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什么备受关注?
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近些年来,这个问题受到了理论界的高度关注。那么,其深刻的原因是什么?
石仲泉:这个问题提得很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在我看来,它还不是一般的重大的理论课题,而是具有头等意义的重大理论课题。它在理论界受到高度关注,确有深刻原因。这可以从三方面来看。
首先,有一个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即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问题。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但将它是作为亘古不变的教条,固守一百多年前的原生态观念,还是结合各个国家的具体情况,并与时俱进地灵活运用和创造性地发展?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就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理念和态度。就中国共产党而言,是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还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是两条不同的思想路线,它们之间的博弈和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只是在不同时期和不同问题上的表现形式和激烈程度有所不同而已。在当今,这个问题仍然存在。君不见,那些只看到党的工作中的缺点失误和现实生活中的消极腐败现象,就否定改革开放、声称我们党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实行中国特色资本主义的言论,不就是一种表现吗?!的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还不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还在探索中,确实存在不少需要克服的这样那样的问题。总的来说,这都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出现的,也可以说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过程中出现的。出现这些问题与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念和在这个理念之下而创立的一个又一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没有关系。它主要是由于政策不完善、或工作有缺陷、或缺乏实践经验而造成的。党和政府正在努力解决这些问题,前不久的“两会”所反映的情况就说明了这一点。因此,那些否定改革开放的言论是错误的,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理论问题的重大现实意义也正在这里。
其次,有一个如何郑重对待和进一步总结党的历史经验问题。
我们党自创立伊始就在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近年来,不少文章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形成的历史做了深入翔实的考察,说明这个科学概念虽然在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才正式提出,但这个思想在此20年前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时就开始萌生了。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要求不须将它当成教条,只要持科学精神、取科学态度,就必然有这样的思想。我们党成立80多年来最根本的历史经验是什么?重要的历史经验有许多,而最根本的历史经验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对它解决得好,探索的道路正确,党的事业就胜利和兴旺;对它解决得不好,探索的道路不对头,党的事业就遭受严重挫折。一部中国共产党史,就是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原因无疑是多方面的,但从指导思想上讲,归根结底,最重要的是我们党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这两年,龚育之同志和我负责主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研究课题。根据我们对这个课题的初步把握,认为我们党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如果用“数字化”方式表示,可以简单的概括为:“三二二三”。即在党的80多个春秋里,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现了两次历史性的飞跃——第一次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第二次发生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在实践上探索出两条有中国特色的道路——一条是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另一条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理论上创立了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又在不断地与时俱进,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努力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所以,我们党的80多年的历史,是一部生生不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这个历史经验非常丰富,需要不断地进行总结。我们不是讲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吗?所谓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说到底,就是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能力和理论能力的建设,顺利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在当前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再次,有一个如何应对挑战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在我们国家有两重身份。就学术层面而言,它是一门科学。作为科学学术,对它有不同的认识和不同的解读,可以百家争鸣。既然是科学真理(当然,它没有穷尽真理,但开辟了不断认识真理的道路),哪有害怕批评的道理!它不怕批评,且欢迎批评;通过切磋和探讨,对它的解读越来越符合马克思、恩格斯本人学说的原意,这是好事。读懂马克思,当然并不等于回到马克思。回到马克思是什么意思?会产生很多歧意。搞本本主义,照搬照抄,不就是“回到马克思”吗?这不是一个科学的口号。坚持马克思主义不等于回到马克思。应当对这两者加以区别。就政治层面而言,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这个地位是不能撼动的。而对它的挑战却主要在这一方面(对马克思主义作学术探讨,有不同意见不能算“挑战”)。事实上,马克思主义自从成为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以来,对其指导地位的挑战始终未断。目前的挑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思想和价值观念。以各种方式影响中国——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不要搞社会主义,而实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那一套,这就是所谓“西方化”。二是复古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是“舶来品”,要复兴中华还是应当奉行儒家学说。振兴历史文化,倡导国学包括研究儒学,汲取其精华来丰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是繁荣科学文化所需要的,无可非议。但这不等于要以儒学作为立党立国之本。三是社会民主主义。它与马克思主义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关系,其中不乏某些合理成份,与科学社会主义也有某些相通的内容,并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以借鉴的元素。但归根结底,它与马克思主义属于两个不同的思想体系,其一是不赞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其二是不承认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这三方面的挑战,既来自海外,也在国内拥有市场。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念,不单纯是个重大的理论课题,还有重大的政治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是什么?
