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应成为传递书香的桥梁

2007-12-29 00:00:00夏学銮
人民论坛 2007年12期


  
  “阅读危机”背后所折射的信仰危机、道德危机、情感危机和精神危机,一言以蔽之:人文生态危机。要使读书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各级领导的以身作则和政策导向是关键
  
  “致知必当格物,格物莫若读书”。中国古人把读书当作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起点,“读书乐道”成为士大夫阶层的生活范式与社会时尚。而如今一项“百名党政干部阅读习惯”调查活动近日公布结果。统计数据显示,尽管绝大多数党政干部有较强烈的读书需求,但工作太忙、应酬过多正成为影响干部阅读的最主要因素。最近本刊编辑部与人民论坛网、人民网时政频道关于党政干部阅读习惯联合调查显示,79.1%的干部有阅读书籍的习惯,但过半的干部每周读书时间不到10小时。
  
  读书何时不是乐,折射人文生态危机
  
  关于读书乐的动人故事贯穿于整个中华文明史,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清朝爱国将领郑成功说:“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宋朝翁森的《四时读书乐》结合四时景物抒发读书情怀,例如,他的“读书之乐乐如何?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的诗句把春、夏、秋、冬读书的乐趣描写得妙趣横生,春意盎然,令人回味无穷。宋真宗的《劝学文》在民间流传最广,影响最大,他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锺粟。书中车马多如簇,书中自有颜如玉”的骈文,把读书的目标写得如此具体诱人,成为封建时代青年才俊攀登书山的前进动力。朱熹从“明道定性”的理学高度来界定书的功能,他说:“明道定性,书也。”他的“万般皆下品”的绝句,引来“唯有读书高”的绝对,一直是封建士大夫阶层的价值观,使得读书成为旧社会令人尊崇的至高无尚的事业。封建社会重学勤读之风连皇帝也受感染,文才武略的乾隆皇帝也写过一首《读书乐》,开头四句为:“周孔未云远,典籍良具陈;深造乃有得,面墙终自沦。”他把读书格物、开卷有益、明道定性的道理深入浅出地说出来了。
  新中国成立后,上学读书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理想追求。20世记50—60年代,激情燃烧的热血青年除认真学习课本外,还阅读了大量的课外书,像《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红旗谱》、《野火春风斗古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战争与和平》等中外文学名著都是当时青年爱读的书。为借一本好书,需要预约排队。“文革”时代,知识分子斯文扫地,书籍成了奢侈品。改革开放、恢复高考后,读书之风亦曾经热了一阵子。然而,曾几何时,在市场交易法则的侵袭下,读书似乎不再是中国人的最佳选择,而变成日常生活中可有可无的一件小事。根据一家出版机构所进行的两年一度的“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从1998年到2003年,中国人的阅读率连续5年走低,已有一半以上的人不再读书。对此,有人发出“阅读危机”的感叹。令人忧虑的不是“阅读危机”本身,而是它背后所折射的信仰危机、道德危机、情感危机和精神危机,一言以蔽之:人文生态危机。
  
  当读书不再是乐,我们的精神何处归依
  
  古今中外的先圣、先贤、先学都十分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