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广州日报》报道,1月3日上午,广东湛江遂溪县海洋与渔业局局长宣雄将副局长陈振华杀害于其办公室,据犯罪嫌疑人宣雄交待,杀害陈振华的动机是因为陈多次在公开场合称要接替自己局长的位置,故心生愤怒,最终下了杀陈的决心。虽然类似这样的“官杀官”只是个案,但背后引发的问题令人深思。
官官相杀,背后的真正“凶手”是权力,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是这其中又分为几类。一类是为直接除掉竞争对手,抢班夺权,不管与对方有没有仇隙。如原黑龙江齐齐哈尔市长青乡教育办公室副主任,仅仅因为两个乡教办主任都离退休年龄太远,就雇凶杀人;一类是为抢夺权力衍生的利益,不管对方是自己的上级还是下级。如河南舞钢市委书记雇凶杀死该市八台镇镇长;一类是迷恋附着在权力之上的光环,不管这一光环是否能够带来真正的钱物,哪怕只为了一个名分,就能使某些官员心灵畸变、头脑疯狂。如本文开头案例。
与这三类“官杀官”的现象密切相关的,正是我们在选人、用人、管人上存在的三大问题。
“帮凶”之一:选人上,小圈子内“废立太子”
杀掉有限的竞争对手,就能确保自己夺得大位。这与什么最为相像?人们自然会想起皇权时代的“太子废立”。围绕着太子废立而出现的血雨腥风、肉体消灭,之所以在历史上一再重演,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太子人选的圈子固定。由于人选有限,最经济、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想方设法从肉体上除掉对手。只要能瞒过老皇上,就算大功告成。
今日的党政领导岗位竞争,虽与“太子废立”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在选拔方法上,却有类似之处。按理说,这些为公众服务的公共职位,其选拔范围,应该面向全社会,选择权也应属社会公众。但是,目前的状况却是“少数人选人,在少数人中选人”。某些职位是特定人群口中的“肥肉”,大家论资排辈,轮流分享。当然,究竟由谁分享,是由上级个别领导决定的。在这种情况下,只要竞争对手垮掉,自己又能搞定上级个别领导,就不愁爬不上“大位”。
现代版“废立太子”可能造成怎样的后果?这可以用市场竞争对比一下。比如某一产品的市场,如果只被两家或极少数的几家垄断,其他人都没有准入资格,那么,只要政府部门不干预,最简便省事的办法,就是将对方搞垮,而不必在为消费者服务上花太多心思。但是如果有无数厂家或商家,都有资格参与竞争,那么,商家只能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赢得消费者支持。想方设法消灭对手,既愚蠢又会自取灭亡。
同理,如果一个领导岗位,竞争范围是面向全社会的,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也不是一个两个,最重要的是,选择权在“消费者”即选举人手中,那么,除掉个别竞争对手还有何意义?但是,小圈子里选人,选择权又在少数人手里,只要行为不败露,又能把有决定权的个别领导搞定,则杀掉竞争对手,是并不违反理性、甚至可以说是最划算的一种行为。从这个角度说,正是不合理的选人机制,成了“官杀官”的一大帮凶。
“帮凶”之二:用人上,责利失衡的“当官包赢”
当今社会什么职位最热门?自然是“当官”莫属。那人头涌动的考公务员潮,就足可见证。
为什么这么多人热衷于当官,除了古来已有的“官本位”的思想,重要的是在现实中,当官的利太大了!而且官也太好当了,当到了一定层次的领导,讲话有人写、指示有人办,甚至读学位的论文,都可以组织专门的写作班子去完成。凡事只要动动嘴“布置”下去就成,讲得好那是“有口才、水平高”,讲得前言不搭后语,那叫“有内涵,不张扬”。重要的是干好干坏没有一定标准,只要能有搞定上级领导这“一招鲜”,群众意见又能奈我何?
