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档案]于魁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1961年出生于辽宁沈阳,1982年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2001年毕业于中国京剧研究生班。他嗓音高亢圆润,苍劲厚实,声情并茂,先后荣获中国戏曲梅花奖、梅兰芳金奖等,是中国京剧最具票房魅力的青年文武老生,第12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他的代表剧目有《野猪林》、《满江红》等,近年排演了《梅兰芳》、《袁崇焕》等新编剧。
香港小姐梁以薇是个京戏迷,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于魁智是她的偶像,两人远隔千山万水,成长环境和文化背景完全不同,却携手走进了同一个家门。更有趣的是,于魁智和梁以薇、儿子牛牛都属牛,一家三头“牛”和睦相处。他们的姻缘和幸福离不开京剧,一家人可谓“芍药开牡丹放花红一片,艳阳天春光好百鸟声喧”。
百合为媒,一见钟情的浪漫爱情
1990年5月,为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文化部组织京剧表演艺术家代表团到香港演出。在香港星光戏院,于魁智连续主演了十几场,他那美妙甜脆的唱腔、英俊洒脱的扮相、矫健敏捷的身手,征服了香港的千万京戏迷,鲜花和掌声如潮水般涌来。
香港小姐梁以薇也是个京戏迷,她毕业于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父亲是大学教授,家境富裕。那几天,她一连看了于魁智的多场演出,被他的表演深深打动了,尤其是他那双英气十足的眼睛好像时刻盯着她。梁以薇激动地买来一大束百合花,别人都是在前台献花,她却偏偏跑到了戏院后台。
梁以薇手捧散发着清香的百合花,可没办法进后台。这时,代表团刚好有位副团长出来送客,知道她想献花给于魁智,便带她进去了。梁以薇只知道于魁智化了妆的模样,不知道他卸了妆是啥样,那天他化了很浓的妆,而且带着髯口。梁以薇开始没认出来,差点送错人了。
于魁智见梁以薇身穿白色连衣裙,就像百合花一样纯洁,心想她怎么献花跑到后台来,还不好意思的样子,脸红红的,莫不是有什么特别的心事?两人初次见面,都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梁以薇不会讲普通话,于魁智一点儿也听不懂广东话,他们就拿笔写。梁以薇在纸上写道:我是京戏迷,您是我的偶像,我很崇拜您。于魁智回敬道:谢谢美丽的百合花!
梁以薇特别喜爱心目中的偶像,于魁智则非常羡慕知识女性,也许是一见钟情吧,在短暂的交流中,他们彼此都有好感。于魁智没想到,年纪轻轻的梁以薇居然懂得不少京剧,谈起来有板有眼。他相信缘分,或许真有一种缘分,到来时竟能超越时空。分手时,他们相互留下了联络方式。在香港演出的半个月里,只要有于魁智的演出,梁以薇都会开着车去观看,他俩几乎天天见面,“书信”不断。
有一天演出空隙,梁以薇开车约于魁智到公园里散步。谈兴正浓时,于魁智情不自禁地问她:“我在你心目中占了什么位置?”梁以薇脸上泛起红晕,含羞地说:“特殊的位置。”于魁智清楚地听见了,一双大手紧紧地搂住她,梁以薇两眼微闭,沉浸在幸福之中。
结束演出后,于魁智要离开香港了。梁以薇依依不舍,眼含热泪说:“你身边有那么多女孩送花,以后你还会记得我吗?”于魁智捧着她的脸说:“我的眼里只有你!以前的女孩从未令我心动过。”梁以薇特意送给他一块手表,希望他记住两人在一起的分分秒秒。
虽然香港和北京远隔千山万水,但是隔不断两人的思念。不久,梁以薇忍受不住思念的煎熬,毫不犹豫地买上机票就飞到了北京。当时,于魁智住在单位筒子楼简陋的单身宿舍里,工资非常低,他就将她安排在一个很便宜的招待所。晚上,他邀请梁以薇到剧院看戏,她问远不远,他说不远,咱们走路吧。因为打不起车,坐公共汽车又觉得丢面子,结果这一走就走了十几里路,最后实在“浪漫”不动了,他们才坐小巴到剧院。
百合为媒,因戏结缘,这两个远隔千山万水、成长环境和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人热恋了。直到现在,于魁智的家门上还镶嵌着百合的图案,以纪念那场美丽的初识。
1991年4月,梁以薇的母亲特意陪同女儿到北京来看望未来的女婿。她母亲看到于魁智的生活条件异常艰苦,就劝她说:“阿薇,你要考虑清楚啊!”梁以薇并不追求物质的奢华,态度坚决地说:“妈,只要两个人真心相爱,生活苦点算不了什么。”
母亲的思想转变了,父亲的担心又接踵而至。梁以薇回到香港后,父亲问她:“你们天南地北那么遥远,将来结了婚,你愿意去北京吗?”她说:“我可以让他来香港呀!”
