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的新年刚过,厦门理工学院(下称“厦工”)就迎来了一位重量级人物。他就是我国著名的卫星导航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其凤先生。从厦工院长黄红武为其戴上校徽的那一刻起,他正式加盟了厦工这个海岛上的“小”学校。
是什么吸引了许院士来到这个只有20多年历史、540名员工的高等学府呢?
“订单式培养”模式
有人把福建的省城比作阔少妇,而把鹭岛厦门比作美少女。位于厦门岛南端的蜂巢山麓,与鼓浪屿隔海相望,毗邻南普陀的厦工,正是这座美少女般的城市中一枚“精致”的首饰。建校25年的厦工,占地1000余亩的新校区位于集美文教区,与具有百年历史的湖南理工和同行中有名的浙江理工等高校相比,一切皆显得小、短、新。
从千年名校湖南大学来到只有20多年历史名不见经传的厦工的黄红武,就是看中了这里的“精致”。
“目前厦工从规模到办学都比较小、比较弱,但我看中了它的发展空间。‘大学校’会让你觉得很荣耀,但他的包袱太重、传统惯性太大。而所谓的‘小学校’对市场反应速度特别快,更容易办出专业特色,更容易形成办学特色,所以更容易做出成就。”2005年,黄红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与这段话相距正好一年,2006年3月,全国60多家媒体,包括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新华网等,全方位对该校独创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新路作了大幅报道,厦工一时名声大噪。
所谓的“订单式培养”就是依市场需求设置对应专业、培养对口学生、定时定点提供适用人才,高等学校提供场地、教师、生源,企业提供一部分师资、实训基地,根据企业用人需求校企结合培养人才的培养模式。
这操作起来很难,但厦工做到了,并且做得卓有成效。2005年,厦工与世界知名企业ABB(中国)有限公司共同签署协议,学院根据ABB(中国)有限公司的用人需要调整课程设置,为该公司培养专门人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跨出新步伐。
为使专业设置更为符合厦门发展需要,厦工主动“走出去,请进来”,掌握厦门人才市场需求信息和人才需求趋势。2005年,厦工举办“专业设置高峰咨询会”,就申报和开办新专业,专门征求政府职能部门和企业家、专家的意见,在此基础上筛选出一批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不仅如此,学院还经常登门造访厦门市有关单位和企业,征求他们对专业设置的意见,并紧密围绕市场需要调整办学规模和专业设置。
经过一系列面向市场的办学模式创新,厦工在实现了办学成绩的同时,更赢得了市场的赞誉。
“宿舍管理听证会”:柔性教育标本
2006年,厦工还发生了一件轰动全国高校的事件,那就是“学生宿舍管理听证会”。
据厦工相关人士介绍,2006年6月11日,厦工举行了学生宿舍管理专题听证会,广泛听取广大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最终达成了在宿舍使用电脑“两个不要、四个要”的结论。“此次探索学生宿舍管理工作的新模式,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学院从‘刚性规章’走向‘柔性教育’,形成了学院服务、教育与管理相统一的和谐局面。”该人士表示。
另一件让厦工学生动之以情的举动,是2006年夏天随录取通知书一并向贫困生寄出的路费。从2006年9月开始,厦工设立了20万元新生入学帮扶专项资金,为贫困新生提供入学费和今后一段时间的生活费。此举被校方定义为“绿色长廊”,空间上从校门口延伸到家门口,时间上从入学前直到入学后,学校组织安排一批校内勤工俭学岗位供贫困生优先挑选,为他们提供后续保障。
2006年,还有一件小事,为厦工吸引了多方眼球:学院录取了一位 76岁爱读书的日本老太太。2006年9月,76岁的坂本伸子注册成为学院的一名留学生。一周有四天,她都要拄着拐杖爬上通往教室的98级台阶去学中文。对于那些称她为老奶奶的学生,她说:“我是和你们一样快乐的学生。”
很多中国学校对留学生都有年龄限制,而厦工却欣然应允了这看来荒唐的事。校方认为,坂本老人年龄虽大,但精神可嘉,能激励全校师生……
高报到率显示社会美誉
2006年,厦工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首年进程,其中包括了为本年度2000多名应届、非应届毕业生指导就业培训,参与人数占全院人数的50%。这一活动已经成为厦工就业工作的重要品牌活动,为学生顺利就业提供了很大保障。
除此以外,厦工还组织了创新性、多样化的学生社会活动项目。2006年7月,第三次“英国学生中国文化夏令营”在学院举行。这次活动由英国驻广州领事馆文化教育处与厦门教育局主办,厦工承办。在两周时间里,来自英国6所中学的58名学生学习了如何泡功夫茶、做中国菜。这次夏令营最大的亮点是“城市特搜”:即要求中英学生分工合作,完成历史、现代、文化、中英互动4个方面的30多道题目,包括了解厦门人的茶文化并现场演示;搜索并品尝3种厦门特色食物;到市场找出英国没有的蔬菜、水果及调味品并询价购买;指出厦门市花、市树、市鸟;学习一句厦门方言;了解厦门市民跟英国居民不同的运动方式;在中国学生家中找出一样英国家庭没有的家具等。
与市场结合紧密的“订单式”培养方式、柔性教育方式和创新性的社会活动,为厦工赢得了教学成绩和广泛的社会美誉。一组颇具说服力的数字是:厦工2006年3574名新生到校注册,占录取人数3871人的92.3%。其中本科报到率达98.6%,专科(不含软件文职专业)报到率88.8%,软件文职报到率80.2%,远高于福建省75%的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