和经济学,在当前的中国,真正的经济学家不超过5个,至于真正的管理学家则一个也没有。
化解职场难题
《中国市场》:你对身在职场上的人提出要选择让自己快乐的职业,做自己喜欢的事,但这样一个目标对现实中大多数的职场中人好像是不现实的,你怎么看这个矛盾?
成君忆:其实这种矛盾从根本上就是渔夫文化与园丁文化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并不难,需要的是改变人的意识。
现代的社会是个浮躁的社会,大多数人为了赚钱而工作,那么这时的工作正如我在书中提到的那样,是欲望的饭碗,从中很难寻找到快乐。可是人活着就只是为了这样吗?显然不是。我主张以园丁的文化来对待自己的职业,用园丁文化来关注自己的生命。
人作为一种生命体需要伸展自己的枝叶,开放自己的花朵,成就自己的果实。所以要用园丁的心态热爱你的人生,即你就是最初的那棵树苗,你要学会种植你的人生,生命的成长与财富无关、与地位无关,而与你安身立命的土地有关。
只要你的意识到位了,选择一份让自己“快乐”的工作,并非天方夜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