梁以薇高兴地拨通了于魁智的电话,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他。“不行!”于魁智说,“我16岁来北京闯天下,付出了太多的心血和汗水。这么多年来,京剧已融入我的血液,成为我的第二生命。京剧的根在北京,我要留在北京。”听到于魁智这么决断的回答,梁以薇左右为难,伤心地挂断了电话。
半个月过去了,梁以薇也没有跟于魁智联系。但是,他的身影时常浮现在眼前,他的唱腔时时回响在耳旁,她知道今生今世再也离不开这个男人了,便忍不住拿起电话,泪流满面地说:“魁智,我想你!”其实,于魁智也日夜思念着梁以薇,听到心上人这么痴情的话,他也眼含热泪道:“我也想你!”
让爱做主,香港小姐远嫁北京
1992年11月,为了于魁智的京剧事业,梁以薇辞去香港某大公司总裁助理的职位,离开香港温馨舒适的家,义无反顾地追到了陌生的北京。当她提出辞职时,总裁极力挽留。她说:“我的偶像丈夫在北京,我要去那里照顾他。”
当时,京剧很不景气,有不少同事纷纷跳槽改行,大家都认为于魁智和香港富小姐结婚,外出的条件比谁都好,走定了!为此,在北京举行婚礼时,于魁智特意邀请领导、同事参加,当众倾诉肺腑之言:“京剧的土壤在中国,发源地在北京。我在京剧艺术的道路上既吃尽苦头,也尝到了甜头,我唯有留在北京才能有发展。”
婚后,于魁智夫妇每月就靠他400多元工资度日,生活很艰难。梁以薇不得不精打细算,丈夫不在家时,她常常就着咸菜啃干硬的馒头。她不买衣服,也不用化妆品。于魁智抚摸着妻子日益粗糙的手,备感内疚:“对不起,让你受苦了。”梁以薇笑着说:“只要能听你唱几句京戏,再苦我也觉得甜蜜。”
除了京剧,夫妇俩在生活中几乎没有共同之处。于魁智喜欢吃炸酱面,吃茄子、洋白菜,他是北方人,做菜一定得放酱油染色。而梁以薇爱吃意大利粉,吃鸡毛菜,不爱酱油。为了丈夫,她总是割舍自己的爱好,买回丈夫爱吃的菜,学着传统烹调手艺做给他吃。因为她不爱吃,所以总是吃得很少,尽量劝丈夫多吃一点。
他们虽然有很多差异,但是生活得很幸福,其秘诀就是相互包容和理解,多为对方着想。有时候,于魁智说几句或者嚷嚷什么,梁以薇听着就过去了,自己该干啥干啥。她认为,如果夫妻之间有相反的意见马上就要反驳,要分出对错,这样就会吵架。她知道戏曲演员个性都很强,尤其对艺术比较较真儿的,她特别能够理解。
当然,梁以薇并不是一味地忍让,她也有“牛”脾气,常常是“事后诸葛亮”。有一次闹了别扭,过了好几天,夫妻俩在阳台上乘凉时,梁以薇说:“前天的事情我还没忘呢,告诉你,那天为什么我没理你?其实是你不对。”经过几天的沉淀,于魁智心里的想法已经转变了,而且觉得妻子当时不跟他吵,自己不一定就是对的。他是个喜欢自我检讨的人,男人要学会道歉,这很重要。他知道,为了自己的京剧事业,妻子从一个事业型女性转变成贤内助,做出了很大的牺牲。
