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革命老区科学发展路径探索

2007-12-29 00:00:00
人民论坛 2007年23期


  中国的革命老区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下创建的革命根据地。革命老区为中国的革命和解放事业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极大贡献。目前,全国共有老区县237个,分布17个省份,国土面积占全国6.1%,总人口占全国10.2%,其中乡村人口占全国乡村人口11.8%。
  改革开放以来,革命老区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老区人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有些已达到了小康生活水平。但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从总体上看,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据国GmjgNYBW05/uZrlbPSibIB45+cpupbom2GNDUlMFVow=家发改委有关资料表明,截至2004年底,全国老区县人均第一二产业增加值、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只是全国水平的58%、35%、23%和57%。不少革命老区生产生活条件还尚未得到根本改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低,持续发展面临诸多困难。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如何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促进革命老区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大课题。
  广西东兰是全国有名的革命老区,东兰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了至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拔群精神”。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特别是近几年,东兰人民发扬“拔群精神”,艰苦奋斗,顽强地改变着革命老区落后面貌,经济社会有了较大发展。
  东兰的发展和探索具体做法如何?有怎样的经验和典型意义?对其他革命老区有怎样的借鉴与启示?带着这些问题,人民论坛杂志社组织中共中央党校、中国军事科学研究院等单位有关专家,就东兰革命老区探索科学发展道路进行了专题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