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科学技术的力量促进音乐艺术的发展是人类有史以来的梦想。回顾以往,由于石器、铁器出现以及制造工艺的发展,人们得以钻孔为笛,得以制造出精巧的乐器演奏自己的“心声”;由于数学和计算科学的发展,音乐产生的基础——律学得以诞生和发展;由于印刷技术和纸张的发明,音乐得以纪录和流传;由于录音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人类的声音才得以保留并传送到世界每一个角落。
进入20世纪,以西方交响音乐为代表的人类音乐艺术在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后达到了历史最高峰。音乐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反映,再次凸显了与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密切联系。20世纪这一百年,“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最为迅猛的时期,也是音乐艺术变革最为剧烈的时期”①。面对社会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20世纪的音乐实践也呈现出绚丽多彩的变化。音乐科技学科的发展就是这不断变化着的百花丛中的一支奇葩。
一、国际音乐科技(Music Technology)学科的诞生
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伴随着国际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前只专注于电子音乐创作领域的相关基础性研究相继得到突破,长期、大量的实践不断拓展和延伸了电子音乐的内涵和实践领域。在学科发展探索的基础上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下,电子音乐创作逐渐地不再是音乐与科技结合之相关研究和探索的唯一目的了。借助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探索目光已经伸向音乐实践所有领域。大胆的创新、持久的探索,几十年来,以实现科学技术和音乐艺术实践相结合最终实现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音乐科技学科在欧美国家得以诞生并获得快速发展。
从国外音乐科技学科发展的实质来看,作为音乐与科学技术结合发展之新型学科,音乐科技学科发展的实践立足于研究、创作与实践,着眼于科技在音乐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借助国际电子音乐和计算机音乐的研究与实践基础,随着20世纪末集成电路和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数字化”、“计算机化”成为了当前国际上所有音乐与科学技术相结合发展领域研究的主要方向,也是国外音乐科技学科发展、探索的重要方向。纵观世界音乐科技学科的发展,其中,以美、法、德、日等国家音乐科技学科的发展建设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深度和规模。特别是在美国,由于经济的强有力支持和社会对音乐与科技复合型人才的巨大的需求,近10年来音乐科技学科在美国各地高校得到广泛发展,开设了许多新的专业方向,培养了大量符合社会需要的音乐与科技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例如:
声音分析与合成(Sound Analysis and Synthesis)
声音处理与数字音频效果(Sound Processing and Digital Audio Effects)
人机交互(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
音乐信息修复和数字图书馆(Music Information Retrieval and Digital Libraries )
音乐光学识别(Optical Music Recognition )
声音建模与心理声学(Acoustic Modeling and Psychoacoustics)
音乐声学(Musical Acoustics)
音乐感知与识别(Music Perception and Cognition)
数字录音(Digital Recording),等等
二、国内现状及当前社会对音乐科技学科发展的需求分析
在国内,当前意义上的音乐与科技结合的相关研究最早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1984年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音乐学院等单位合作建立的“计算机音乐研究中心”开始致力于计算机音乐等音乐与科技密切结合的相关研究与探索。1986年,北京大学物理系龚镇雄教授建立了“声学与计算机音乐研究中心”。②但是,由于研究人员的变动等多方面的原因,目前这两中心的研究活动基本中断了。我国专业音乐学院最早的电子音乐创作探索也是始于这个时期。1984年,以陈远林、谭盾、陈怡等为骨干的中央音乐学院作曲专业研究生在中央音乐学院建立了我国最早的电子音乐实验室,进行电子音乐创作与试验。之后不久,中国音乐学院(1986年)、武汉音乐学院(1986年)也开始了相关的探索与试验。1993年,学成回国不久的张小夫教授在中央音乐学院建立了电子音乐中心。2001年张小夫和吴粤北、刘健等教授一起发起成立了中国电子音乐协会,致力于中国电子音乐的创作和推广。经过10余年的努力,中国电子音乐创作与发展开始获得世界声誉。
但是,就目前国内电子音乐和计算机音乐等音乐与科技相结合研究的领域发展来看,其主要研究方向是在电子音乐、计算机音乐的创作上,它的学科发展目标是电子音乐作曲和计算机音乐创作等专业方向高端人才的培养。这样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当前社会大量需要的音乐与科技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还是有较大的区别,也就是说,这样的学科发展和定位还不是国际上所称谓的音乐科技学科。随着当前社会对音乐与科技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需求的持续加强,国内对音乐与科技应用人才的需求以及人才培养的母机——学科的发展与建设提出了迫切要求。2003年,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和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率先在国内正式建立音乐科技专业和音乐科技系,旨在培养“复合型知识结构的、掌握先进传播技术和熟悉音乐产业运作规则的高层次音乐创编的艺术型人才和具有国际视野、国际经营谋略和现代管理知识的音乐传媒高级技术型人才”③和“适应音乐艺术与科技发展相结合的音乐科技方面的专门人才”。④两校音乐科技学科的创建为国内音乐与科技结合的相关专业的发展开了先河。
其实,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发展和建设,在当前学科发展的国际、国内大背景下,音乐科技学科的建设不管从社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还是从大学专业学科发展要求来说,都具有相当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能性。
