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战略的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007-12-29 00:00:00康翻莲
会计之友 2007年11期


  【摘要】在知识和信息日趋重要的新经济时期,企业已经全面进入战略经营时代,企业评价的目光投向了战略计划和未来的发展。但我国目前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不能满足企业的这一需要,为此,本文从企业战略和战略管理的高度,提出了基于战略的企业财务评价体系的构建思路。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企业业绩评价都是学者、咨询机构和企业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目前企业业绩评价主要采用的是财政部、国家经贸委、中央企业工委、劳动保障部和国家计委于2002年2月颁布的《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修订)》和《企业效绩评议指标参考标准(修订)》,该业绩评价主要采用的是财务评价。重点是评价企业资本效益状况、资产经营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和发展能力状况四项内容,以全面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和经营者的业绩,由基本指标、修正指标、评议指标三个层次共28项指标构成。由于财务评价主要采用的是财务指标,具有规范的标准,在不同的部门和企业之间具有可比性,易于作为资源配置的决策依据。所以,长期以来,一直被各国广泛采用。然而到了20世纪60年代,企业进入以战略为导向的管理阶段,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目前知识和信息日趋重要的新经济时期,企业已全面进入战略经营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表现为长期、综合能力的竞争。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关键在于持续不断的创新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保持。这就要求企业的经营目标应放在长远利益的最大化上,也就是说,企业的经营由原来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转变为追求长期利益最大化,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应从更高的战略层次来把握市场规律。因此企业应在充分分析其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综合内外部信息,充分发挥业绩评价的决策支持作用。显然,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财务会计信息面临严峻的挑战,财务指标评价体系所存在的缺陷也日益显露出来。所以,改革传统财务评价体系,建立与企业经营环境相适应,体现企业战略经营管理要求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势在必行。
  
  二、当前我国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
  
  传统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存在严重不足,如:重短期业绩评价,轻长期业绩评价;重过去业绩评价,轻未来业绩评价;重财务指标,轻非财务指标。
  
  (一)财务会计报表本身缺陷所导致的问题
  1. 财务评价的过去性
  现行财务报表中,某些会计要素定义的狭隘性,以及以历史成本为主要计量属性,使得会计要素所反映的内容不完整,收入和费用计量不准确,导致财务评价的过去性。
  例如资产的定义,1989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中,将资产解释为:“由于过去事项而由企业控制的、预期会导致未来经济利益流入企业的资源。”我国在2000年颁布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和《企业会计制度2001》中,将资产定义为,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现行资产的确认主要强调以交易为前提,交易活动立足于过去的经济行为。以交易和事项观定义的资产,使得人力资源、金融衍生工具、自创商誉等无形资产得不到确认,将信息使用者在决策中比较关注的信息排除在财务报表以外。
  现行财务报表主要采用的是历史成本的计量模式,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是以其初始实际成本(或者摊余成本)计量和反映的,导致财务报告难以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实际的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同时,传统的历史成本法,使得一些资产成为表外事项,尤其是金融工具,企业一般无需付出初始净投资或者初始净投资很小,与金融工具有关的标的资产和负债在合约取得乃至履约过程中都将难以得到确认,这就使得许多从事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企业将这些交易作为资产负债表外业务处理,使得资产负债表所反映的资产负债信息不全面,从而导致财务评价的过去性。
  2.收益的非全面性
  由于现行财务报表采用传统收益观,导致收益的不全面,以至于无法准确预测企业未来的收益状况。
  传统收益观在计算净收益时,遵循的是权责发生制、实现原则和配比原则。实现原则要求在确认收入和利得时,不仅权利或义务的变化已经发生,而且必须通过相应的交易可以转换成现金或取得现金索要权。这样,净收益是通过以现时价格计量收入,而按配比原则以历史成本计量成本费用。这就会引起财务报表内在逻辑的不统一,计算出来的收益也不够真实可靠。同时,传统收益表是以已确认和已实现的收益为基础编制的,只反映已经实现的收益,排斥或忽视了其它未实现的价值增值,使得当期收益报告不够全面,未能提供对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有用的全部信息。价值增值在产生之时不予报告,而必须推迟到实现之时再予以报告,这会导致收益确定存在潜在的时间误差(timing errors),即价值增值发生在某一会计期间而收益呈报却在另一个会计期间。严重损害了收益报告的及时性,降低了收益信息的品质,远远不能满足当前使用者对业绩信息的要求。
  3.定性评价的欠缺性
  现行财务报告中相关的质量性因素不足,导致定性评价的缺乏,从而使得许多反映企业战略发展的因素被排除在外。
  会计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作为财务信息报告手段的财务报表,理应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由于市场交易项目日益复杂,企业的融资与投资方式多样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水平与过去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与过去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现行财务报表体系很难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下全面揭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貌。一方面行业转换、技术进步、政府行为和需求的改变以及竞争对手的活动等对于公司的经营成败都至关重要;另一方面企业组织制度、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管理层价值观与能力等相关质量性信息,在现行财务报表中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反映。因此,我们应结合企业历史情况和现状,以及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市场的发展等方面,充分地考虑财务报告数量性资料以外的相关质量性因素,对企业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评价。
  
