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块黄土地上,先民创造了灿烂的古代农业文明。走过了五千年的风雨之后,这里开始抒写新的篇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改变历史命运的社会变迁。背负着厚重的文化传统,中国农村如何才能走出停滞、塑造新的文明?河南灵宝市北阳平村在致富带头人包有民的带领下踏上了创造新文明的征程,涌现出一种新气象,也向世人展示了农村变迁的推动力量。
市场经济制度的力量
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开放为人提供了实现生命价值的巨大空间,一部分人抓住了机遇率先富裕起来。实践证明,市场经济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正确选择,它基于对人和人性的正确理解和判断,激发了人的创造活力。
包有民带动村民致富就是一个典型。在改革开放的政策机遇中,他从搞运输建汽车修理厂到开矿办选厂,在艰苦创业中积累了财富。正是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他提供了改变命运的条件。在被推举带领乡亲共同致富的过程中,包有民想:镇上有陕西、山西等外地人来做生意,为什么当地人不能呢?在他的启发下,村里上百人做起了生意,越来越多的人走上了创业之路。实践证明,市场经济是较好的制度安排,村集体经济也需要完善市场制度,尤其是产权制度,这样才能为未来可持续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制度基础。
工业化和城市化之路
工业化和城市化是现代文明的基本标志,也是推动文明转型的动力。对于延续了五千年历史的农业地区来说,发展工业、商贸等二三产业以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是对传统生产方式的改变,也是重构社会生活的基础。
北阳平村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在稳固农林产业的基础上着力发展工业和商贸,一部分村民通过创办企业走上了创业之路。他们还依托中心城镇的区位优势积极发展起第三产业。比如,镇里的高中、初中教学质量都比较高,北阳平村也高度重视教育,投资发展小学、幼儿园,因此也吸引了来自周围地方的大量学生。教育的发展带动了服务业,许多家庭参与提供住宿、餐饮、托管等,既方便了学生,也增加了收入。在工商服务业的推动下,北阳平正在向小城市的生活迈进,那些迁入楼房的村民的生活正描绘着这样一种景象。
现代主体性意识与传统民族精神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农村社会的变迁固然与外部因素的冲击直接相关,但是根本上还是取决于内在的因素,尤其是现代主体性的培育。
包有民在三门峡市新农村建设座谈会上这样说:新农村建设不能只靠国家,关键要靠我们自己。这不仅是一种表态,更是一种认识。虽然国家对“三农”的补助逐年增加,可是除以7亿农民的基数就非常有限了。更重要的是,一个地方过分依靠外力援助,常常会形成依赖心理,最终却失去了自我发展的动力。扶贫地区在解决了绝对贫困的同时却常常伴随着新的相对贫困,就是值得反思的例证。
在包有民的创业历程中包含着现代的冒险精神、创新意识,这种主体性精神的培育正是推动农村向现代文明演变的重要因素。同时,顽强的意志和执着的信念以及当地人的友爱、信任、互助,这些传统文化所包含的社会和文化资本,是黄土地上流传了千万年的民族精神,也是推动中国文化走向新生的内在力量。
市场经济的制度因素、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方向、现代主体性与传统民族精神的弘扬,这些因素一起推动了北阳平从农业文明开始向现代文明迈进。这既来自于世界文明的碰撞,更来自于这个民族内在精神的勃发。有这种自强不息的生命精神的传承,这块饱经沧桑的土地一定会再次托出她的美丽和丰饶。(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社会经济与文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