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钢琴组曲创作的发展之路

2007-12-29 00:00:00
人民音乐 2007年5期


  组曲(Suite)这种音乐体裁是由若干短曲连为一体的管弦乐曲或钢琴曲,其中各曲具有相对的独立性。[1]组曲有古典、近代之分。古典组曲又称“舞曲组曲”,十八世纪德国的组曲逐渐定型,由前奏曲、阿勒芒德、库朗特、萨拉班德、小步舞曲和吉格舞曲组成。[2]近代组曲又称“情节组曲”,兴起于十九世纪,它是从歌剧、舞剧、戏剧音乐或电影音乐中选若干乐曲辑成,有的根据标题内容或民族音乐素材写成。
  十九世纪末钢琴正式传入中国,中国人开始接受欧洲的钢琴音乐教育,并开始尝试创作自己的钢琴作品。目前留有资料的中国第一首自己创作出版的钢琴曲,是音乐家赵元任在1915年发表的《和平进行曲》。[3]
  20世纪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不仅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延续,也是中西两种音乐文化的交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国音乐一直都善于吸收和融合。在钢琴音乐的创作领域,这一点表现得更为突出。中国作曲家们运用西方乐器和西方创作技法,结合中国音乐的民族色彩和时代精神,创作了一批优秀的钢琴音乐作品。中国钢琴组曲创作的发展路程无疑也具有这一显著特点。从本人能够收集到的作品来看,中国钢琴组曲的创作主要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
  1.20世纪30年代—1949年
  中国的音乐家在整个三四十年代,只创作了两部钢琴组曲。
  第一部是作曲家刘雪庵在1936年创作的《中国组曲》。他应用了欧洲传统作曲技法,配合民族乐器琵琶的演奏技巧,与表现民俗风情内容的民族音调相结合写作而成,反映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在当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另一部是作曲家丁善德创作的《春之旅组曲》。这部作品是在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创作的,在创作手法上,音乐语言质朴、洗练,大胆地运用新颖的和声、调性、调式和转调等手法,表现了作者期盼抗战胜利的心情,描绘了一幅庆祝光明、欢呼胜利的场景。[4]
  早期的这两首钢琴组曲作品,具有这一时期钢琴音乐创作的共同特点:在创作手法上,以欧洲传统钢琴创作技法为基础,融入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在音乐内容上,融入爱国主义精神。
  2.1949年—1966年
  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66年,社会安定、经济迅速发展,音乐教育事业也快速发展。1956年毛泽东提出著名的“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使中国音乐界进一步解放了思想,大大拓展了音乐的创作空间。中国钢琴组曲的创作进入了第一个繁荣期,出现了十多首钢琴组曲作品。这一时期钢琴组曲的创作在继承了早期创作手法的同时,更加开拓思路,从作品的表现内容和手法上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
  a)新中国的成立,使作曲家们充满了自豪和幸福感,面对蓬勃发展的社会生活,他们纷纷通过作品表达自己对新生活的感受。代表作有丁善德的儿童组曲《快乐的节日》和刘庄的《运动会组曲》。
  《快乐的节日》是丁善德在1953年创作的,作者从多个方面表现了节日里新中国儿童无忧无虑、愉快幸福的生活,刻画出儿童们活泼的性格和聪明机灵的形象,以此来表达作者对新中国的赞美。《运动会组曲》是刘庄在1957年创作的,作品截取了运动会的若干场面,以形象生动的音乐语言准确刻画了运动会上紧张激烈、扣人心弦的比赛场景,以此来表达新中国的社会新面貌。
