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968年,朗费罗·洛根出生在美国纽约一个经济拮据的家庭,巨大的贫富落差让他从小便萌生这样的梦想,那就是有一天能做一位腰缠万贯的富人。
洛根16岁那年,一场无情的车祸让他的父亲双腿致残,并永远丧失了劳动能力,洛根从此不得不为了全家的生计而中途辍学,来到一家小餐馆做勤杂工,虽然每个月仅有200美元的收入,但勉强可以给贫困中的日子带来些希冀。
为了排遣心中的巨大失落和心理压力,下班后,他经常到布鲁克林公共图书馆的电脑室去上网,畅游于虚拟的网络世界成为他的最大快慰。
日子虽然贫困,但洛根的“富翁梦”并没有因此而磨灭,相反,他追逐财富的梦想却在他的潜意识里不断地膨胀。基于这样一种畸形心理,他开始寻找发财的机遇。
这是1999年一个深秋的午后,疲惫的洛根终于熬到了下班时间,途经一家高级购物中心时,偶然看到一个年轻的女职员正将一个废弃的大纸盒扔进了门前的一个垃圾筒里。强烈的好奇心让洛根悄悄走过去将纸盒捡了回来。
回到家,洛根仔细翻看纸盒里的废纸和纸片。起初,他只是想满足自己对这家中心的好奇心,但翻来翻去,除去了揉皱的单据外,还有一份金融信用卡部门为扩大业务量,而向客户寄出的预先填好的信用卡申请单。
它怎么会在垃圾中呢?洛根心想,也许是这位客户对信用卡业务没有兴趣,才随意将申请书当成废品丢进了垃圾中。
拿着这张申请单,他突然转念一想,何不让自己冒充对方的名义申请一张信用卡。如此这样,自己即可一夜致富。
这个突然冒出的“大胆”想法,让洛根开始在网上搜集有关信用卡方面的信息和资料。他很快了解到,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金融部门推出了一项信用卡网络服务业务,后来为了扩大业务量,他们又为消费者提供简单而便捷的网上存取服务。但是,他们却忽略了这项服务的最大漏洞就是无法兼顾消费者个人资料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发现这个漏洞之后,洛根的心头不禁一阵狂喜,随即他开始着手策划下一步行动。
2000年度最新一期的《福布斯》杂志出刊时,洛根特地买回了一本,回家后立即着手从“美国400大富豪排行榜”富豪中寻找他的“目标”。
经过一番研究推敲,洛根将第一个目标锁定为一位金融界的“金融大鳄”。接着,一套更为缜密的计划在洛根的心中逐渐谋划成形。他先是将个人金融资料中的每一个项目和环节单独提炼出来,然后再从各个领域查寻“金融大鳄”的个人信息,并逐一填入事先列好的个人金融资料中。
在个人金融资料中最难得到的,也是最难破解的重要环节,就是对方的社会安全号码,这是美国政府自1936年开始,专门为管理退休金几户而设立的,其效力等同于美国人的私人身份证号码。
为了查出“金融大鳄”的社会安全号码,狡猾的洛根冒充某电信公司的主管,给得克萨斯州的一个私人侦探社打电话,并谎称要寻求私人侦探的帮忙做个背景调查。
洛根怕对方怀疑,还先发制人地说:“如果你们对这份工作有兴趣,请尽快将你们的收费价格单和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寄过来。待我们核对无误后,我会把被调查者的姓名告诉你们。”
这家蒙在鼓里的私人侦探社,不知道这是洛根精心设下的一个圈套,当天就把有关证明侦探社的资料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寄到了洛根手中。
