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绩工程别在农村扰民

2007-12-29 00:00:00人民论坛调研组
人民论坛 2007年2期


  部分地方的新农村建设变成了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而影响基层干部行为选择的最重要因素,是资金投入上的困境和我国干部考核体制中存在的弊端
  
  新农村建设一周年来,在一些地方,新农村建设的氛围还不够浓,或停留在浅层次的表面文章未能深入,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还不甚了解,“上面热、下面冷”、政府热基层冷、“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局部存在,甚至还比较突出。
  因为调研,记者有机会经常深入各地农村,不久前记者走访中部某省的一些村庄,有些农民对记者道出了疑惑:“我们村里搞新农村建设,要求粉刷墙壁,家家户户都要清洁美化。村里规划建设了新房,经济实力好些的都陆续建起了新房子。我们看着也羡慕。新农村到底是什么样子?我们的心里还不太清楚。但是如果光是这些,我们心里还不是很踏实。”
  还有的农民说:“干部确实在忙里忙外,搞规划,拿着图纸在村里勘察。但似乎和我们关系不大,我们知道新农村建设是我们自己的事,可是我们该怎么做?没人告诉我。一来二去我们有置身事外的感觉。”
  为什么原本是农民自己的家园建设,却“剃头挑子一头热”呢?是什么在作怪?在广大农村地区如火如荼开展的新农村建设,究竟存在什么样的情况呢?
  
  “冷热两重天”,政绩工程在农村扰民
  
  毋庸置疑,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本来应是热火朝天的事,农民为什么“热”不起来?据记者调查,和一些地方普遍存在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不无关系。
  贷款建洋房、厕所贴瓷砖、门前建喷泉……新农村建设一周年来,这些看似夸张的现象,却成为一些地方新农村建设追逐的样板。
  据报道,四川省绵阳市农业科技示范区内建了5个别墅小区,农民住着贷款修建起的欧式豪华别墅,却在为一日三餐发愁。由于不能按照规定领到土地被统征后的生活补助费,许多住别墅的农民为了生计,不得不离开别墅,举家外出打工。
  无独有偶,福建漳州市平和县坂仔镇西坑村号召农民建起了40多幢黄白相间的小别墅,成为当地政府大力宣传的明星“小康村”,但西坑村却因此欠下130多万元贷款,成为当地百姓沉重的负担和挥之不去的心病。
  尽管这些只是关于新农村建设的零星报道,却无疑是“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在农村的“翻版”。或许其中有“好心”办了“坏事”,然而结果却一样,挫伤了农民主体的积极性。
  来自农业部“百村调查报告”显示,一些地方干部对建设新农村存有模糊认识,希望立竿见影、早见实效,指望用两三年的工夫就建成新农村,因而索性提出全部拆除现有住房,实现村民的整体搬迁,而不顾做法的可行性以及农民的自愿与否。
  
  农民有三怕:怕敛钱,怕强迫,怕折腾
  
  针对新农村建设的“面子文章”,农民其实也有自己的想法:“搞新农村建设,我们盼改善生活,同时也有三怕,一怕敛钱,二怕强迫,三怕折腾。”
  据报道,浙江省永康市一个被列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的村庄,不顾村民反对,拆迁旧屋占用良田,负债8000多万元,统一建造村民别墅工程。首批已封顶但尚未完工的111幢别墅,因存在严重质量问题成了烂尾楼。
  “我们并不是不想住别墅,而是住不起。”一位村民说,虽然一些村干部是私企老板,但村集体却没有这个实力,住别墅自己要掏更多的钱,眼下最迫切的是要解决失地后的生计问题。为此,在别墅动工之初,村民们便不断地联名举报,直到这批别墅工程出现墙体倒塌等质量问题成了烂尾楼。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这个1700多人口的村庄,已完成两期建设的“村民公墓”拥有2000座墓穴,看上去颇为壮观。据村民说,公墓建造之前,这里是茶园。
  中部某县在搞小康样板村、文明村工程建设时,遭遇农民的不解和抵制。当地干部扒房子、扒墙推进工程建设,农民们气愤地称其为“两扒”工程……诸如此类的现象,不止是“上面热、下面冷”、“干部干、群众看”,而是让农民“心寒”了,农民主体的积极性怎么能充分调动起来呢?
  东北某市城郊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除去豪华的别墅,并没有任何配套的产业项目。当地的村民们说,这种高档的别墅,对他们来说是可望不可及,更不会对他们有什么示范作用,只是“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只会往干部脸上“贴金”。“乡村干部在新农村建设的一些做法,显而易见是给上面看的‘面子文章’,和我们没有切身关系。”
  据调查,农民对新农村的理解要简单、具体得多,农民更关注新农村建设的五项要求中的“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让钱袋子真正鼓起来,改善生活、生产条件。如政府和地方干部不考虑到这些,只热衷于表面文章,一来二去,农民的积极性自然“冷”了。
  “农民热切盼望着旧农村变新农村。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中的很多人并没有发现自己的生活有多大变化,甚至有的地方借建设之名扰民、害民,又让农民对新农村建设失望起来。”
  
  冷热症如何治理
  
  新农村建设一周年来,为什么会出现“上面热、下面冷”、“干部干、群众看”的异常情况。症结何在?主要原因是忽视了群众经济收入的实力问题,强行大扒大建,农民背债住进了“小康房”或“小康楼”,有的家庭还过着抱柴取火的日子,有很多家庭连取暖费都支付不起,自来水和流水厕所成了摆设,诸如此类的“政绩工程”、“表面文章”,弄得群众怨声载道,只好在一旁观看干部折腾。农民对建设望而生畏,参与的热情自然低下。这样抱有“大干快上”、“急于求成”的思想,或把主要力量下在“刷墙壁、写标语、立标牌”上的村庄为数还不少。
  专家指出,部分基层干部尽管在理性认知上瞄准了农民的迫切需求,但在实际行动中却出现了偏离,导致部分地方的新农村建设变成了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而影响基层干部行为选择的最重要因素,是资金投入上的困境和我国干部考核体制中存在的弊端。穷根究底,这应该是“一头热”最主要的原因。
  有人由此总结说,如果只想着“立竿见影”,把“发展生产”理解成“推广几台农机”,把“生活宽裕”曲解为“修建几幢别墅”,把“乡风文明”误解成“制定几条乡规民约”,把“村容整洁” 换算为“种植几处城市草坪”,把“管理民主”等同于“设立村务公开栏”,一些地方“官员轮流换,目标跟着变,建设新农村,原地在打转”的怪现象就不难理解了。
  当然,需要考虑的因素还有,对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得不够,发挥得不充分,一些农民还处于观望态度。甚至一些农民错误地以为国家要为农民盖洋楼、买家用电器、置办家具、装电话等等,因此产生了“等、靠、要”的思想。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就此指出:在新农村建设中,部分地区还存在盲目性和片面性,重视“面子”,轻视“里子”,对农村产业建设支持不够;重视政府作用,忽视社会力量参与,对调动和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作用不够;只强调中央政府的作用,而忽视本级政府应承担的责任,对农村投入不足;重视硬件建设,忽视软件建设,对农民的素质教育、法制教育及基层组织建设等关注不够。
  “不少干部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市里拿些钱下去,办点老百姓看得见的事情。希望我们的新农村建设真能为我们的农村带来新的面貌,而不只是上面部分人的空忙乎。”在调研中,一位村支部书记殷切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