或许有人不服:当官也有“技术含量”,不是什么人都能干的!但是试想想,如果让你单独驾驶一架飞机,只要能平安飞行、起降,飞机就归你,你干吗?如果让你去丛林中猎杀猛兽,只要能射中,珍贵的虎皮、熊掌也归你,你去吗?没有驾驶技术和准确枪法的人,都会避之唯恐不及。然而,如果有人问你,现在有个市委书记要你去做,只要上任,车子、房子、票子、秘书之类就全部配备,干得好可以升迁,干不好可以异地做官,或者进人大、政协,甚至免职了还可以保留待遇,你会去吗?谁不让你去你就得和谁拼命!
为什么开飞机、当射手没人去,而当官就没人推辞呢?首先是前者评价标准显而易见。会不会驾驶飞机、枪法如何,只要一出手,就知有没有真本领。但是官当的是好是坏,直到现在,也没有一套科学的考核评价标准。更重要的,前者有相当大的连带风险,没有真功夫,最后会把命搭上,可谓责与利密切相关。而只要当上官,就能保证“包赢不赔”,只升不降,有利无责,这样的好事,绝对值得为之拼命。一方面权力可能带来的好处无穷无尽,另一方面掌握权力的风险趋近于零,这种权责、责利之间的严重失衡,必然导致个别人为此“铤而走险”,进而成为“官杀官”的又一“帮凶”。
“帮凶”之三:管人上,监督缺失的“失语现象”
有些“官杀官”现象,是常人难以理解的。比如广东的那位局长杀掉了只是声称要“接班”的副局长,那单位只是一个“清水衙门”,有什么权可争?显然易见,是这些官的心理发生了畸变,一点点的火花,就会瞬间引发毁灭性的后果。
一个人的心理畸变,绝不是一时一地就会产生,必然有蛛丝马迹可寻。然而目前对官员这方面的监督,还是一片空白。现在讲监督,多数指对权力的监督,即监督权力行使是否违反有关规章制度、法律法规。但是对掌握权力的人,仍以抽象物对待,忽略了这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不见得天生适应这个职位的要求,而需要不断磨炼和公众不间断的审视。
权力本来就容易使人格发生扭曲,但是却很少有人关注过当权者的人格问题。最重要的是,还没有有效的公共监督渠道,把从政者人格是否健康的相关问题,放在公众的“显微镜”下进行审查。在一个竞选充分的环境中,从政者要获得某一职位,需要经历痛苦的竞选过程,这一过程对他个人的体力、心智、意志,都是残酷的考验。这种环境下的胜出者,耐受力异乎常人。
然而,目前许多官员与权力的结合过程,都远离公众视野。常常提拔一位新领导,选举他的人在看到公式化的简介前,甚至不知道他姓甚名谁,来自何方。他是怎样的性格,有过怎样的成长经历,选举时人们无从得知。当选后,部分人虽然也会通过非正规渠道了解一些领导者的大体背景和经历,但是一些涉及人格本质问题的内容,却无从得知。也就是说,一个人们并不了解的人,却掌握着不同程度地决定众多人命运的权力“利器”。在激烈的权与利的斗争中,少数当权者的心灵发生畸变而人们无从觉察,最终导致出人意料的爆发。
因此,要减少以至根除严重影响干部队伍形象以及党和政府威信力的“官杀官”现象,首先要破除“废立太子”怪圈,在重要领导职位的选拔上,开放竞争,让尽可能多的人公平参与,把选择权交给群众。其次要纠正当官“只赢不赔”旧习,一方面限制权力的滥用,堵住以权谋私缺口;另一方面,要确立权与责、责与利密切相关的考核机制,使干部能上能下,渎职受罚。第三,要强化对官员的全面监督,不但要增强权力使用“透明度”,也要增强权力行使者的“透明度”,让官员的一言一行,都能得到严格的审视与检查,使官员在“阳光”下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心智,能够正确看待权力、依法行使权力,真心实意为百姓造福。(作者系人民日报国内政治部党建组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