然而,洛根真实的用意是,想利用私人侦探社的资料登录一个“地下”私人侦探网站,这个网站是专门为私人侦探设立的,没有证明私人侦探身份的相关资料,根本无法登录和浏览该网站。
于是,洛根以每月300美元的费用注册成为了该网站的会员,因为在这里他可以尽情地查到所有的社会安全号码。
然而,只有社会安全号码还是不够的,他还要掌握“金融大鳄”的有关个人信用记录。精明的洛根很快用电脑伪造了银行公文专用纸张,并冒充银行人事部门主管,致函于信用调查公司,请求查询“金融大鳄”的个人信用记录。
凭借事先得手的社会安全号码,洛根轻而易举地就获得了其出生地点、出生日期、电话号码、账户密码等全部资料。
就这样,洛根一个一个的破解了这位“金融大鳄”全部个人金融信息资料。
有了这些资料,洛根便胸有成竹的拨通了一家金融公司的电话。这次,他直接冒充“金融大鳄”的身份与金融公司的人通话,询问几个账户的余额。
然而,警惕的金融公司负责人没有轻易相信电话另一端的人,而是不停地盘问其他关于金融方面的问题。洛根暗想,既然对方已经产生了怀疑,那么“硬闯”下去也许会对今后的计划带来影响。不如顺着对方的意思说吧。于是,他言辞镇静的谎称说:“我是他的儿子。”
出乎意料的是,对方竟然相信了,并在电话中向洛根详细的核对了“金融大鳄”的有关资料,包括社会安全号码和出生日期。待一切核对无误后,对方按照他的要求,查出了4个“金融大鳄”的相关账户。
不走运的是,这4个账户都是零结余。失望至极的洛根却没有放弃这个机会,他决定用对方的名义开设一个新账户。
很快,洛根将一张伪造的1000万美元的支票寄到了金融公司,希望将这笔钱存入他以“金融大鳄”名义新开的账户中。
金融公司负责人仔细核对了这张支票,账号没错、签名没错,但是水印的颜色好像有些轻微的差异。于是,金融公司负责人没有将这笔钱存人账户,而是立即向纽约市警察局报了警,洛根这次处心积虑的假冒计划随之泡汤。
二
出师不利的洛根,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的“敛财梦想”。不久,他开始从“美国400大富豪排行榜”中寻找下一个“目标”。
这次,洛根选中了某国际领先投资银行和证券公司的一位CEO。他同样选择了与上一次相同的手段,通过冒名电话和电子邮件,将其个人账户上的150万美元转入到了洛根以CEO的名义新开的账户中。没料到的是,这次竟然顺利得手了。
此次计划的成功,让他尝到了迅速敛财的甜头。很快他又冒充微软一位创办人,划走了其个人账户中的1000万美元。
2001年初,洛根又将目标锁定在全球最大招聘网站的董事会主席身上。他故伎重施得到了董事会主席的全部个人金融资料后,冒充其身份给一家金融公司打去电话。
“您好,我刚登录你们的网站准备查询余额,不想出现了一些故障。”洛根焦急地说。
“请问,您的姓名?”职员问道。洛根从容地说出了那位董事会主席的大名。
“很高兴为您服务,请问您的账号是多少?”
洛根胸有成竹的念出了一串数字。
“对不起,这个账户已经作废取消了。”职员有些怀疑地问,“您的社会安全号码是多少?”
洛根又念出了正确的号码,职员的疑虑显然被打消了,问道:“您是否还有其他账号?”
洛根马上又念了两串事先查到的账号。
“对不起,您给我的账号都是错误的。”职员说。
“那么,我现在该怎么办呢?”洛根问。
“我可以根据您的个人资料,包括个人安全号码、出生日期、住址、电话号码等,来帮助您查出您的账号”
这些自然难不倒洛根,他马上将手里的有关董事会主席的信息资料,逐一准确无误地说了出来。
“噢!很好,我查到您的账号了。”职员说,“这些账号全部都是公司的账户,请问您知道账户的密码吗?”
