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海西战略”带动“东方大港”复兴

2007-12-29 00:00:00崔晓林张娟娟
中国经济周刊 2007年12期


  翻阅福建历史, 无论福州、厦门还是泉州,其发展都与港口资源息息相关。不过,福建的港口建设相对滞后,到2005年,福建全省的港口吞吐量仅有1.2亿吨,甚至不如浙江的一个北仑港。
  
  曾经繁荣兴旺的“东方大港”,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中,并没有取得应有的先机。近年来,随着海峡西岸建设成为国家发展战略, 厦门终于迎来了重大机遇。
  
  亿吨大港正在崛起
  
  厦门湾。一座座数万吨乃至30万吨的深水码头正在施工建设当中;数以百计高大的吊桥、龙门吊忙碌地装卸货物……
   厦门湾于2006年1月正式实现了港口管理一体化。湾内的八大港区功能重新定位,进行资源优化整合。通过对港政体制的创新完善,厦门港提升了综合竞争力,正在向集装箱吞吐量千万标准箱的目标迈进。
   厦门市委书记何立峰告诉记者,“十一五”期间,福建仅政府计划投资港口建设资金就达290多亿元,是“十五”期间的近5倍。到2010年,福州、厦门亿吨大港将耸立在海峡西岸,福建全省港口吞吐量将超过3亿吨。
  “福建大力发展临港工业顺应了世界潮流。”福建省社科院院长严正表示,纵观世界发达国家工业发展过程,依托临港区域布局工业项目已成为一种潮流,也是沿海地区发展大型基础工业的主要形式,如日本、美国、韩国的工业就大多以港口为依托。
  在厦门,人们常说:出了海,所有方向都是路。面朝大海的临港工业的崛起,正成为海峡西岸建设中最亮丽的风景。
  
  高科技产业群产值超百亿
  
  2006年2月,世界第三、台湾第一大液晶显示器厂商友达企业独资设立的友达光电(厦门)有限公司正式落户厦门火炬(翔安)产业区。
  友达福建项目一期投资为1.5亿美元,总投资5亿美元。伴随友达而来的配套项目30多个,投资数亿美元。友达董事长李耀预计,2007年春友达投产后,友达及配套企业的产值将超过700亿元人民币。
  据厦门市委书记何立峰介绍,在海峡西岸建设过程中,厦门按照建设“创新型”特区的部署,以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为载体,加大先进技术自主开发和引进,以重大项目为龙头,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
  何立峰介绍说,目前,厦门电子信息、光电子、生物医药、精密机械等高科技产业发展势头迅猛,成为“海西”建设中新的经济增长点,涌现了一批数码科技、视听通讯、发光与光电子、生物医疗等产值超百亿元的新兴产业集群,同时还建成了留学人员、台湾学者、高新技术等各类创业园。
  厦门火炬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孙大海表示,到2010年,友达、中华映管、金宝利三家光电子企业产值可超过千亿元人民币,产业区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液晶显示器基地;而戴尔、联想手机、松下电子等电子信息企业也将在2010年实现产值过千亿元。
  “这2000亿元的产值相当于厦门现在的年工业总产值,相当于再造一个厦门工业城!”孙大海话语中充满自豪。
  
  两岸互利双赢的平台
  
  厦门与台湾地区的金门相距不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