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的崭新契机与发展模式

2007-12-29 00:00:00陈方前
中国市场 2007年52期


  摘要:本文认为文化经济已成为当今时代经济发展的主流和趋势,当下展开的新农村建设,必须自觉顺应文化经济的发展潮流,抓住文化经济提供的崭新契机,确立文化经济的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本文还进一步探讨了新农村建设中发展文化经济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文化经济;新农村建设;崭新契机;发展模式
  
  一、文化经济:新农村建设的新起点
  
  农村,作为一个以农民为主体、以农业为主业的社会区域,曾在农耕经济时代因拥有当时的核心生产要素土地等自然力而占据着历史的中心,尔后随着工业经济时代的降临,在资本的驱动与机器的轰鸣声中这位煊赫于传统社会的历史主角则逐渐趋于沉寂,工业文明铸造的城乡二元格局终于使农村被边缘化了。中国社会变迁中屡屡掀起的农村复兴都有着不同的时代背景。当下蓬勃展开的新农村建设亦遭遇不同以往的历史境遇。,站在经济形态的时代坐标中考察,此次再次启动的农村复兴运动,不期而遇的新历史起点,就是一个被称为文化经济的新时代的到来。文化经济,按照提出和接受这一时代命题的学者们的观点,就是一种以文化内容为主导,以人文精神为先导,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依托和支撑的新型经济形态[1]。这样的经济形态构置的时代,较之于以往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时代,呈现出如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内涵和时代特征:
  首先,文化经济是以文化内容为主导的经济。在这种经济形态的发展中,起核心作用的生产力要素已不再是自然力、机器和资本,也不仅仅是知识与技术,而是人文精神与知识、技术的有机结合即一种文化力,这种文化力以其人文品格和科技含量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其次,在文化经济时代,文化与经济日益融合乃至一体化。文化资源与其它生产要素紧密结合,彼此互相渗透、互为条件、优化发展,文化与经济之间的这种互动成为社会生产力的核心动力。最后,文化经济蕴含着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取向,是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的经济。文化经济与科学发展观高度契合,都强调在物质增长的同时突出人的价值,在经济发展中张扬人文精神。文化经济是人文精神与科学技术有机结合的产物,其内容构成不仅包括科学、技术等智力因素,而且还吸纳了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精神因素,尤其突出了人文精神、观念文化作为生产力要素的价值。
  
  二、新农村建设应确立文化经济的发展模式
  
  第一,发展文化经济,有助于塑造新型农民,并且以此来有效组织和动员农民,夯实新农村建设的根基。塑造新型农民,全面提升农民的各项文化素质尤其是科技素质、人文素质,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和基础。因为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如果没有他们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没有适应现代农业需要的新型农民的成长;如果农民群体这一主体力量不能得到有效的组织和动员,新农村建设就将缺乏根本的支撑。从现实来看,相对偏低的农民素质长期以来即成为阻碍农村复兴的瓶颈,一直制约着先进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制约着农村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也制约着农民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可以说,农民文化素质的相对落后与其日益增长的物质与精神需求的矛盾,是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一大主要矛盾。农民文化进程的快慢,也将在根本上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第二,发展文化经济,可激活农村经济,为农村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发展动力。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升级增长和农民持续增收。而此任务的完成,除了尚须进一步理顺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外,当前则应抓住文化经济兴起的时代契机,将农村经济纳入文化经济的发展轨道,推动农村经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应当看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长期以来缺乏活力、动力不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未能充分发挥文化之于经济的支撑和推动作用,更未能建立一个文化与经济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总体上,我国广大农村还是文化建设的薄弱环节,农村文化建设还相对滞后,有些地方甚至出现滑坡。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由于缺失了文化因素的注入和支撑,农业产业结构迟迟不能升级,现代农业在我国远未发展成熟,科技尤其是高科技对于农业的贡献率严重偏低,许多农产品科技含量严重不足。
  第三,发展文化经济,方可切实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成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全面实现。按照当前的部署,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实现农村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显然这是一个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涵盖了农村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等多重内容、体现出全面性、综合性、协调性的目标系统。它表明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而非农村某个领域与环节的局部发展和建设,它既包括发展农村生产力,又涉及调整农村生产关系,既包括农村经济建设,又涉及农村文化建设;既包括农村生产方式的改革,又涉及到农民生活方式以及乡村治理结构的重建。尤其紧要的是这些目标内容之间还彼此联系、互为因果,相互促进,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换言之,新农村建设要实现的是农村经济、文化、政治、社会四位一体的全面协调的发展。那种将新农村建设等同和简化为新村庄的建设,可以说完全与此目标,背道而驰,那种只注重经济发展而忽视文化建设而导致的富了口袋、穷了脑袋的农民决不是新农村建设所要的新型农民,那种将农村经济增长建立在破坏农村自然环境、恶化农村人文生态基础上的经济发展,也不是新农村建设所要的经济发展。
  最后需要予以说明的是,作为当代社会孕育出的崭新经济形态,文化经济之于古老的农村地区,是否如一些人所怀疑的,还是一个可望不可及的阳春白雪?我们的回答恰恰相反,其一,农业是一个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结合的过程,农业生产对象的生命性特征决定了农业生产时间中人的劳动时间只占其中一部分,这样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就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时间和闲置的劳动力,这无疑为在农村发展文化经济提供了可能。其二,由于漫长的文化积累和历史沉淀,我国广大农村蕴含着丰富和深厚的文化资源,这些极具文化底蕴、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烈乡土气息的民间文化和地方性知识,可谓取之不尽,用之已竭,这无疑又使新农村建设中发展文化经济获得了先决条件。其三,文化经济本身虽然要求高度发达的高新技术,但又不完全依赖它,文化经济强调的是通过优化配置与合理使用文化资源,实现文化经济一体化,以文化力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文化经济具有广泛的适用范围。不仅可在充分知识化、高科技化的发达地区发展,而且亦可在不发达地区发展,对于像农村这样经济技术虽然陈旧落后但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尤为切合。
  作者单位:萍乡高等专科学院
  
  参考文献:
  [1]谢名家.迎接文化经济时代的到来[N].光明日报,2006-5-15.
  [2]陈宪光.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与中国现代化之路的探索[J].华侨大学学报,哲社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