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就我国新会计准则产生的必然性、主要革新点及部分变化作了分析,尤其对资产减值准则作了详细探讨。指出新准则的出台拉近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距离,但对一些特殊领域还应尽快出台新的规范。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与我国经济发展进程相适应的、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会计准则发展最重要的规则应当是“适应环境”,而新会计准则的出台,正如一句成语,就是“环境使然”。
一、新会计准则诞生的必然性
(一)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发布实施,是促进会计适应经济发展进程的需要
我国国内经济的市场化和国际经济的一体化,都需要公开透明、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作支撑,需要有一种统一的会计商业语言来进行国际经贸交流和投融资活动,需要有一套公认、一致、科学的会计标准来规范。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建设,为构建一个统一的商业语言平台奠定了基础,从而顺应了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顺应了会计服务于经济建设、提高我国经济国际影响力的需要。
(二)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发布实施,是促进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需要
当前,我国正在着力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降低交易成本,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制定高质量的会计准则,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比、有用,是降低交易成本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促进资金有效流动,推动产业升级,避免无效投资和资金浪费的重要举措,是深化企业改革、金融改革和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三)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发布实施,是维护社会公众利益的需要
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直接影响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新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服务投资者做经济决策为目标,按照国际会计惯例对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作了更加严格和科学的规定,必将进一步强化对信息供给的约束,有效地维护投资者的知情权,有利于社会公众作出理性决策,从而为维护自身合法利益提供了更好的制度保证。
(四)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发布实施,是加强经济管理的需要
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发布实施,不仅为企业提供了更科学、更统一的会计标准,增强了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可比性,也为政府监管部门和有关经济管理部门提供了更加有力、更加有效的评判准绳和衡量标准,有利于提高整个经济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有利于会计工作秩序和市场经济秩序的不断规范,也有利于提升政府经济监管部门的行政能力。
(五)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发布实施,是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需要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越来越凸显出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的重要性。语言不通,没法打交道、做生意、谈合作。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发布,架起了密切中外经贸合作的会计技术桥梁,有利于进一步优化我国投资环境,有利于促进我国企业更好更多地“走出去”,全面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
(六)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发布实施,是我国会计国际化的需要
我国的经济在国际舞台上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会计作为反映经济活动、服务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也理应走上国际舞台,扮演其应有的角色。我们应当从促进与国际趋同的会计准则制定环节入手,一步一个脚印,环环相扣,脚踏实地,全面提升我国会计人员素质和会计发展水平,提高我国会计的国际话语权,推动我国会计的规范化和国际化。
二、新会计准则的主要革新点
新会计准则体系中权责发生制和历史成本不再作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权责发生制并入会计分期基本假设,历史成本体现在会计要素的计量中。但也继续保留了重要性原则、谨慎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等,也强调了可比性、一致性、明晰性等原则。