1995年冬,为了角逐中国戏曲梅花奖,于魁智整天在单位练功房排练。梁以薇一日三餐都给他送饭。那时候正是隆冬,纷纷扬扬的大)飘个不停,梁以薇仍然舍不得花钱坐车,每天骑着一辆破自行车去送饭。有一次在弯道处,一辆大卡车突然迎面冲来,梁以薇连人带车重重地摔在沟里,腿上擦破了一大块皮,鲜血直流。她顾不上疼痛,急忙查看摔在路边的保温瓶。当看到瓶里的饭菜完好无损时,她欣慰地笑了。于魁智看到妻子衣服上的点点血迹,得知她遇险的情况后,潸然泪下。他除了感激,还有深深的自责。
1996年6月,于魁智偕夫人率团前往美国夏威夷,为张学良将军的96岁寿辰祝寿。他向张学良赠送了用中国京剧脸谱精心绘制的“寿字图”,并当场清唱了表现汉光武帝刘秀上朝时喜悦心情的传统戏《上天台》。为了烘托寿宴气氛,梁以薇建议于魁智巧妙地把唱腔最后一句“又听得殿座下大放悲声”改为“准备下皇封宴庆贺功臣”,真是别具匠心。他那韵味醇厚、表现不俗的演唱风格,引起了张学良将军的极大兴趣,他高兴地拉着于魁智的手,连声夸赞:“唱得好!唱得真好!”
于魁智和梁以薇夫妇是同龄人,两人都属牛。巧的是,他们在结婚六年后终于有了一个儿子,并且也属牛,于是起名“牛牛”。真可谓一家三头“牛”,相濡以沫,感情笃深。
2000年3月,于魁智在外地演出,“牛牛”发起高烧,梁以薇也得了重感冒。当她好不容易把儿子抱进医院时,竟一头昏倒在地上。当晚,于魁智打电话关心她和孩子的情况,为了让他安心演出,梁以薇强打起精神说:“我和孩子的身体都好,你不用担心。”放下电话,她忍不住哭了。于魁智演出完后回到家,看见憔悴的妻子和瘦弱的儿子,感到深深的痛心和自责。梁以薇却安慰他说:“这有什么?哪个女人不是这样过来的!”
因为演出,于魁智常常抽不出时间来陪伴妻子和儿子,梁以薇从不抱怨,把家庭的重担全部承担下来,在各方面百般体贴和照顾他。为了分担家庭的重负,于魁智一回家就抢着洗衣做饭,打扫卫生,哄孩子。身体力行后,他才体会到做妻子的辛苦。然而,梁以薇从未向他诉过苦,这让他对妻子更增加了爱意和钦佩。
夫唱妇随,爱情伴着事业双双飞
2003年春,于魁智出任中国京剧院二团团长。通过多年的学习和舞台实践,他在传统京剧唱法的基础上,吸收了声乐在气息运用和发音位置上的科学方法,融会贯通,最终形成了自己收放自如、高低不限的演唱风格。
京剧是于魁智和梁以薇夫妇的共同兴趣和爱好。梁以薇最爱听他唱京戏,为了帮助丈夫提高演技,她常常坐在观众席上,听音响,听观众的反应,看舞台效果,再一一反馈给丈夫。几乎每次演出,梁以薇都当好“后勤”,处理一切杂事,以免他分心,真可谓夫唱妇随好伴侣。
2003年11月,于魁智在上海参加“京剧名家名段演唱会”。此前几个月,他下煤矿,上东北,没有好好休息过,来到上海就病倒了,嗓音沙哑。于魁智常说,演员没有得病的权利。梁以薇急忙送他到医院打点滴,打完后又送他到后台化妆。演出开始前,于魁智练了一遍唱段,嗓子明显干涩。梁以薇心里焦急,赶紧买来一大袋苹果,小心翼翼地削好皮,再捧给于魁智,让他吃个苹果润一润嗓子,这是治疗嗓子的秘方。于魁智吃完苹果再上台,他的《空城计》、《三家店》仍然唱得台下喝彩声连连,尽管高音处不及往日嘹亮,但依然韵味十足。他满头大汗地下得台来,梁以薇又把削好的苹果送到丈夫嘴里。那晚一共四段唱,于魁智在后台吃了四个苹果。演出结束时,听到戏迷的满堂喝彩声,于魁智和梁以薇的神态才轻松了许多。