问:有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提法提出质疑,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背离。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石仲泉:这就是怎么看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但不能将它绝对化。任何真理都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没有单纯的绝对真理。把科学真理当成单纯的绝对真理,这种认识本身就违背真理,这种态度就违背科学精神。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并没有宣称它终极了真理。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没有完结,它对客观世界的真理性认识也就没有完结。说它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的那个“绝对”,也只能在相对的意义上去理解。那么其真理的绝对性是什么呢?就在于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科学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工具,即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的那些具体的理论观点则要视客观情势灵活运用,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地加以丰富和发展。这就是其真理的相对性。所谓绝对和相对的统一,对于马克思主义而言,还有一层意思,即它也是共性和个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原生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学说。马克思、恩格斯也不能超时空,其认识也不能不受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环境、历史条件和生活的国度,以及个人的知识结构和认识能力的局限。这是任何人都超越不了的。因此,他们提出的许多理论观点,一方面抽象为共性的基本理论,具有普适性;另一方面其具体的论述又不能不具有特殊的时代、历史和文化烙印。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中的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区别,也只具有相对意义,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此时被认为是共性、普遍性的东西,在彼时可能转变成为个性、特殊性的内容。对辩证法来说,客观世界没有永恒的东西,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都是可以转化的。
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就是将它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指导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即取其具有普遍意义的属于共性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的实践和当今时代的特征相结合,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个中国化,既包括民族化,也包括当代化。它不仅没有背离马克思主义,恰恰是马克思、恩格斯一再教导的不能将他们的理论当作照搬照抄的教条,而须当作行动的指南所要求的。因此,那种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背离的看法是错误的,并且恰恰是这种看法才是真正背离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是什么?那就是邓小平说的:“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他还讲了一句名言:“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3页。)这说明真理都是具体的,马克思主义也一样,它的真理性也是具体的。不存在那种脱离了具体特殊性而孤立存在的纯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因为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所以,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一定要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那种将马克思主义看成是一个纯粹抽象东西的观念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我们过去讲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对此要在相对意义上去理解,不能绝对化。若将它绝对化,非犯错误不可。教条主义者就是这样的,所以不问具体情况,一切照搬照抄,结果造成革命挫折。后来在建设时期,同样对马克思主义的某些理论作了教条化的理解,也使我们的建设发生了一些不应有的失误。有了上述的历史教训,所以必须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具体情况和时代特点结合起来。这也是我们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什么一直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的道理。
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看,也有这个问题。为什么苏联、东欧在上个世纪末发生了剧变?不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不灵”了、没用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那些国家共产党的领导人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信念发生了动摇;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时候,没有能够很好地和本国的实际情况、和世界的发展情况结合起来,考虑如何建设好自己国家的问题。即没有找到一条符合自己国家发展的正确道路。不能说这几个国家的经济没有发展,但是经济的发展比较慢,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没有显示出来,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再加上严重的官僚主义作风和腐败现象,共产党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失去了民心。还有外部势力“和平演变”政策的渗透,这样就发生了“易帜”的急剧变化。那些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制度和道路是他们自己的事情。我们尊重人家的选择。但是,对于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来说,要从中吸取教训。其中一条,就是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和原有的马克思主义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有人称之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那么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和原有的马克思主义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石仲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两个概念往往是互用的。这种互用,在党的文献和领导人的讲话中都使用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事实上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两个概念的内涵没有原则区别。
对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和原有的马克思主义的联系和区别,是否可以这样来认识:所谓“原有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原生形态,即马克思、恩格斯本人的学说。马、恩本人并没有将自己的学说称之为“马克思主义”。这是拥戴和追随他们的人对他们的学说给予的称谓。由于这些好心的或者说忠实的追随者对他们的学说采取教条主义态度,不能把握他们的学说的真谛,马、恩本人曾不承认这个称谓。后来随着工人运动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信奉马克思、恩格斯学说的人越来越多,懂得应当将他们的学说当成行动指南的人也越来越多,这样,将他们的学说称为马克思主义的说法得到了公认。我们现在讲的马克思主义,也是在经过矫正之后,将马克思、恩格斯原本的学说叫马克思主义。同时,马克思主义又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开放性理论,它会随着科学的进步、时代的变迁和革命实践的丰富而不断向前发展。后来对马克思、恩格斯学说丰富和发展了的理论,都统称马克思主义。这样,马克思主义有其本意和广义两个含义。马克思、恩格斯原本的学说,即是马克思主义的原生形态。属于解读和演绎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了不少系统和学说。就中国共产党人所认同的,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正宗传脉,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是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人基本上是通过列宁主义作媒介来认识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8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还有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与时俱进,与世俱进,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其理论成果形成了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这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所谓“原有的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是源与流的关系。讲联系,它们是一个脉统,“原有的马克思主义”是这一脉统之源,毛泽东、邓小平都称马克思、恩格斯,即“原有的马克思主义”为“老祖宗”。讲区别,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以邓小平理论为标志,将“原有的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主义的原生形态发展成为了当代形态。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形态是何意呢?所谓“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形态”,即我们当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一方面继承了“原有的马克思主义”中的那些在今天看来仍属于共性的内容,如以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为哲学基础;承认社会主义必然要代替资本主义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无产阶级政党领导革命成功后建立的国家政权,要使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成为新社会的主人;社会主义要消灭剥削制度,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通过不断改革来发展生产力,使社会物质财富空前增长,精神生活的需要得到不断满足,逐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社会主义有多种形式,发展社会主义有多条道路;社会主义社会要经历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阶段等等。另一方面,当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又与“老祖宗”有很大区别。这就是从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际出发,也观照当前一些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实际情况,改变了社会主义的一些核心理念。比如: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中国这样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十分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须经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先解决工业化、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任务,这是一个不可逾越的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等等。这些大体已形成了一个新的社会主义观,即区别于“原有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原生形态)的当代形态。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形态为什么以邓小平理论为标志?这是因为上述新的社会主义观主要反映在邓小平理论中。在中国共产党人认同的列宁主义中,关于社会主义的核心理念,如所有制、分配和经济运行体制等的认识基本上“原有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毛泽东思想中虽然有创新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通过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理论,但对上述核心理念的认识仍未能对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观的原生形态有根本性突破。只是到邓小平理论中才解决了这个问题。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此后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创新理论,都是对邓小平理论的直接的继承和丰富,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而言,邓小平理论是这个大理论系统的本源理论。因此,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观的当代形态以邓小平理论为代表。
怎样看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成果?
