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解决民生问题的一系列重大政策正在得到有效地贯彻落实,政策实施的积极效应逐步体现。
一、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面推进。从2007年春季学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并为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补助寄宿生生活费。上半年中央财政专项资金120.5亿元已经下拨,改革惠及近1.5亿农村中小学生。新机制实施后,初步建立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系,切实减轻了农民教育负担,辍学学生重返校园,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到历史最高。同时,加强农民工子女入学及留守儿童教育,贯彻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强化政府责任,落实农民工子女进入城市公办学校就学政策,减轻了农民工的负担。
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机制,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扩大职业教育的培养规模,特别是办好面向农村的中等职业学校,通过加强县级职教中心和为困难家庭学生提供补助,为更多的农民子弟提供初中后的教育机会和就业能力。今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总规模比2006年增加50万人。同时,中央投资19亿元,推进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示范性高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和县职教中心建设,提高职业教育基础能力。
健全助学政策体系,完善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促进教育公平。建立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制度,在高等教育阶段建立“奖、贷、助、补、减”有机结合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从今年秋季起,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计划招收免费师范生1.2万人,实行定向招生,加强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
二、不断完善城乡医疗保障体系,努力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加强农村卫生。今年国家安排27亿元专项建设资金,继续实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村卫生服务网络,改善农村基本卫生服务条件。
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各地积极调整城市现有卫生资源,加快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截至目前,全国98%的地级以上城市、93%的市辖区和一半以上的县级市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以社区卫生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框架逐步形成,同时积极探索建立社区卫生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城乡基层卫生机构服务量明显增加。
启动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试点覆盖范围主要是城镇中小学生、少年儿童和其他非从业城镇居民,人均筹资水平不低于80元,政府每年按不低于人均40元给予补助。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在全国所有含农业人口的县(市、区、旗)初步建立了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城市医疗救助试点发展到占全国县(市、区、旗)总数的65%。
加强公共卫生。建立公共卫生机构与医疗机构、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机构的合作机制,完善城乡公共卫生安全网。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扩大国家免疫规划范围,将甲肝、流脑等15种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有效预防的传染病纳入国家免疫规划,我国已成为国际上通过计划免疫防治疾病种类最多的国家。
加强医药监管。各地加强医院质量监管,推行临床诊疗规范,加强医药价格管理,医药费用过快上涨的势头得到遏制。国家正在组织研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将在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探索建立符合国情的医药卫生体制。
三、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事业,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启动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试点,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农民书屋”工程,整合基层公共文化资源。广播影视事业加快发展,已基本建立起以县为中心、乡镇为基础、面向农民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建设进展顺利。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发展较快,从业人员已是传统文化产业的两倍,文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文化产品“走出去”初见成效。广播影视产业繁荣发展,全国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超过1300万户。
四、加强计划生育工作,加大社会救助力度
推进农村基层计划生育工作。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已经基本覆盖全国范围,“少生快富”工程惠及7万多个家庭,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
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全面推开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性文件,6月份农村低保对象达2067.7万人,同比增长115.7%;累计支出低保金30.8亿元,同比增长102.6%。农村五保供养人数达到503.1万人,同比增长13.5%。全国城市低保对象2235.5万人,同比增长0.3%,人均支出92.0元/月,同比增长22.7%,保障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人民群众对上学、就医等问题的反映仍然十分突出,社会事业的规模和质量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这要求我们不断加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把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和解决好民生问题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着力点,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