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之路怎么走

2007-12-29 00:00:00程方平
人民论坛 2007年12期


  高考的改革应该与教育、人事、招生等领域的改革分离或相对独立,在推进自身改革和进一步职业化的同时推动其他方面的改革
  
  改革开放及恢复高考的30年来来,人们一直在探讨高考、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和提升国家人力资源素质的关系,也越来越认识到高考改革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在借鉴了国外许多国家有益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尝试,如增加综合题和能力考察题、试行3+X等形式、尝试高校自主招生和地区自主命题、实施高校招生的“阳光工程”等。然而,至今人们对高考的现状仍不满意,认为高考不改教育就无法改革,甚至有人轻率地提出要取消高考。对此,本人认为应该全面和多视角地看待这一问题,理清头绪,分析诸多相关问题之间的关系和症结所在,并应该在借鉴国外经验和做法的同时,更多地关注我们自己的改革与探索历史,找出适合中国特色的高考改革与创新之路。
  100年前,我们坚定地全面否定了科举时代的做法,今天我们在反思这一过程之时似乎已经感觉到,当时出于时代抉择的原因我们可能过多地舍弃了本土的经验与传统,而这些遗产体现的价值也许就是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的现代教育和考试制度的重要基石。
  在上世纪“精英教育的时代”国家用高考来甄选人才,因而在社会上有“高考改变命运”的说法。在“文革”中,推选工农兵上大学的制度也是中国在特定时代的“创举”,使偏狭的政治需要搅乱了正常的教育与社会发展格局。恢复高考之后,直至“高校扩招”前后,关于高考公平、公正、科学的探索和呼声不绝于耳,体现了新时代和广大民众对高考的要求,相应的改革也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艰难地推进。前不久,中国广播电视大学推出的“一村一个大学生计划”就颇有创新意味,其着眼于建设和谐社会、关照弱势群体、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从中国的现实出发所做的创新探索。
  要推进高考改革,首先要分清高考的目的、功能和局限,而不是将相关的问题都归结到高考本身。我觉得,要想真正推进高考改革,使之更加科学、公平与公正,就应使其走向职业化或专业化,并将其功能限定在《考试法》所规定的范围之中。我发现,在对高考制度的诸多批评中,有许多是属于非高考问题或因素。比如,人们所激烈批评的许多问题是出在高校招生、高等教育资源的布局与配置、相关信息不对称和不公开、区域教育不均衡等方面。其中许多问题和因素是导致高考不公平、不公正、不科学的原因,但世人多认为这是因为高考所致。
  对于这些极易引发争议的话题,我不想直接表述自己的见解,而是想通过比较帮助执迷者开阔以下思路。试想在中国风行许久的国际化考试,如“托福”、“雅思”等为什么没有人质疑,就是因为其单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