作为一名京剧演员,要想“成派”,必须要有自己独有的、叫得响的剧目。于魁智也渴望有属于自己的新剧目、新形象。2004年,于魁智在大型京剧交响剧诗《梅兰芳》中,成功地扮演了梅兰芳大师,成为演艺界关注的焦点。扮演梅兰芳是他的一次突破。刚开始接这出戏时,一些观众觉得梅兰芳是唱旦角的,他温文尔雅的气质和于魁智的性格有一定的反差,但是梁以薇告诉丈夫,不要追求形似,而要追求神似,追求和大师心灵的沟通。于魁智看了梅兰芳生前的大量照片,揣摩他当年塑造的人物,的确令人叹服,便力求从神韵方面去着力刻画,终于获得了成功。
不久,于魁智的新编历史京剧《袁崇焕》成为他跃上新高峰的又一个起点。“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何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这段深沉有力的经典唱腔感动了北京、上海等地的广大观众。
2005年年初,于魁智看到央视《感动中国》讲述佘家十七代为袁崇焕守墓至今的故事,有了创作欲望,他要在舞台上塑造这位英雄。梁以薇给丈夫提出建议:人物不同,情绪不同,老腔做些巧妙的改变,照样能唱出新意。为了剧中的唱腔,于魁智费尽心机,花了20天时间逐字逐句琢磨,终于为袁崇焕设计了一段高拨子慢板,这种板式唱腔在新编京剧中还是第一次运用。
梁以薇在和丈夫研究京剧唱腔的同时,还注意收集他的音像资料,筹资为他出唱片。他们没有多少积蓄,为出专辑,梁以薇特意跑到香港,从娘家借来了数万元递到丈夫手中。
2006年3月,经过两年多的精心研磨,《于魁智老生唱腔专辑》套装隆重推出了。这套专辑包含他演唱的传统及新编剧目共39出85个唱段,记录了他20多年完整的艺术生涯。于魁智和梁以薇亲手挑选制作,一定要做到十全十美。梁以薇负责这套专辑的策划、发行,以及新闻发布会的操办,全身心协助丈夫工作。她还为他建立艺术档案,从文字到声音,从图片到影像,都仔细地搜集、整理并编印成册。在发布会上,于魁智满怀感激地对妻子说:“谢谢你!没有你做坚强的后盾,我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梁以薇嗔怪道:“夫妻之间谢什么!你唱好戏,令观众满意,我就心满意足了。”
近年来,于魁智不仅年年出现在春节京剧晚会上,还拍摄了戏曲电视剧《将相和》,排演了广受好评的《梅兰芳》、《袁崇焕》。他的演出足迹遍及亚洲、欧洲及美洲,还开历史先河,在音乐之都维也纳金色大厅唱响了华夏之声。他希望国粹京剧能够向莎剧看齐,像莎剧一样走向世界。
采访结束时,于魁智深情地说:“我能全身心投入京剧事业,与幸福的家庭、贤惠的太太是分不开的。感谢上苍赐给我这样一位善良、聪慧、能干的好太太,是她营造了我们幸福的家,让我踏实安心地从事自己酷爱的京剧艺术。我要真诚地道一声‘太太,您辛苦了’!”
编辑 / 孙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