问:当前,学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概括存在很大的争论,有人说是“两大理论成果”,有人概括为“三大理论成果”,乃至“四大理论成果”?您对此问题怎么看?
石仲泉:我以为,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论者的参照系不同,故有不同的概括。“两大理论成果”是来自党的十三大和十五大的报告。十三大报告指出:我们党在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有两次历史性飞跃,找到了两条正确道路。第一次飞跃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第二次飞跃开始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作为这两条道路实践经验的总结就是两大理论成果,即新民主主义理论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十五大报告从这两个理论的主要创立者的角度对此作了另外的表述,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同志,我们党把它称为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同志,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在这里,邓小平理论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等值的。两大理论成果的这两个表述,没有原则区别。现在有的论者讲的“两大理论成果”即是由此演绎而来,一是新民主主义理论,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括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
所谓“三大理论成果”,是来自党的十六大。经过十六大修改通过后的新党章指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这就是说讲“三大理论成果”的文献根据。
所谓“四大理论成果”,我还没看到中央文献的权威根据,这主要是有的部门和学者个人的看法。所以产生这个看法,因为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又有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代表的许多理论创新,将这些理论创新统领在科学发展观或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名义下,就成了第四大理论成果。故产生了“四大理论成果”的说法。
上述三种概括,究竟以哪一种概括为好?如果作为学术问题来讨论,我可以讲个人的看法和倾向性,但这不单纯是个d63ab869bfedd33e071aa9e1f520ea6cdd070dc0944ba4424aebf6a5f9b02b10学术问题,它有很强的政治性。党的十七大召开在即,这类很敏感的问题还是等十七大来决定为好。目前就按照十六大的党章来说呗!
科学发展观是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
问:有人说“打土豪分田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级阶段,“白猫黑猫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高级阶段,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高境界。那么,这种说法是否可以概括科学发展观的地位?
石仲泉:我认为,这种说法太简单化了,是不科学和不准确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民主革命的时候,打土豪、分田地,这是符合当时革命需要的。不这样,就不可能进行土地革命斗争。在取得革命胜利以后,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党也进行了土地改革,这也满足了当时广大农民对土地的需要。这些决策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把马克思主义一些基本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过程中所采取的一些重要步骤。但这些重要的决策、这些重要步骤,不能简单地把它说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级阶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可以分一些阶段,但是,这要在更大的范围,在更高的层次来讲阶段性问题。一些具体的政策问题还不好简单地说什么初级阶段、高级阶段。如果把一些具体政策都理解成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阶段,这样容易产生很多歧义,引起一些误会和争论。同样的道理,“白猫黑猫论”,这是一种通俗的表达,是小平同志在上世纪60年代对于当时人民公社的生产关系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再加上天灾,使人民群众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困难而提出的。在那个年代,集体劳动不一定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大轰大嗡的做法不能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因此,在那个时候,不少同志都主张搞生产责任制,也可以采取包产到户等多种形式。小平同志的这个简单比喻——“白猫黑猫,只要逮住耗子就是好猫”,就是说,只要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什么样的生产方式都可以使用。这种做法,既然能够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在小平同志看来当然可以用。因此,后来有人问他时,他认为这个思想没有什么错,它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原理。但这种概括是形象的说法,不好简单地说是什么高级阶段。
同样,对科学发展观,也不好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最高境界。因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还需要继续发展,不是科学发展观到头就不再发展了。目前来说,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一个很重要的创新。但“最高境界”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任何时候都要慎用“最高”这样的词语。否则,很难跟“文革”时期的“顶峰论”划清界限。
当然,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它是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世纪后又面临许多新的重大问题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提出的。党的十六大以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特别是抗击突然袭击的非典斗争等这样一些重大任务摆在了党中央面前。如何正确地解决发展中的这些问题,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内在的直接原因。对国际社会发展实践经验教训的进一步吸取,以及对世界发展潮流总体趋势的进一步把握,是其产生的外部原因。从思想渊源上看,科学发展观还植根于中华文化传统的沃土之上,并借鉴了西方思想家关于发展理论的有益成果。因而它的提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思想的继承和创新。科学发展观阐明了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战略、发展布局、发展动力、发展目的的认识。尽管我们不赞成说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最高境界,但对它的重大意义一定要充分肯定。
责任编辑:袁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