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应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

2007-12-29 00:00:00刘树明
中国市场 2007年31期


  摘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伴随着多种利益关系的交织,必须面对多种复杂的问题,正确处理这些关系、解决这些问题是当前和今后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高校后勤;改革;社会化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从1999年起,我国在高校全面推行后勤社会化改革,目前,高校的后勤改革已经取得明显成绩,后勤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一大批后勤服务实体发展进入良性循环,管理工作日趋规范。但就全国而言,改革的发展并不平衡,部分高校的改革出现停滞甚至形式上的倒退。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改革,出现暂时的停滞或退步是正常的,毕竟这项改革是前无古人的,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且涉及到方方面的利益关系,必然会在改革的进程中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因此,要进一步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必须充分认识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以大局稳定为前提,以改革发展为动力,以扎实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为保障,正确处理改革中的各种关系,解决一系列难题。
  
  一、遵循教育规律与市场规律的关系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变革,逐步取消高校办后勤的职能,建立起校内后勤服务市场,并逐步融入国家统一的市场体系,运用市场机制的作用优化后勤资源配置,最终建立起“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职能部门监管”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使高校真正摆脱办社会的负担,从而专心致志地抓教学、搞科研,在获得有效的后勤保障服务的同时,降低学校整体运行成本,以增加教学科研投入,确保教学科研水平稳步提高。
  高校后勤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实体,既有教育属性又有经济属性。李岚清同志在第二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上曾明确指出,高校后勤要“注意尊重教育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运行规律”。遵循教育规律就是指高等教育是以国家财政投入为前提,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各类人才为目的的一项公益性社会事业。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后勤的性质应基本上属于公益性经济组织,不能单纯以赢利为目的。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经济组织都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企业的根本目的就是追求最大经济效益,没有盈利的企业是无法生存和发展的。所以对高校后勤企业来说,遵循教育规律与遵循市场规律是存在相互矛盾的。要保证高校后勤企业姓“教”而不姓“钱”,有效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必须在保证教育规律的主导作用下,充分运用高校后勤系统所特有的优惠政策,保证经营者在搞好服务的同时有一定盈利,即承诺以“服务育人”为宗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不片面追求高额利润。这就要求政府的宏观主导、学校的有效监管以及多方面的协调监督,包括师生员工的参与和监督,通过严格的监督,有效地控制企业经营行为。运用高校所特有人才智力优势,通过节能降耗、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等多种措施,降低成本,在保持物价水平稳中有降的前提下,尽可能的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时提高后勤员工的福利待遇,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服务质量,更好的满足师生物质文化需求。
  
  二、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关系
  
  正确处理后勤占用的学校资产,理清产权关系,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后勤社会化,不是学校产权关系的社会化,学校投入的资产其产权仍归学校所有,交由后勤企业经营占用必须有相关的管理办法与责任承诺。社会化的过程应是通过政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实现高校办社会职能的剥离,通过建立规范的高校后勤服务市场,形成学校后勤服务实体或独立法人企业,在保证为学校提供可靠的后勤保障的前提下,使学校有效规避企业经济风险。
  后勤服务企业的建立,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实现。根据不同情况,可以成立独立注册的法人后勤企业,可以引进社会力量办后勤,如果条件尚不成熟,则可以成立相对独立的后勤服务实体,通过承包经营等形式逐步实现过渡;可以由政府主导成立后勤服务企业为多校服务,也可以单校成立后勤企业。在这个问题上,应当因地制宜、因校制宜,不能盲目追求统一。
  科学论证后勤社会化中是否存在产权的转移和利益分配关系。对于原先由学校投入的资产,学校可以通过承包、资产评估后入股以及签订租赁合同等形式交由学校后勤实体或社会企业经营。但在资产关系的转移中,要依照《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搞好资产评估并加强财务审计监督工作,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同时,要加强对后勤企业的监管,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维护国家利益。
  
  三、处理好社会化改革中人的问题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多方面利益的重新分割,其中涉及到学校和广大师生的权益,也涉及到后勤职工的切身利益。顺利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前提是正确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在保持大局稳定、坚持“三服务”、“两育人”方向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进程。
  人的问题,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一大难点,也是影响后勤乃至学校稳定的一个热点问题。在如何处理人的问题上,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涉及人的问题可分为四种情况,一是原学校事业编制的后勤“老人”,二是原学校企业编制人员和后勤招聘人员,三是临时用工,四是人才引进问题。
  处理后勤“老人”问题是一个政策性很强的问题,既要充分照顾到这批人的利益,考虑到他们长期以来对学校发展的贡献,在“无情改革”中做到“有情操作”,确保后勤稳定,又必须顾及后勤企业的发展。在这一问题上,各校采取了不同政策,归纳起来,主要有,按照工作年限进行身份买断或部分买断、结合资产转移进行身份置换以及保留身份企业“借用”等形式。就目前高校情况而言,后勤“老人”数量相对不大、年龄偏高、文化程度较低,因而应以保留身份企业“借用”较为稳妥,这样既可以较好的回避“老人”身份变更问题,又有利于后勤队伍整体稳定。
  对于原企业编制人员、后勤招聘人员以及临时用工,需要进一步规范。要按照“劳动法”的规定,完善用工程序,逐步提高职工待遇,实现同岗同酬,在调动职工积极性的同时,保持队伍相对稳定。
  高校后勤的人才引进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由于高校后勤的特殊性,人才的引进与稳定一直是个难题,主要症结在于同类人员与高校内部其他人员比较,待遇、职称、发展机遇等不能同步。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规范企业用人机制,以人为本,处理好老人、新人的待遇及机会均等的问题,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如职务职称晋升、各类保险等问题,使他们在企业发展的同时真正享受到发展的成果。
  
  四、后勤改革中的思想政治工作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一场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