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道茶:人生三境界

2007-12-29 00:00:00李晓斌
今日文摘 2007年21期


  云南之旅,一路上都有品茶的节目。诸如越陈越香的普洱砖茶,压制成硕大无朋的铜钱形状,只那么一块,价值动辄以数万计,自然是茶中的王者。丽江纳西族的药茶,据说可以使女人从里到外干干净净,其妇科保健功能不能小觑。然而,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白族的三道茶。这当然不仅仅是因为三道茶素有“云南十八怪,三道茶香飘海外”的美誉。三道茶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超出了茶水之外,它让我体味到了三个人生阶段、三种人生境界。
  那已经是好几年前的事了。
  海星号游船上,饱览苍山洱海风光之余,我们在一楼的大船仓里一边欣赏白族歌舞,一边品尝三道茶。那情景真如一则楹联所说的:“小驻为佳,且吃了赵州茶去;日归可缓,试问歌陌上桑来。”
  三道茶是白族招待贵客的一种传统礼仪。敬茶上三道,一苦二甜三回味。头道茶为散沱茶,浓酽香苦,只一小盅,那苦涩的滋味如逆耳忠言,如岁月磨难。二道茶叫感通茶,佐以乳扇、核桃、红糖,香甜不腻,啜上一口,似情人的香吻,真是爽极了。第三道茶为苍山雪绿,配伍蜂蜜、姜椒、桂皮,麻辣之外,唇齿间万千滋味,恰似弦歌绕梁,袅娜不绝。茶喝到第三盅,远道而来的陌生客人也就成了无话不谈的亲密朋友。因此,这第三道茶寓含亲热之意。敬茶是在歌舞的间歇进行的。英俊潇洒的阿鹏哥托盘送盏。温柔漂亮的金花妹举杯齐眉,将茶高高端起,敬献给客人。在歌舞之中如是穿插,反复三次。喝白族三道茶不能悄无声息,得含在嘴里咂吧咂吧,咂吧声越响,越显示客人对茶的喜爱、对主人的赞扬。最后一道茶上来时,歌舞也达到高潮。手拍鼓、三弦、长笛,弦乐悠扬。阿鹏金妹的歌声宛转欢快,舞蹈奔放豪迈。那洋溢的民族风情,白族特有的音乐旋律,蕴含着苍山洱海的风韵,和大理的风花雪月一样,令人沉醉。整个歌舞的故事情节大约是讲述一对恋人从相识、恋爱到结婚的甜蜜经过。白族婚礼的掐新娘,让不少跃跃欲试的观众也纷纷上台掐了一把掐新娘的当儿,演员下台散发喜糖。三道茶的表演结束了,大家意犹未尽,沉浸在“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的美妙感受之中。
  东坡诗云:“从来佳茗似佳人。”海星号游船上,我与东坡先生有了同感。
  云南一趟,走马观花似的随团旅游,宛如猪八戒吃人参果,囫囵吞枣,自然无滋无味。正如导游所调侃的:“(游客)上车就睡觉,下车便尿尿,一到景点忙拍照,回来什么也不知道。”尽管滇行之旅,我浑身解数地去搜集资料去倾心感受,连眨眼的空隙都不放过,但留在印象中的,依然只是支离破碎的片断。
  多年之后,能让我回忆起来,并对人生有所感想的,或许就是白族的三道茶。虽然佳茗如佳人的直接感触没有了,却在感性的茶是好茶之外,有了更深沉的感悟。
  对于茶道,我是外行。三道茶在云南茶中究竟占据什么样的位置,其茶文化如何博大精深,我实在不知所以。我只知道,三道茶就仿佛一个人的一生。一辈子在糖水中泡着,在花瓶里供着,决不是真正的幸福。而先甜后苦,只能是悲剧。只在经历“先苦后甜三回味”,这才是几近完美的人生过程。
  我以为,一个人在青少年时代应该经受必要的磨砺,所谓“咬得菜根,百事可做”。不经风雨,哪有彩虹。“不受一番寒彻苦,哪得梅花扑鼻香”!童年太幸福,少年便得志,没有经历艰难曲折的人生,容易变得轻狂骄纵,这并非好事。没有挨过饥饿,就不知道饭的香甜、生活的滋味。这第一道茶就是一道人生的早茶。
  经过青年时期的奋发拼搏、艰苦创业,中年应该是人生的金秋,收获成熟,品尝甘甜。第二道茶香甜可口,正是此意。这是一道午茶。
  而到了晚年,童年的苦难,青春的火热,壮年的成熟,无论风雨阳光,无论酸甜苦辣,都成为了过去。须发斑白的老人拄着拐杖,或在小河边散步,或者静静地坐在公园的石椅上听鸟鸣虫唱看云飞,诸多的人生况味一齐涌上心头,夕阳下独自慢慢地回味。这种情形与白族的第三道回味茶何其相似!这自然是一道晚茶。■
  (特约编辑吴明明荐自《倾心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