  (二)财务评价指标不完整所导致的问题
  1. 财务评价的短期性
  由于财务评价指标缺少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及未来和长期发展能力的指标,导致评价结果的短期性。
  传统财务评价指标与传统财务管理相适应,没有考虑战略因素,只注重对过去业绩的评价,忽视了对企业未来和长期发展能力的评价,缺乏前瞻性信息和预测性信息,导致评价结果的过去性和短期性,无法反映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
  2.未来预测的非准确性
  由于财务评价指标体系中反映企业现金流量的指标严重不足,某些指标计算公式不合理,导致企业未来的财务风险和报酬无法准确预测。
  目前,盈利能力指标主要是以“会计利润”为核心的一系列比率,如: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销售利润率和每股收益等。一方面由于会计利润的计算过程存在着诸如折旧方法选择、存货计价方法、间接费用分配方法、成本计算法和会计估计等大量人为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有利润的年份企业不一定有足够的现金来偿还债务,所以在当今“现金至尊”的时代,使用这些指标无法预见企业的财务风险。企业偿债能力指标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对各类债权人的偿债能力,并未反映企业现金流转的能力。在流动资产中,包含大量的应收账款等债权资产以及变现能力较弱的存货,如果这些资产的质量不高,难以如期变现,势必造成所有账面流动资产可以及时足额偿付到期债务的假象。同时,由于历史的原因,在财务评价指标体系中,某些指标计算存在一定的问题,有些比率口径不一致,导致计算的结果不准确,不能准确预测企业的未来风险和偿债等能力。
  
  
  三、基于战略的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
  
  (一)增加反映企业未来和长期发展能力的评价指标
  1.建立反映知识资本价值的评价指标
  财务资本与知识资本的精诚合作,是企业获取核心能力的关键。财务资本在本质上属于消极资本,若缺乏人力资本的参与,财务资本要么只能够靠自然缓慢增值,要么根本就不可能增值甚至会出现贬值;而人力资本则属于一种积极的资本,若能动地参与到财务资本的运营中,并实现和财务资本的精诚合作,那么往往会促进财务资本呈几何倍数增长。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与智力资源为基础的经济,知识与智力等无形资产对处于激烈竞争环境中的企业取得经营成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缺乏对知识与智力资本方面的评价指标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的确,把知识与智力资本纳入到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已势在必行。建立反映知识资本价值的财务评价指标,对知识资本价值进行评价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在衡量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状况的指标中,人力资源投入增长率、知识与智力资产贡献价值增长率,有利于衡量企业未来的、长期的发展潜力。
  2.建立反映无形资产价值的评价指标
  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过渡,使价值链的重心由实物资产投资的规模效应“飘移”至无形资产,从而使无形资产对企业价值的驱动作用日益凸显(企业的创新主要是通过加大研究开发成本的投入而实现的)。当今,涌现出一批注重技术创新、更能适应市场需要变化的公司。如麦当劳通过允许其他企业经营他的快餐而收取技术费,不劳而获,只靠无形资产赚钱等。这说明无形资产和智力资产对当今企业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获得经营成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占比例日趋上升,甚至出现专靠无形资产进行经营的公司。因此,需要建立反映无形资产价值的评价指标。
  3.建立反映环境保护的评价指标
  企业只有注意环境保护,才能谋求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是在社会的大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企业不仅是一个产品或服务产出系统,而且还是一个环境产出系统。应该看到,企业在向市场提供产品、吸纳劳动力就业的同时还向大自然排放“三废”,污染环境,这就要求企业要正确处理生产经营活动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企业只有注意对环境的保护,才能赢得一个良好的理财环境,所以,增加废物再利用和污染控制的增长率等指标是十分必要的。
  
  (二)重新认识和改进现有财务评价指标
  1.以未来经济利益观定义资产
  未来的经济利益将成为资产确认最基本的标准,交易活动立足于过去的经济行为不再是资产确认的唯一标准。资产的定义是对资产本质的揭示与表述,因此,对资产的定义必须突出资产的实质:“具有创利能力”因而能“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用“具有创利能力”表述资产的本质特征更为合理。因此,可将资产解释为:特定企业所实际控制的、具有创造能力的资源。这就使人力资源、金融衍生工具、自创商誉等无形资产得以确认。
  2.采用恰当的计量属性
  对于那些没有发生实际成本的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而言,如果符合会计要素的确认标准,就需要应用除历史成本之外的其他计量基础(如公允价值等),才能将其纳入资产负债表内核算。对于企业所面临的大量不确定事项或者或有事项,企业必须在充分考虑未来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下,按照恰当的方法来确认和计量这些负债。
  3.推进全面收益观的财务报告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全面收益报告能够提供更全面、更透明、有一定预测价值的会计信息而成为国际上财务业绩报告改革的一个亮点。按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原第3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 No.3 )《企业财务报表要素》的定义,全面收益是“一个主体在某一期间与非业主方面进行交易或发生其他事项和情况所引起的权益(净资产)变动。它包括这一期间内除业主投资和派给业主款以外的权益的一切变动。”因此,一个企业某一期间内除股东投资和对股东分派(又分为股东收回投资与利润分配)之外的权益(净资产)的一切变动都应包括在全面收益报告中。
  
  (三)强化现金流量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的地位
  现金流量的分析在企业的业绩评价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使用现金流量指标,能够更清楚地反映企业的现金流动状况,从而预测企业的发展能力和其它财务状况。
  在衡量企业可持续的发展能力状况指标中,增加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净额增长率和三年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平均增长率;在衡量企业财务效益状况的指标中,增加净利润现金保障率、盈余现金保障率;在衡量企业资产营运状况的指标中,增加主营业务收入现金保障倍数;在衡量企业偿债能力状况的指标中,增加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负债率来体现企业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金额对负债的保障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