在国内影、视及广告行业,早在2001年国家广电部数据统计,全国每年经相关部门审批后拍摄的电视剧超过10000集。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文化蓝皮书》透露,2005年中国电影产量超过260部,总票房超过20亿⑤。目前,全国各省及地市一级电视台已经超过1000家,相关的广告音乐和影视音乐创作活动、每年要举办的歌舞文艺活动更是不计其数。随着目前国内网络音乐、网络游戏产业的诞生并不断扩大,音乐与音效等后期制作技术的数字化已经成为当前该领域的发展趋势。2006年,一家咨询公司对目前数字化音乐产业市场发展前景作出的市场报告预测表明,按照现在的市场发展速度,中国2008年的数字化音乐市场规模将达到80亿元⑥。
如此种种,以上领域所涉及的音乐、声音、音效的制作,电子乐器、设备的设计、制造等相关行业以及基于数字音乐的项目运作管理、规划、营销等行业都需要大量音乐与科技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而这些新领域的人才培养在国外目前都是音乐科技学科建设和发展的主要目标。国外音乐科技学科建设也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迅猛发展的社会需求下而发展起来的。从国内当前主要专业音乐艺术院校的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规模来看,基本上还停留在“后模拟时代”,新型人才的培养远满足不了国内目前的实际需求。
三、学科的定位与当前的工作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国内经济的持续发展,为各地大学在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等各方面获得了良好的经济基础。近几年来,随着国际上各种新型的电子音乐设备的不断引进国内,各地众多音乐院校纷纷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计算机音乐以及相关音乐科技学科的建设,众多的师范院校音乐院系都筹建了不同类型的计算机音乐实验室、电钢琴教室和多媒体教室,为音乐与科技结合相关课程与专业的发展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就国内整体情况而言,由于相关专业师资和人才的缺乏,许多地方投入巨资建设的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室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一些院校在硬件建设获得发展后,对今后的专业、学科发展却失去了明确的方向。就全国的情况而言,在2001—2003年期间计算机音乐课程、专业蓬勃发展后,音乐与科技结合之相关领域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阶段性的平缓发展的时期。就在国内一些地区对音乐与科技结合之学科发展迷茫的时候,2003年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和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率先在国内正式建立音乐科技专业和音乐科技系,在某个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是为以高师为主体的国内高等院校的音乐院系进行音乐科技学科的建设和音乐与科技复合性、应用型音乐人才的培养定位指出了一个现实的方向。
其实,参照国外相关学科发展的具体情况看,全国师范院校进行音乐科技学科的建设具有比专业音乐院校更得天独厚的条件,由于是综合性院校,文、理、工科专业设置齐全,高师等综合性院校的音乐院系进行音乐科技学科建设时更容易获得在师资、人才和设备的跨学科支持。因此,综合各方面的发展条件与目前的趋势,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音乐科技学科必将在我国得到大力发展,和国内一些主要专业音乐学院一样,广大师范院校以及各设有音乐系科的综合院校作为学科发展的主力军也必将大有可为。
综观欧美等国家电子音乐和计算机音乐及相关专业学科的发展,由于学科发展建设起步早,依托国内雄厚的科技基础,在长期的实践中,相关专业学科建设、专业队伍培养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获得了大量的实践与理论成果。因此,面对国际相关学科的发展现状,我国音乐科技相关学科的发展、建设可以合理地吸收和借鉴国外的经验,同时结合国内实际走出一条具有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因此,具体学校的学科建设基本规划,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瞄准国外目前发展的最前沿,国内一些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实验室,并与国外发展最前沿的实验室或大学相关机构建立良好联系。重点承担包括基础理论、项目实验、音乐创作、成果产业化、技术应用与推广等相关领域的项目与课题;
2.其次,在专业建设的具体实践中,不同的学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建设具有自我特色优势学科。由于电子音乐以及音乐科技相关学科的发展需要多学科的综合和雄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因此,国内综合性大学完全可以发挥学科齐全和人才的优势,建设具有自我特色的音乐科技学科;
3.没有条件建设专业学科的院校,可以先开展相关课程的建设。这对推广和普及相关学科课程知识,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技能,夯实今后专业学科发展的良好基础具有现实意义。
在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与模式,探索具有自己特点的相关学科、领域的发展道路上,不同的学校在具体专业学科建设之初,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也许就是目前工作的重点:
(1)进一步加强与国外的交流与合作,从理念上与世界领先水平保持同步,培养、建立有利于相关专业领域高速发展相适应的国际视野。
(2)进一步加强专业音乐院系与国内外相关专业理工院所的合作,提升音乐科技等相关领域的基础性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促进文理结合的高水平的复合性人才的培养。
(3)加快建设与国际惯例相符的有利于专业人员队伍培养的学术交流制度,鼓励青年教师走出去学习、交流,同时定期性地邀请国外一流专家来我国讲学。
(4)参考国内外成功的经验,进行适合自我实情的专业学科体系建设。在学科建设之初,引入一批国外高质量的专业教科书进行中文版编译,以促进自己的专业教材的建设。
(5)在有条件的学校开设高校相关专业的高校教师进修班,以进一步促进专业领域在职教师和研究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能力的提高。
①宋学军.《20世纪科技革命对音乐的影响》,《人民音乐》2001年第4期
②龚镇雄.《音乐声学:音响·乐器·计算机音乐·MIDI·音乐声学原理及应用》,电子工业出版社,1995年
③www.shcmuaic.edu.cn(上海音乐学院网站/音乐工程系)
④www.cnu.edu.cn(首都师范大学网站/音乐科技系)
⑤姜泓水.《人民日报》,2006.1.16,第五版
⑥《中国移动音乐研究报告2005年简版》第9页http://www.spforum.net/files/info-29147-95252.pdf
黄志鹏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