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毕业论文管理,提高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

2007-12-29 00:00:00冯晓明
中国市场 2007年52期


  摘要:普通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目前普遍面临着一个“两亏”的局面:一方面质量水平严重下滑;另一方面阻碍而不是在促进着毕业生就业。本文从普通高校管理类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质量出现的下滑现象入手,分析了原因,并据此提出了改进管理类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管理、提高就业能力的几点新思路。
  关键词:管理类;毕业论文;就业能力
  
  一、改进管理类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管理的意义
  
  1.毕业论文写作是管理类本科毕业生独自发现实际问题、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学以致用。尤其对于管理类专业来说,学科实践性、应用性特点突出,容易造成学生“眼高手低”。这种实践能力的不足不仅影响着学生对理论的进一步认识和掌握,也成为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明显的瓶颈。毕业论文的写作正是一个学生利用专业理论知识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有利于锻炼思维,增加技能,符合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要求。
  2.毕业论文写作是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培养创新能力和习惯的重要环节。发展知识经济,培养创新人才是保证;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吸收创新人才是关键。大学生是我国培养的重要知识技能型人才队伍,而衡量是否为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是否具备创新能力和习惯。在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条件下,毕业生只有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才能在求职过程中具有比较优势。毕业论文写作是一个创作过程,不仅需要创新思维,还要具备创新能力。加强毕业论文的管理,有利于培养管理类本科毕业生的创新能力和习惯。
  3.毕业论文写作是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培养科学精神的重要方面。科学精神是大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科学精神,可以拓展大学生的求知能力,使其始终保持求知精神和动力,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而这一点也是企业依靠员工维续其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良好的科学精神,是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重要体现。在我国目前的大学教育内容中,毕业论文写作是培养大学生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
  4.毕业论文写作是管理类本科毕业生积累知识创新成果的良好机遇。大学是知识创新的主要领域之一,大学生则是这一领域中很容易被忽视的知识创新的动力源。毕业论文的写作集中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对一些热点问题的关注和想法,很多思路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成为毕业生积累创新成果的良好机遇。
  
  二、管理类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管理存在的问题
  
  1.对毕业论文的意义认识不够。学生因为就业轻视毕业论文写作,教师因为同情学生求职不易而放松对论文的要求。这在客观上对当前遇到的毕业论文管理的“两亏”局面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一结果导致毕业论文疏于组织,管理不严;形式机械,抄袭严重;选题随意,内容肤浅;重在完成,不见创新。这直接反映了师生对毕业论文意义的认识不足。
  2.毕业论文的写作时间与学生求职时间发生冲突。随着就业压力的日益增大,大学生就业日程不断提前,第七学期已经成为寻求工作机会的重要的时期。对于管理类毕业生来说,由于很多都表现出了“眼高手低”现象,出现了择业—失业—再择业的怪圈。就在求职的关键学期,正是毕业生完成论文的学期。七、八学期一头连着毕业论文,一头连着就业,大部分毕业生因此陷入“两难”境地。
  
  三、改进管理类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管理,提高就业能力的思路分析
  
  1.提前管理类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时间,为毕业生进行知识创新、提高就业能力创造更加宽裕的环境。提前毕业论文写作时间是解决当前管理类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与就业矛盾的首要措施。实际上,管理类本科生在第六学期结束后大多数课程就已经修完;另一方面,毕业论文的写作并不以完全学会所有专业课程为前提。第三,结合论文写作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是一种重要知识积累的途径。所以,管理类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写作时间提前具有可行性。
  毕业论文写作的意义是让学生结合专业知识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以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为出发点,管理类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应该考虑两个因素:一是兴趣,一是实践。兴趣是创新的源动力,实践是创新的思维依据。从这两个角度来说,管理类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和开题可以提前至大学三年级完成。这既有利于学生把握自己的兴趣取向,也给毕业论文的写作留出了更多实践考察时间和深入研究学习的时间。在提前毕业论文写作时间的同时,还应该配套的进行专业教育和论文写作技巧教育,使学生把毕业论文写作当成是大学期间的一个学习过程而不仅是一次最后的测试。
  2.结合毕业论文的管理,推进导师制的建立,加强就业教育和指导,避免盲目择业。在实行学分制的普通高校,建立导师制是一项必要的措施。导师制是促进学生科学合理安排学习目标和进度的重要保证。真正意义上的导师制除应该在横向角度指导学生专业学习、学术研究、道德操守、就业观念方面以外,还应该具有一种持续教育和激励的作用。
  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以导师指导为前提的。如果能将学分制下的导师制与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的写作充分结合起来,使二者成为一个连贯的过程、统一的整体,那么不仅毕业论文可以高质量完成,毕业生也可以不断提高就业能力,从而实现“双困”向“双赢”的转变。
  3.建立创新激励机制,保证毕业论文质量要求,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制度经济学告诉我们,再刺激的事物也必须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才能持续而充分的调动“理性人”的积极性。所以,学校应该从机制上发挥其对学生创新和科学研究精神的激励作用,培养学生大学期间在一个课题上发表多篇而非一篇有价值论文的能力,这必将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建立激励机制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作考核体系。只有合理的制度才能引导合理的发展。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学生不同时期的特点,有效的激励学生进行创新研究和思考,让学生在思考中体会到成功和自信,使“创新”成为其一种自觉的思维习惯,培养毕业生成为真正创新性人才。
  4.强化课程考核的学术研究取向,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习惯,从而为毕业论文写作打下良好基础。论文写作是一种普遍的考查学生课程学习的形式,相对于考试,它有着更多的优势。我国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考查侧重记住多少,因此多采取考试形式;而在一些教育发达的国家,则侧重学生会用多少。前者对于教师业务水平要求较低,也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后者正相反。因此,应该鼓励学生养成论文写作的习惯,逐步培养其结合专业知识表达思想的习惯,进而强化其学术研究的取向,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改进毕业论文管理仅仅是提高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仅就改进毕业论文管理来讲不但需要思路,更需要实践的检验。这些问题的解决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方面协调配合。例如,导师制的建立需要师资力量的加强,部分考试课程的考核形式转变还需要教师观念的转变。而这些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改进管理类本科毕业论文管理还需要更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积累,本文仅从几个角度探讨改进思路,希望能够为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提供一些有用的建议。
  作者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张良吉.关于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等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