本次准则体系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但是总体上说,新会计准则体系对公允价值的运用还是比较谨慎的。一方面,公允价值反映现时价值,与决策确实比较相关,但其可靠性的取得难以确保,而且公允价值增值的收益并无相应的现金流;另一方面,国际会计准则也并未完全否定历史成本计价,因此公允价值在运用程度上需要慎重考虑。
三、部分具体会计准则的主要变化
(一)企业合并准则
中央控股或集团内企业之间并非完全出于自愿的合并交易行为,合并对价也不是双方讨价还价的结果,不代表公允价值,因此以账面价值作为会计处理的基础,以避免利润操纵。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包括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可以有双方的讨价还价,是双方自愿交易的结果,因此有双方认可的公允价值,并可确认购买商誉。商誉的减值问题在资产减值准则中单独予以规定,只减值不摊销。
(二)资产减值准则
明确了若干项资产减值迹象,以及可收回金额为协议销售价格减去处置成本后的净额或者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两者中的较高者。同时明确所计提的减值准备不得转回。下面就该准则谈一些具体的看法。
1.新准则对资产减值损失转回的限制,大大收缩了“资产减值转回”虚增利润的弹性空间,将会使报表信息更加客观真实
2000年《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底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没有对资产减值的认定标准做出具体规定。2002年《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也未明确资产减值的确认标准,导致在会计实务中可操作性较差。而2006年资产减值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在会计期末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这些迹象包括:(1)资产的市价当期大幅度下降,其跌幅明显高于因时间的推移或者正常使用而预计的下跌;(2)企业经营所处的经济、技术或者法律等环境以及资产所处的市场在当期或者将在近期发生重大变化,从而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3)市场利率或者其它市场投资回报率在当期已经提高,从而影响企业计算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折现率,导致资产可收回金额大幅度降低;(4)有证据表明资产已经陈旧过时或者其实体已经损坏;(5)资产已经或者将被闲置、终止使用或者计划提前处置;(6)企业内部报告的证据表明资产的经济实效已经低于或者将低于预期,如资产所创造的净现金流量或者实现的营业利润(或者损失)远远低于(或高于)预计金额等;(7)其他表明资产可能已经发生减值的迹象。
通过对这几条判断资产减值标准的分析,可以归纳出资产减值的三种确认标准:一是永久性标准,即对在可预见的未来不能恢复的资产减值给予确认,这个标准虽然避免了确认暂时价值波动形成的损失,但需要会计人员对暂时减值与永久减值进行判断;二是经济性标准,即在资产负债表日若资产账面价值低于可回收金额则确认其减值,它能如实反映资产负债表日资产的价值,避开了采用职业判断区分资产减值类型的难题,便于操作;三是可能性标准,即要求对可能的资产减值予以确认,其目的主要在于与历史成本保持一致,避免对不必要减值损失的确认。
2.固定资产减值的账务处理
我国现行会计制度将各项资产的减值确认为当期费用。新发布的资产减值准则第15条也规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笔者认为,这种做法虽然简单易行,但有可能将应计入折旧中的资产损耗一次性计入某一年度的费用中,模糊了折旧与减值这两个概念的区别。若利用减值弥补资产损耗,不仅掩盖了资产在消耗中被弥补这一漫长过程,为企业调节利润留下一定空间,而且会给企业的经营带来一定的风险。因此,美国在会计准则制定的过程中,曾提出对不同减值采用不同的方法计量。若资产可能是由于折旧没有进行适当的调整而减值,应进行追溯调整折旧;若资产可能是由于用途重大改变而减值,在与相关的计量标准进行比较后可将减值差额直接计入损益。这主要是考虑到企业一般是在依据现在的情况来推测资产未来的使用情况后,对资产制定折旧政策。而外部环境的变化有很大的不可预测性,可能一段时间后,资产账面价值大于其实际价值,此时,将这部分差额完全计入当期费用显然不符合收入与费用配比的原则。为此,笔者认为,可以通过追溯调整将资产的损耗计入恰当的年份,防止企业通过资产减值调节利润。在区分不同性质的减值时,对那些受过去已经发生的、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一直存在的因素(如科技进步)影响而减值的资产,应对减值进行追溯调整;而对于特殊的、不经常发生的事件(如资产坏损,经济、法律环境突变等不可预测的事件),由于不是以前各期积累的结果,也不对以前的核算有任何影响,可将其导致的减值计入当期损益。当然,追溯调整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企业利用追溯调整将资产减值计入以前年度,这样既挤掉了资产中的水分,又不影响当年的利润数字,从而造成将以前年度的利润转到本期的现象。这就要对减值的原因进行审核,制定相关措施,对不同性质的减值采取相应的账务处理方法。
(三)捐赠与补助准则
IFRS对政府补助和政府援助采用全面收益法,但中国有所不同,新准则规定对研发拨款等文件明确会计处理方法的,应从其规定(例如将专项拨款视同国家投资,计入资本公积);没有特殊规定的才计入收益。
(四)生物资产准则
本准则主要规范农垦企业对生物资产的会计处理,将生物资产划分为生产性、消耗性和公益性三类,分别进行会计处理。该准则不引进公允价值计量。
应当肯定的是,目前我国在典型工商业企业会计准则方面确实取得了很多成绩,距离国际会计准则已经前进了一大步。但也要看到问题的另一方面,就是会计准则在典型工商业企业以外,还有很多特殊领域需要覆盖,还有许多特殊问题需要做出规定。中国市场化进程的时间还很短,在许多细分门类方面同国际准则的差距还比较大,所以在诸如金融企业会计准则、金融衍生工具准则等特殊领域还有待加紧制定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