驰骋乐坛半世纪 丝竹交响奏名曲

2007-12-29 00:00:00李宏君
人民音乐 2007年5期


  
  金秋时节,“王惠然从艺五十周年作品音乐会”分别在穗、珠、澳三地举办。2006年9月15日晚,在广州星海音乐厅,王惠然指挥广东歌舞剧院民族乐团,演出“彝族舞曲真善美春到沂河流万家──王惠然从艺五十周年作品音乐会”。2006年9月16日晚,在珠海大会堂,王惠然再次指挥广东歌舞剧院民族乐团,演出“王惠然从艺五十周年──新曲旧作音乐会”。2006年11月18日晚,在澳门文化中心,王惠然指挥澳门中乐团,演出“江月琴声──王惠然艺术生涯五十载音乐会”。珠江两岸、珠海之滨、濠江之畔,管弦奏鸣出民族乐韵,丝竹交响出经典名曲,堪称是中华民族乐坛之盛事。
   出席三场音乐会的人士,有三地市的有关领导、各界人士及数千名热情的国乐迷。中国音协名誉主席吴祖强,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朴东生、副会长张殿英热诚为音乐会题词。音乐会演奏了民族音乐家王惠然从艺五十周年以来的代表作,浓缩了王惠然作品的精华。从系列音乐会中我们可以窥见王惠然五十载艺术生涯中一个个闪光的脚印,倾听半世纪以来一曲曲辉煌乐章。王惠然创作的经典名曲,有如一幅幅迷人的民族风情画,万紫千红,令人赏心悦目;又似一首首美妙的诗词,意境深邃,引人无限遐思……
  
  《彝族舞曲》创立琵琶艺术新的里程碑
  
   在珠海大会堂的音乐会上,王惠然身着挂满勋章的军装,健步走上舞台,博得全场雷鸣般的掌声,人们为驰骋乐坛半世纪的民族音乐家喝彩。民族管弦乐合奏为音乐会揭开序幕,合奏《欢庆,大中国!》那欢腾的锣鼓,热情如火的旋律,表达出作曲家对新中国的热爱,对美好生活之憧憬;合奏《珠海之春》中那明亮甜美的高胡乐韵,在优美的协奏中描绘出浪漫之城——珠海的美丽南国风光和宏伟建设;合奏《濠江归燕》则以异国情调,表现出澳门五百年来中西文化碰撞交汇,最后回归祖国的峥嵘岁月。 作曲家用生动的民族音乐语言,淋漓尽致地抒发出对祖国、珠澳无比热爱之情。
   舞台上的年轻演奏家怀抱琵琶,演奏着《彝族舞曲》。那轻盈的琵琶声由远而近,仿佛是山间竹林中穿过的阵阵柔风,又如飘洒在彝家山寨上的金色晚霞,素描出美妙而略带神秘的彝族山寨风光。以彝族民歌《海菜腔》为素材,在“双弦滚奏”下的琵琶乐韵,犹如一阵悠扬悦耳的竹笛、葫芦丝乐声,在山谷中飘荡。在琵琶最佳音区,琵琶运用推、拉、吟、揉的手法,演奏出采自彝族民间舞《烟盒舞》优美的音乐主题。柔美轻盈的旋律,形象地描绘出彝家少女轻歌曼舞的动人舞姿。接着琵琶在低音A弦上奏出刚强有力的快板,描绘出彝族男青年粗犷健美的舞姿。突然间,乐曲戏剧性地伸展,富有弹性的琵琶与深情的大提琴重奏,描绘出彝族青年男女“烙上一个洞,绣上一朵花”那浪漫而迷人的订情场面。琵琶用创新的“四指长轮”技法,奏出了乐曲最精彩的乐段,富有感情的旋律好似一对情人在互诉衷情,细唱情歌。随之乐曲进入节奏鲜明的快板,丰满立体的多声部乐段,描绘出彝族人民充满幸福的豪迈激情,把乐曲推向高潮。接着,在轻轻的四指长轮衬托下,解放了的大指在低音A弦上再次演奏出《海菜腔》音乐主题。夜已深,山寨渐渐寂静,欢乐的人们逐渐消失在夜幕之中。偶尔还可听到葫芦丝在鸣响,乐渐轻,而情未尽……
  
