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漠视“粉丝文化”崛起

2007-12-29 00:00:00袁跃兴
人民论坛 2007年4期


  西方一位文化批评家说,人类正面临着一个渴望更新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上价值观念的尺度已完全改变——这个“渴望更新的世界”,因为人类的生活和渴望,不仅每日是新的,而且,也不断涌现出新的文化。伴随着当今娱乐时代产生的“粉丝”群体出现的、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的“粉丝文化”就是这样一种新文化。
  其实,这种“粉丝文化”,在“超女时代”就已经初露端倪,如张靓颖的“粉丝”们自称“凉粉”,何洁的“粉丝”自称“盒饭”,李宇春的“粉丝”自称“玉米”。而以恶搞著名的胡戈的“粉丝”叫作“馒头饭”。另外,诸如海选、互动、包装、短信抽奖、偶像出书、抬高偶像人气指数等等,也被看作是一种时尚“粉丝文化”。
  2006年,易中天、于丹等这些“新学术明星”火爆全国,在大众文化中成为明星人物,而伴随着走红于年轻一族中的“粉丝文化”,网上也开始出现了许多“教授粉丝”——“乙醚”(易中天的拥戴者)、“鱼丸”(于丹的拥戴者)、“年糕”(阎崇年的拥戴者)、“海飞丝”(纪连海的拥戴者)。
  的确,“粉丝文化”,正在成为生活中的一种现象。“今天你粉了吗?”成为一句时尚文化流行话语。2006年11月6日,全球首个以“粉丝”为主题的节庆正式创立推出,而且主办者明确宣称“粉丝节”的目的,“就是为了孕育“粉丝”健康文化,撬动一个潜力巨大的‘粉丝产业’,形成一种新兴的‘粉丝经济’”。专家学者开始解读和探讨以大众参与为主,彰显主体意识和文化消费意识的“粉丝文化”对社会文化的冲击。有人预言:今天,娱乐早已经从“星”时代过渡到“粉”时代,“粉丝”的力量无穷大,绝非只是简单的追星和崇拜,而在“粉丝”群体的共同努力下,“粉丝”已不仅仅是一种现象,而是逐渐形成为一种有着独特鲜明特色的“粉文化”,正是具有了这种文化基础和精神,粉丝现象才被社会大众接受并迅速蔓延……
  对“粉丝文化”的崛起,某报刊曾以“粉丝文化”为题,大篇幅地进行过研究探讨。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也在关注“粉丝”现象,他说:“把fans译成‘粉丝’,这个名字取得好。如只译作‘粉’,可能有歧义,不好;加上‘丝’,体现了有一群人,很贴切。倘若只有四五十人,那就不成为‘粉丝’。‘粉丝’却必须是多数。‘知音’要求在信仰、主张、观点、处世等方面,互相有充分的理解与认同;而‘粉丝’主要是崇拜,或者说是狂热的崇拜。其特征是:着迷,冲动,不理智,甚至有点歇斯底里。这样的现象主要出现在某个年龄段的人群中,是社会活跃开放的一种表现,不要去苛求。有些事情,‘附庸风雅’一下也是需要的。在众多‘粉丝’当中,说不定也会成长出几位‘知音’来的”。
  因此,对于风起云涌的“粉丝”,对于已具雏形的“粉丝文化”,尽管还有人质疑,有人不赞同,但我们已经无法漠视它的存在了。
  有人说,“粉丝”作为从古到今的一种文化现象,跟所有其他被学者们分门别类、归纳解析的文化现象一样,其本质是极其简单的——人类对同类的喜爱之情;喜欢一个明星可以让你得到很大的快乐和美的享受……这是“粉丝文化”的本质。
  文化的本质是什么?文化的本质,是它的宽容性、多样性和参与性。文化也是对完善的追求,是个人人格提高的巨大手段之一。如果这是“粉丝文化”的“精华”,是“粉丝文化”的追求,那么,“粉丝文化”,自有它存在和发展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