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载,2006年4月4日凌晨,马坪镇马坪街小店店主刘海鸥开门做生意时,被一感染狂犬病毒的疯狗咬破嘴唇,刘随后到当地注射了一支狂犬疫苗。5月22日,刘海鸥狂犬病发作,送医院救治,但为时太晚。5月23日,刘由家人带回家。当日下午,刘海鸥挣脱约束,跑到街上见人就又抓又咬,抓伤朱某。朱立即被送到医院急救。警察接到报警后,合力制服刘海鸥。5月24日,刘因心力衰竭死亡。在人们心目中,打了疫苗如同扣上安全带,可以万无一失。谁知被狗咬伤的刘海鸥却在注射疫苗后一个月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人咬人“街头剧”,3天后病发身亡。
狂犬病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传染病,至今已有千年以上历史。由于起病很急,目前又没有特效治疗方法,所以狂犬病是所有传染病中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从发病到死亡的时间很短,一般只有几天。
医学上把狂犬病分为狂躁型和麻痹型,临床上见到的绝大多数为狂躁型。在发病初期,病人的症状不明显,缺乏经验的医生很容易遗漏诊断。其实,细心观察可发现大多数病例此时已有发低热、嗜睡、食欲减退、疲乏、恐慌、烦躁等十多种表现,但这些表现没有很强的特异性,容易被误认为是感冒或神经官能症等普通的疾病所致。但有一点,要在这里提醒所有被狗或猫咬伤的人高度注意,就是被咬伤部位如果出现麻木感或蚁爬样感觉,这种感觉往往是狂犬病发病的“第一信号”(约有一半的患者有这种感觉),必须立刻找专科医生作进一步观察或处理。
上述症状持续一两天之后,患者将出现兴奋和激动,开始还可以自控,但病情往往迅速发展,随后出现狂躁不已,这时必须严加看管和约束,否则病人极易出现自伤和伤人行为。
在整个狂犬病发病过程中,病人表现出“三怕”:怕水、怕风、怕光。这“三怕”是具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临床上常常就是根据这“三怕”作出狂犬病诊断的。
怕水最具典型性,除了病人遇水会抽搐外,病人不敢喝水,不敢沾水,甚至听到水龙头的流水声都无法忍受。所以,狂犬病又称为“恐水病”。怕风表现为病人遇风吹即出现喉咙发紧,甚至呼吸困难,所以哪怕是炎热夏天,病人大汗淋漓也不敢吹风扇。怕光使病人无法忍受灯光的照射,老喜欢往阴暗的地方躲避。
医学上早已证明,病犬和病人的唾液是有传染性的。中国在1972年也报道过因为对狂犬病病人施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可能事前并不知道是狂犬病病人,这是不提倡的做法)感染上狂犬病而死亡的例子。但作为传染源而言,最重要的不是病人,而是带狂犬病病毒的狗(占传染源的80%)、猫(9.25%)或其他温血动物)如猪、马、狼、狐狸等)。广州市曾调查413例狂犬病的传染源,结果狗占了93.76%。在美洲、欧洲、印度等地,有一种吸血的蝙蝠也是传染源之一,不过中国未报道过这类例子。
预防狂犬病应以预防动物传染源的发生为主,尤其是以犬的管理为主。管理和免疫家犬(大面积给家犬注射兽用狂犬病毒疫苗)及对进口动物检疫,病死动物应予焚毁或深埋处理。被狂犬或其他带狂犬病病毒的动物咬伤、抓伤后,一定要到医院及时有效地对伤口进行处理和注射狂犬病疫苗。人被狂犬咬伤后,如果不作有效处理,狂犬病的发病率可达15%~30%;如果及时处理伤口并注射全程足量狂犬病疫苗,发病率可降至0.15%左右。由此可见,疫苗预防的效果是相当可靠的。但注射疫苗关键在一个“早”字,尤其是那些头面部被咬伤的患者,因为伤口越靠近头部,伤后至发病的潜伏期就越短。尽早注射疫苗的目的,是要抢在发病前让疫苗诱发机体产生能抵抗狂犬病的抗体。
目前还缺乏治疗狂犬病的有效药物,狂犬病一旦发病,死亡率几乎达100%。因此,预防发病是最关键的措施,不可掉以轻心。据《养生保健指南》
编辑 / 王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