  b)这一时期钢琴组曲的创作中,绝大多数作品直接取材于民间音乐音调、节奏或音乐主题变奏,旋律流畅突出,和声简明清晰,民族色彩鲜明,作曲家们通过运用钢琴语言来表现深藏在这些传统音乐遗产中的民族精神。这些作品在三四十年代中国音乐界探索欧洲传统创作技法同中国传统音乐相结合的基础上,做出了进一步的有益探索。其中代表作有蒋祖馨的《庙会》、黄虎威的《巴蜀之画》、江文也的《乡土节令诗》、田丰的《高山族组曲》、储望华的《江南情景》、桑桐的《东蒙民歌》和《内蒙古钢琴小曲七首》、马思聪的《三首舞曲》、沈传薪的《云南民歌主题》、石夫的《新疆组曲》等等。
  《庙会》是蒋祖馨于1955年创作的。作者摄取了庙会上说书、杂耍等几个特写镜头,用钢琴这一形式把它表现出来,以探讨钢琴作品的民族化。全曲由《艺人的小调》《双人舞》《老人的故事》《笙舞》《社戏》5首乐曲组成,每个小曲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结构,但又共同吸收了我国民间音乐的旋律和节奏特征,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成功地塑造了典型的民俗风情画面。
  《巴蜀之画》是黄虎威于1958年创作的钢琴组曲,是用音乐描绘生活画面的一部音画式抒情组曲。作曲家在这首作品中对和声手法的民族风格做了探讨,他将欧洲传统和声写作技法与四川民歌的旋律结合起来,通过不同的侧面精心创作了6幅精美的风景画和风俗画。[5]
  《乡土节令诗》是江文也于1951年创作的一部钢琴组曲。这部作品是以一年中12个月的不同民俗活动(如“元宵花灯”、“春节跳狮”等)为题材,将12首内容上相互联系、又各不相同的乐曲组合而成了一部大型组曲。在钢琴织体的写法上改变了前期创作中基本参照西方钢琴作品的习惯语言,而大胆汲取了中国民族乐器(特别是筝和琵琶)的特殊演奏风格,如筝的上滑音、下滑音、装饰性刮奏,以及琵琶的弹、挑、扫、摇等演奏技法,从而使这部作品中的钢琴语言带有明显的中国特色。[6]
  c)这一时期出现了以歌剧、舞剧音乐主题改编的钢琴组曲作品,这些作品的出现拓宽了中国钢琴作品创作的道路,代表作有吴祖强、杜鸣心的《鱼美人组曲》。
  《鱼美人组曲》是吴祖强和杜鸣心于1960年根据同名舞剧《鱼美人》改编而成,是中国第一部神话题材钢琴作品。在创作上作者没有依赖现成曲调,而是发挥自己音乐形象思维的想象力,在美、妙、奇的境界中遨游,创作出闪耀着奇异色彩的钢琴作品。作品常常是三度关系的转调及调式色彩的对比,在充分发挥钢琴技法的同时,注入了新的和声色彩,使音乐具有神奇、幻想和些许“怪异”的风格,其中《水草舞》《珊瑚舞》尤为出色,是现代民族风格的成功作品。[7]
  1949年—1966年的17年中,中国钢琴组曲的创作可以说是硕果累累。其基本特点是:题材广泛而风格多样,内容丰富新颖,感情纯朴而充满乐观、明朗的新时代精神气质。在创造技法上,民族音乐元素的使用鲜明、突出,对和声的民族化有较多新的探索。多数组曲作品结构严谨,对钢琴性能的发掘和钢琴化手法的运用方面,比早期作品更为丰富。但这一时期钢琴组曲在写作上也存在问题,就是多数作品受欧洲浪漫主义表现技法与风格的影响,在创作上仍是比较多的采用简单的“民歌加和声”的创作思维模式。因此,摆脱老的创作思维模式,大胆探索新的创作技法,创作新的民族风格,成为中国钢琴组曲创作新的发展方向。
  3.1976年—1999年
  从1976—1999年的20多年间,中国钢琴组曲的创作迎来了第二个繁荣时期。这一时期中国音乐界在如何突破欧洲传统和声固有的模式,在对民族音调、民族调式等民族特征的追求方面,在对传统音乐独特规律、表现方式、审美心理以及内在神韵的结构等前人所未能解决的问题方面,都进行了深层次的探求,比过去又有了很大进展和突破,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局面。一部分作曲家采用现代西方创作技法创作“新潮”音乐;一部分作曲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吸收部分技法和观念,来丰富和发展原有的“中西合璧”思路;还有一部分作曲家介乎于前两者之间,在技法和思路上都比较自由。三者都以民族性和时代性作为主要创作命题,创作出了许多好作品,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的钢琴音乐创作。这一时期的创作实践证明,只要沿着民族性和时代性创作道路走下去,无论用什么样的体裁和形式,都可以创作出好的作品,具有中国特色完整的音乐体系的建立也一定会为时不远。
  