   这首诞生近半世纪的名曲,总是那么动听,那么优美,真是百听不厌。琵琶曲《彝族舞曲》是如何诞生的呢?1956年,年仅25岁的王惠然深入云南苗、彝等少数民族地区,随马帮爬山涉水,转辗在十万大山中。经常头顶蓝天,脚踏白云,饱览了彝家山寨秀丽的景色,倾听到彝族民间音乐《海菜腔》《烟盒舞》那优美动听的旋律,眼见彝族青年男女古老而别致的订情方式,这就激起了王惠然创作一首用传统民族乐器──琵琶,来表现少数民族幸福生活的强烈欲望。历经数年的酝酿,于1960年《彝族舞曲》终于面世。乐曲中王惠然采用了发明首创的琵琶“四指轮”演奏技术,开拓了琵琶演奏的新天地,为琵琶这一古老的中国乐器注入了新的艺术生命力,为琵琶演奏技术的现代化、交响化做出了突破性的贡献,对发展琵琶演奏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彝族舞曲》来自生活,源自民间,是王惠然深入少数民族地区生活,然后创作出来的艺术结晶。乐曲既继承了中国琵琶音乐“文曲”委婉、柔情的传统,又兼有武曲中的奔放激情,可谓是动静相宜、刚柔并济。《彝族舞曲》在继承琵琶演奏的传统上,又发展了琵琶演奏的现代风格,成为新时代琵琶艺术的典范。乐曲面世后好评如潮,在舞台上历演不衰,被誉为中国琵琶史上第四次高潮的代表性作品之一,为琵琶演奏艺术开拓出新天地,成为王惠然的成名作,也创立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琵琶演奏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
   继《彝族舞曲》之后,王惠然仍辛勤耕耘,创作了多首脍炙人口的琵琶曲。有琵琶独奏曲《江南三月》《金色年华》《月下欢舞》《故土》和《手挽手》,还有琵琶协奏曲《小刀会颂》,其中《江南三月》选为琵琶大赛的规定曲目。王惠然创作的琵琶曲推动了琵琶演奏艺术的发展,成为现代中国民族音乐中的珍贵宝藏。
  
  
  四弦创新誉称神州“柳琴之父”
  
   铿锵明亮的柳琴声飞扬在空中,有如晶莹剔透的珍珠洒落大地。优美欢快的“沂蒙山小调”音乐,洋溢着齐鲁乡土芬芳,描绘出《春到沂河》的明媚春光。信手轻轻弹,滚珠落玉如松涧细泉潺潺,乐韵起伏跌宕似沂河波浪滚滚,讴歌那万物生辉的沂蒙春色。柳琴采用推、挽、吟、揉的手法,奏出那如倾如诉的慢板,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歌颂新中国的幸福生活。强烈的节奏,激情的夹扫,表现出欢歌起舞的场面,展示出人们充满信心走向更美好的新时代。这就是在系列音乐会中,演奏王惠然创作的著名柳琴独奏曲《春到沂河》,所展现出来的音乐意境。
  柳琴那明亮的音色,悦耳的旋律,令人回味无穷,而成为受广大听众所喜爱的中国民族乐器。这使人们想起柳琴的新生经历,想起“柳琴之父”──王惠然的重大贡献。王惠然于1958年担任济南军区前卫歌舞团演奏员时,深感民族乐团弹拨乐声部缺乏高音,削弱了其综合艺术表现力。正在这时,王惠然在一次深入沂蒙山区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发现了当地民间乐器“土琵琶”,就是原始的民间柳琴。他创造性地对柳琴从琴体结构、音窗到弦、品的制作,做了突破性的改革。改革后的柳琴,把旧有的两弦七品,改为四弦二十九品,音域由原来的一个半八度扩展为四个八度,在排列上改成十二平均律,可任意转调,方便各种和弦的演奏,使之演奏现代乐曲游刃有余。并提高了柳琴定音,使之成为音色明亮的高音乐器,亦大大增加了音量,确立了它在现代民族乐团中不可缺少的地位。在演奏技巧上,王惠然开拓性地糅合琵琶、古筝、三弦等乐器的演奏技巧,大大地增强了柳琴的艺术表现力,扩展了柳琴的演奏范围。
  原来的“土琵琶”脱胎换骨,成为音色优美明亮的四弦高音柳琴,填补了中国弹拨乐器高音区的空白,为中国民族弹拨乐的立体化、交响化做出了开拓性的重要贡献。本来只能担任地方戏曲伴奏的“土琵琶”,经过王惠然的大胆改革,突破性的创新,成为中国民族乐器中的一朵奇葩,充满着现代的艺术生命力。现在,柳琴不仅成为民族乐器独奏舞台中的重要角色,并已走进演奏艺术的殿堂,走向世界艺术舞台。王惠然一手创造了柳琴由“山鸡变凤凰”的奇迹。他研制四弦高音柳琴的成果,荣获中国乐器改革最高奖──文化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得到了国家的肯定和音乐界的赞誉。
  
