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客家民歌与中央苏区红色歌谣传承关系研究

2007-12-29 00:00:00刘小兰
人民音乐 2007年5期


  一、客家民歌的历史渊源及其艺术特征
  
  客家人源自东晋始中原汉人,为了躲避各诸侯、派系以及各国称霸之间所产生的战乱,从中原迁徙到南方地区,渐次定居于赣闽粤三角地带的一个民系。
  客家民歌有着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它是客家民众之声,是客家先民在长期劳动生息中,以自然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吟唱、传唱的口头艺术。它抒发着对生活的追求,宣泄喜怒哀乐的情感,既能深刻表达客家人的爽朗豪放性格,又能委婉细腻地曲尽衷肠;既保留有中原传统音乐的韵律,又有鲜明的当地特色。其文采富丽、曲调优美、风格古朴、形式多样,为当地客家人所喜闻乐见,又为散居在世界近百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家后裔所喜爱。客家民歌是整个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赣南客家民歌主要有:山歌、小调、劳动号子、儿歌等。
  (一)赣南客家民歌歌词结构
  赣南客家民歌词风清新,有“通而不俗,土而不腐”之说。歌词基本结构为七字一句,四句为一首,可多次重复。其次是七字五句为一首,有加减字句。有时一首也有二句、三句,一句的字数可从三字到十一个字。大致上一、二、四句尾讲押,常有例外,平仄和尾韵的要求没有古诗那么严格。
  (二)赣南客家民歌的表现手法
  赣南客家民歌歌词受中原先进文化及文人诗句影响较为深远,一般七言诗歌所用的修辞手法在赣南民歌歌词的编唱里都能涉及到,看似顺手拈来,但其表现手法却非常丰富和耐人寻味,有赋、比喻、双关、即兴等。
  
  二、中央苏区红色歌谣发展的背景及源流
  
  赣南是中央苏区的摇篮,也是客家人的聚居地。当20世纪30年代初革命火种在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时,赣南客家民歌也开始了嫁接过程。质朴亲切的客家民歌被民众用来抒发内心的革命激情,经过了历代吟唱的民歌衍变成了一首首红色的歌谣。这些歌谣既表现了客家民歌情感真挚、质朴刚健、比兴铺陈、一气呵成的特点,又表现了红土地上军民同仇敌忾、英勇奋战的壮丽图景,思想内容更广阔、形式更自由。可以说赣南客家民歌与红色歌谣之间是亲如母子的血缘关系。
  毛泽东在《古田会议决议》中明确指出:“红军宣传工作的任务,就是扩大政治影响,争取广大群众,达到组织武装群众,建立政权,消灭反动势力,促进革命高潮等红军的总任务。”在决议中规定要运用歌谣等形式编写教材,作为宣传革命的工具。为贯彻《决议》精神,彭湃、方志敏、韦拔群等革命领导人都曾编写民歌或运用传统民歌曲调填上新词,宣传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