  这一时期出现了十几首钢琴组曲作品,从钢琴组曲作品的创作手法上看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a)以民族器乐曲、声乐曲的旋律和民族音调、色彩性调式和声为基础而改编成的钢琴组曲作品,来追求民族化的新音响效果。主要作品有汪立三的《东山魁夷画意》、崔世光的《山东风俗组曲》、蒋祖馨的《山花烂漫》、倪洪进的《壮乡组曲》、朱践耳的《南国印象》和《云南民歌五首》、夏良的《版纳风情》、莫凡的《西子影集》、谭盾的《八幅水彩画的回忆》、崔炳元的《西藏素描》、江定仙的《甘肃行》等。
  钢琴组曲《东山魁夷画意》创作于1979年,是作曲家汪立三在观看了日本著名画家东山魁夷的风景画之后引起了思想上的共鸣而创作的钢琴组曲。在音乐织体上运用了建立在同一主题基础上各种不同的复调模仿,造成几个线条的旋律不平衡的交错进行而出现晶莹错落的音响结合,整个表现出一种在平静、冷凝中所透出的东方式的美。作曲家把日本音调与中国音乐素材相结合,在抒情写景的意蕴中更体现了作曲家对钢琴音乐哲理性的追求。不仅如此,作品中自由的复调结合,错落的复合节拍,多调性和不协和和声等现代手法的巧妙运用,使“继承传统”和“大胆创新”在作品中得到了和谐的统一。[8]
  组曲《八幅水彩画的回忆》是谭盾于1978年创作的,宛如一本思乡的日记。“秋月”右手的完全贴键演奏,奏出了古琴的效果,轻柔的句子连接,踏板运用巧妙。“逗”动作语言,每一个眼神,都有着儿时嬉戏般的活跃,惟妙惟肖。“山歌”飘逸而来的山歌小调,歌唱般的线条,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歌唱,优美如丝。“听妈妈讲故事”纯净如水,好像诗人般地告诉你一个永远讲不完的故事。“古葬”阴森,和声上,二度七度、七和弦等不谐和音大量出现,衬托出曲子的主题,中声部八分音符的律动好似沉重的心跳声,贯穿全曲始终。强弱对比,慢-快-慢,手臂动作与音乐循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云”仿佛远处飘来的音乐,音色控制细腻,乡村清晨中清新的空气,如此的宁静。“欢”欢乐的场面,跳跃,舞蹈,节日般热闹的场面。谭盾笔下的乐曲精美凝炼,仿佛用大写意的手法展开一幅幅令人叹为观止的泼墨山水画卷。他又时而关注细节,听者的脑海中偶尔也会出现一幅幅精巧的小幅油画。《八幅水彩画的回忆》带给听者许多幻想与惊奇。它突出了中国古老的传统音乐的神韵,以空灵的气质,博大恢宏的包容力感染每一个听者。
  b)运用无调性或十二音体系等现代技法创作的追求民族风格的钢琴组曲作品。主要作品有权吉浩的《“长短”的组合》、罗忠镕的组曲《钢琴曲三首》等。
  钢琴组曲《“长短”的组合》是权吉浩于1985年创作的,全曲由朝鲜族特有的节奏形态“长短”为素材,由“噔得孔”、“晋阳照”、“恩矛哩”三首组成。乐曲广泛运用了现代泛调性等多声结合的方法。“噔得孔”是一种欢快的“长短”,多用于节日庆典的舞会,作者以新的流动的概念,采用重音和节奏的变化来加以展开。“晋阳照”是一种古老的、速度较慢的“长短”,整曲较自由深沉并富于叙述性。“恩矛哩”是一种活泼、热烈的“长短”,全曲以“恩矛哩”节奏为基础加以变化,以急快的速度结合重音的不断转移来组织复杂的节奏层次。
  20世纪最后20年问世的大量作品说明:中国钢琴组曲体裁的创作已经打破了“民歌加和声”的传统创作思维模式,开始走上钢琴音乐新的发展历程;在技巧运用上,已从继承传统技法开始转向对新技法的探索、运用和创新;色彩、风格的多样化使中国钢琴组曲的创作有了质与量的提高。
  综上所述,在中国钢琴组曲创作发展的八十多年间,涌现出很多精品,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时期,即三四十年代的萌芽时期,建国后十七年的蓬勃发展期,改革开放后八九十年代再生与腾飞时期。钢琴组曲创作发展的过程体现着中、西音乐文化的不断交流与融合,民族色彩与时代创新紧密结合的特点。
  
  参考文献
  [1]《音乐欣赏手册》,上海音乐出版社编,1981年。
  [2] 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
  [3] 汪毓和《关于钢琴音乐艺术在中国的发展》,《钢琴艺术》1998年。
  [4] 钱亦平《丁善德钢琴作品分析》,《钢琴艺术》2003年。
  [5] 李晓玲《钢琴组曲〈巴蜀之画〉的创作及演奏》,《钢琴艺术》1985年。
  [6] 汪毓和《江文也钢琴创作中的民族因素》,《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4年5期。
  [7] 吴祖强《谈钢琴独奏〈鱼美人〉选曲》,《钢琴艺术》1998年4期。
  [8] 蒲方《试论汪立三的钢琴创作》,《钢琴艺术》2003年。
  
  裴 娜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讲师
  
  (责任编辑 于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