洛根浑身一阵冷汗,他故作镇静的说:“我平时几乎不问及账户方面的事,我当然不知道密码是多少。但是,我今天想查一查账户里还有多少余额。请您给予我帮助。”
“好吧!”电话另一端,职员不停的敲着电脑的键盘,“密码找到了。您的账户余额是53370.86美元、2.77133233亿美元……”
为了不引起对方的怀疑,洛根选择在一周后将2亿美元成功地转入他事先以董事会主席名义开设的新账户上。
直至2001年的圣诞节前夕,洛根已经冒用《福布斯》“美国400大富豪排行榜”上的二百多名富豪的金融身份资料,开设了近千个信用卡账户,诈骗的钱数已是天文数字。
然而,实现了“腰缠万贯”梦想的洛根,却没有丝毫的兴奋与激动,反而,他每天都为该如何藏匿这些诈骗来的钱而绞尽脑汁。
怎么才能更加便于钱的转账和提款呢?他在苦苦思考着这样一条捷径。
2003年秋,洛根偶然在某网站上看到了这样一则广告:“到非洲国家来开设银行吧!只需2万美元。”这条消息,不禁让洛根的心头一阵悸动。既然手握这样一笔巨款,干脆自己开设一家银行吧!这样即可以方便这些钱财的支取,又可以在罪行被警方发现后,及时毁掉银行所有的全部记录和证据。
很快,洛根开始搜集在非洲国家开办银行所需的文件和资料。
三
就在接连不断的信用卡账户诈骗案交替上演,报警电话也是络绎不绝时,纽约市警察局很快成立了专门的电脑调查技术小组,并开始对此案展开调查。
很快,警方查到了这些被转走的钱款,最终分别转入到了由一个匿名的电子邮箱地址开设的数百个账户上。警方查明这个匿名的电子邮箱的IP地址是来自布鲁克林公共图书馆。
调查人员暗中来到图书馆进行调查取证,但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对此却是一无所知,他称每天到电脑室来上网的人络绎不绝,根本不知道警方要找的嫌疑人到底是哪一位。
最后,警方只能寄希望于嫌疑人留在电脑室里的指纹,但经过一番核实鉴定,均未发现可疑之处。
虽然阻力重重,但警方没有停止对案件的调查,他们对辖区金融公司和银行中可疑的账号展开了地毯似的搜查,并实施严密监控。在核查可疑账户的支取情况的同时,还对钱款提取记录单上支取者的签字,进行了仔细的核对。结果发现,几乎所有的笔迹都不是同一人的,查找工作再次陷入了僵局。最后,调查人员决定,采取以静制动的方法,等待着疑犯自己跳出来。
2006年冬天,警方突然发现,监控中的一个可疑信用卡账号开始办理取款,他们立即查明这一信用卡账号消费终端是在市区一家电脑商店内。警方火速赶到这家电脑商店。
经过仔细核对销售清单,警方了解到,一位三十多岁的男子,十分钟前用此卡购买了一个价值200美元电脑硬盘,在办理了送货手续后就离去了。
第二天上午,几名便衣警员化装成电脑商店的送货工,按照送货单上的地址来到了一家小餐馆的门前。而让警员们更为意外的是,前来签收的竟是个满手油污的餐馆勤杂工。此人正是洛根。
在此期间,为了提防被人觉察,他一边忙着办理开设银行的事宜,一边继续隐藏在小餐馆中当勤杂工。在他工作休息间的一个旧木柜里,警方找到了那本已经被洛根翻烂的《福布斯》杂志。
嫌疑人洛根被押到警察局,出乎预审警员意料的是,没等审讯开始,他就一一供认了他假冒富豪身份诈骗巨款的罪行,并交代为了不在钱款提取记录单上留下笔迹,而每次采取花钱雇不同的人来替他签字的作案谜底。
从作案那天开始,他从诈骗来的巨款中只消费200美元,购买了硬盘,白天,他依然来餐馆勤快地忙碌着,餐馆的同事谁都不肯相信,平时沉默寡言、表情木纳的勤杂工洛根就是这起轰动全美的金融诈骗大案的疑犯。
然而,为什么向来处心积虑的洛根,却如此轻易的向警方全盘托出其所犯的罪行呢?
他向警方供述说,自己早已厌倦了这种提心吊胆的日子。那笔巨额不义之财如巨石时刻压在他的心上,钱越多,他反而越感到日子难熬。兴奋与罪恶交织成一种巨大心理恐惧,时常折磨着他。
如今的洛根正在等待着法律的宣判。在这段等待的日子里,他的情绪显得异常平静。他说:“与拥有万贯钱财相比,我宁愿在小餐馆中打工,或是待在牢房里,因为这两种结局能够让我的心及灵魂得到一种轻松和平静。平淡的日子是这样幸福,它绝非是金钱可以买得到的……”
至此,这起轰动全美及世界富豪圈的诈骗钱财案,以一位普通勤杂工心灵世界沉重的感叹而告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