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与世界各地,尤其是与欧美等科学及文化发达的国家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日趋增加,出现了一批活跃在我国,甚至国际舞台上的音乐剧新人,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对于国内的音乐工作者来说,音乐剧仍是一个较新鲜的话题,即便近年来音乐剧在我国开拓了新的市场,也涌现出一批相当有水平的艺术人才,然而仍有不少的人对此有错误的理解,甚至一无所知。我认为很有必要认真探讨一下有关音乐剧的课题,以便今后更好、更准确地掌握音乐剧演唱的根本要领。
一、熟悉了解音乐剧的来源、现状与发展是掌握其艺术手段的关键
音乐剧,在英国被常常称为Musical Theatre,(可直译为音乐剧院),而在美国通常被人们叫做Broadway Musicals(百老汇音乐剧)。除去一些特殊的情况以外,两者含义大致相同。众所周知,不光是戏剧,包括音乐剧(这当中我们还可把轻歌剧、喜歌剧以及正歌剧放入其中),无论剧情如何千变万化,都离不开剧本,当然更离不开语言。对今天我国绝大多数观众和听众来讲,音乐剧仍然是一个较为新鲜的剧种,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它是一种外来的艺术形式,囊括了欧美各国的民歌、小调(Folk songs)、爵士乐(Jazz),这当中也包括以美国黑人灵歌(Soul)和节奏蓝调(R&B)演变过来的乡村音乐(Country music),通俗音乐,(Popular music),直到后来的轻歌剧(Light Opera/Operetta)、歌剧(Opera)、喜歌剧(Opera Comic)、摇滚乐(Rock and Roll),乃至近些年来风靡一时的说唱(Rap),所有这一切交织纵横,形成了一种特有的音乐形式。百多年来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方面的繁荣昌盛。直到今日,仍有不少剧目久演不衰,这当中最为突出的如:《西部故事》(West Side Story)、《歌剧幽灵》(The Phantom of the Opera)、《悲惨世界》(Le Misérables)、《西贡小姐》(Miss Saigon),还有近几年涌现出来的像《妈妈咪呀》(Mamma Mia)、《美发液》(Hairspray)以及《房客》(Rent)、《邪恶》(Wicked)等等,都有着连续演出百场甚至上千场的不败纪录。
除去优美易懂的音乐,五光十色的灯光,绚丽多姿的服装及布景以外,能让一个作品牢牢站稳脚跟的,当数剧情和语言。就像任何一部电影、小说、戏剧一样,音乐剧中同样有主次要人物,正反面人物以及喜剧,悲剧人物等等,因此作曲家们在为各种不同角色的刻画、描写等方面自然有着非常大的偏爱与区别。
试拿美国音乐剧《安妮》(Annie)举例,剧本:马丁·查尔宁(Martin Charnin),作曲:查尔斯·斯特鲁斯(Charles Strouse),剧中小安妮一角,通常是真的聘用十一二岁,甚至更小的小演员来扮演,而她的那首经典唱段《明天》(Tomorrow)是一首耐人寻味、家喻户晓的作品,但同时也具有相当的挑战性,特别是接近结尾部分:“明天,明天,我爱你,你永远只是一天之遥”,音乐逐渐加快并升高,很容易使那些没有受过正规声乐训练的小演员或是靠扯着嗓子用100%的真声往上喊,或是把声音一下子“虚”掉,完全变成假声,听上去苍白无味。由此可见,挑选演员决不能从个人的喜好与愿望出发,必须真正熟悉了解角色的全部音乐、剧情以及自己可以承受的精神及体力消耗。
二、音乐剧演唱的声部/声区划分
音乐剧中有关声部/声区的划分是一个决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