  
  只有优秀的乐曲,才能使一种乐器发挥出独特的艺术魅力。随着四弦高音柳琴的诞生,王惠然创作了许多柳琴乐曲,让新生的柳琴在独奏舞台上大展身手,大放光彩。自1970年以来,王惠然创作了柳琴独奏曲《幸福渠》《春到沂河》《陕北随想曲》《塔吉克舞曲》《打虎上山》,第一首柳琴协奏曲《毕兹卡欢庆会》,讴歌新时代的《战士魂》及近期作品古词新声的《江月琴声》,琵琶、柳琴双协奏曲《嵩山印象》,还有移植改编外国乐曲《云雀》《野蜂飞舞》等共50余首柳琴乐曲,汇集于《王惠然柳琴作品集》。这些风格各异、包含着丰富现代演奏技巧的乐曲,为柳琴演奏艺术开拓了广阔的天地,铭刻着他推动柳琴艺术发展的深深轨迹。
   纵观世界乐器发展史,一种乐器若要得到推广普及,必须拥有一批高水平的演奏人才,具有科学的演奏方法和系统而规范的教材。王惠然在推动柳琴的普及和教学方面做出很大努力。他于1977年出版了全国第一部《柳琴演奏法》(1985年再版修订本),这本书系统地总结了柳琴的演奏基础常识、各种技巧练习方法,汇集了大量练习曲、独奏曲,成为柳琴演奏艺术的经典教科书。此书的出版发行,大大推动了柳琴艺术在海内外的发展。此后,王惠然还主编了《全国柳琴考级曲集》,及录制了由王红艺、王惠然示范讲解的配套考级一至十级教学VCD碟,推动了柳琴的考级活动,迅速促进了柳琴的普及和提高。
   王惠然使柳琴演奏艺术经历了一次质的飞跃后,亦为高等音乐院校创建了一门新专业学科。随着学习柳琴的人日益增多,北京、上海、山东、沈阳、福建、南京、天津等地的高等音乐院校设置了柳琴演奏专业。从此,由“土琵琶”变身的四弦高音柳琴,就堂堂正正地进人了音乐殿堂。王惠然作为第一代柳琴演奏艺术的创始者,他培养出的以王红艺为代表的第二代柳琴演奏家、教育家,已成为各专业团体、高等音乐院校的骨干。其中有:中国歌舞剧院一级演奏员花晓荣,山东艺术学院副教授王炳杰,福建省歌舞团二级演奏员林玉洁,福建师大副教授王尔村,台湾高雄国乐团柳琴首席徐士瑛,台北实验国乐团柳琴首席林静慧,香港中乐团原柳琴首席阮仕春等。而活跃于各地舞台上的第三代柳琴演奏人才,大多是得到第二代柳琴演奏家传授技术,并受到高等音乐学院系统的艺术教育,他们是柳琴艺术进一步发展的生力军。王惠然桃李满天下,他为培养柳琴演奏后继人才居功至伟。
   四弦高音柳琴面世近半世纪以来,也丰富了中国民族音乐的作曲、演奏、交响艺术,柳琴因此在海内外乐坛上大放光彩,广受注目。柳琴目前不但流行神州大地,而且广泛流传至港澳台地区、新加坡、日本、美国。王惠然在发展柳琴艺术方面举世瞩目,国外一个研究中国音乐的著名学者在一篇论文中说:“使柳琴引起世界注意的第一人就是王惠然。”乐坛人士基于王惠然对柳琴艺术创立与发展的重大成就,给他冠以神州“柳琴之父”的美誉。
  
  /UvMsRSupxZ7CdwuVX7h9Q==
  多才多艺全方位发展的民族音乐家
  
   在广州、珠海和澳门的系列音乐会上,除了演奏王惠然的琵琶经典名曲《彝族舞曲》(荣获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国际大奖)、柳琴经典名曲《春到沂河》(柳琴代表作、大赛规定曲目)、《塔吉克舞曲》(第二届中国民族管弦乐展播作品一等奖)外,还演奏了由王惠然重新编配的唐代古曲《秦王破阵乐》(香港中乐团委约作品)。音乐会上只见王惠然指挥棒一挥,一时锣鼓振天,势如“声闻百里,动荡山谷”。此时身穿唐装的王惠然如气宇轩昂的将军,手到处声卷巨雷,转臂间凯歌高奏,乐曲气势磅礡,把音乐会推向了高潮。另外还有新作品中阮独奏曲《大漠魂》(世界首演),中阮突破传统的技法,融入新颖的现代创意,应用“左手拍弦”、“轻弹马下”等新技术,令人领略到中阮演奏艺术的新境界,描绘出大漠荒凉、苍劲的音乐意境。新作品二胡协奏曲《黄河魂故土情》(全军第八届文艺会演作品二等奖,珠海市首届文学艺术“渔女奖”)是一部倾注着作曲家激情的作品,充分发挥二胡擅长歌唱性的特点。激情处,胡琴旋律如滔滔黄河水,倾诉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沧桑往事。缠绵时,如深情讴歌,倾诉出对祖国母亲河的无比赞美与热爱。柳琴协奏曲《江月琴声》(台北市立国乐团委约作品),乐曲技巧难度高,意境深邃,伴以十几种打击乐器的衬托,演奏出有古朴韵味,又具现代交响性的艺术效果,是到目前为止最有分量的柳琴协奏曲。柳琴、琵琶双协奏曲《嵩山印象》(新加坡华乐团委约作品),柳琴、琵琶演奏如影随形,堪称珠联璧合,充分表现出少林功夫的英雄气概。这乐曲首创的新艺术形式,为民族乐器的组合创造了新模式。
  
  王惠然驰骋于中国乐坛半世纪,集演奏、乐改、作曲、指挥于一身,成为全方位发展的民族音乐家,在海内外享有盛誉。半个世纪以来,王惠然的艺迹遍布我国五湖四海,亦曾赴蒙古国、斯里兰卡、智利、古巴、前苏联、新加坡等国家以及我国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演出与教学。王惠然曾指挥过济南军区前卫民族乐团,三军联合乐团,广东、浙江民族乐团,山东、珠影交响乐团,珠海女子中乐团,新加坡华乐团,台湾台北市立国乐团,台湾高雄国乐团,香港中乐团,澳门中乐团等乐团。他创作的乐曲为何能够成为脍炙人口、历演不衰的经典名曲呢?王惠然对笔者表示:“中国音乐是优美的旋律性音乐,旋律则是塑造音乐形象的最主要手段。要发展中国民族音乐,就必须明白‘只有民族的,才是属于世界’的道理,立足于民族音乐的丰厚基础上,发扬其精华,吸取世界音乐文化的长处,将中西结合并贵在创新,使作品注入时代精神,才能使作品具有永恒的艺术生命力。”这正符合了胡锦涛主席最近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讲话中所说的 “基础在继承,关键在创新。继承和创新,是一个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两个轮子”的精神。
   王惠然从艺五十周年系列音乐会凝聚了其作品的精华,浓缩了其广阔的艺术境界。驰骋乐坛半世纪,他为民族音乐贡献良多。但年届七十的王惠然宝刀未老,他仍孜孜不息,坚持创作,肩负着责任感、使命感,立志为振兴中华文化,把中国民族音乐推向世界而努力。但愿这从艺五十周年是王惠然光辉艺途的新起点,祝其再焕发新的艺术青春,为中国音乐添色增辉,为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李宏君 澳门宏韵梵乐会会长
  
  (责任编辑 张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