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深刻地影响着教育,教育如何实现信息化,是每所学校和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大课题。为此,江苏省无锡市华庄中学在学校发展规划中就明确提出:要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抢占教育改革的制高点;要以信息技术硬件建设为基地,拓宽信息技术教育平台;以信息队伍建设为支柱,完善技术开发网络;以信息技术运用为载体,优化课堂教学质量。
领导重视,组织有力
近年来,学校领导根据学校规划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来抓,并带头参加每次信息技术的培训与学习,积极更新观念,积极掌握基本技能。同时,学校领导还进一步加大了对学校软硬件的投资力度。在硬件建设上,学校先后投资近300万元添置了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各项设备。学校建有校园网、电脑室、多功能备课室等;另外,学校还使用了“班班通”、“家校通”,把网络引入课堂、引入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为学校全面开展网络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硬件是基础,软件是灵魂。学校在狠抓硬件建设的同时,也着力投资软件建设。目前,学校拥有各类正版软件,包括系统软件、办公软件、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工具软件、课件资源、多媒体教学光盘等,一应俱全。除此之外,学校还引进了资源库,满足了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为全校师生提供了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服务。
重视培训,提高素养
教育信息化的实践者是教师。因此,学校要实现教育的现代化、信息化,就要拥有一批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无锡市华庄中学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培训制度,即以校本培训为主体,以外出参加培训以及进修为辅助,以自培自练为主导,促进教师积极提高自身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素养。
教育信息化呼唤教师信息素养的尽快提高,培养教师信息素养成为当务之急。学校通过抓校本培训,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了学校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具体步骤为:一要保证观念先行,即对信息、信息社会、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和态度,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素养;二是分阶段、分层次地对教师进行不同目标的培训。即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不搞一刀切,而是根据教师的年龄特征和学科特点,对其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如,骨干教师要示范,青年教师要过硬,中年教师要过关,老年教师要适应。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校首先结合江苏省“信息技术考核”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使全校100%的教师顺利通过了考核,为学校信息化建设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其次,对教师的初级培训包括: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Word文字处理软件、Excel电子表格的各项功能和PowerPoint电脑幻灯片的制作等基础知识和技能,能主动应用各种课件辅助教学。最后,对教师的高级培训包括:熟练掌握电子数据表格、多媒体课件制作基础(包括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素材的采集与制作)、计算机网络基础及IE、利用网络进行教学资源的搜索。
实践证明,学校确定的培训内容符合教育教学的具体实际,受到了广大教师的喜爱。经过培训,学校大部分教师进步很快,80%的教师都通过了高级培训,并能自如地运用电脑和网络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做到了学以致用。
加强应用,发挥功效
掌握信息技术的目的在于应用。学校在初步完善校园网络的硬件建设之后,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如何让它充分发挥作用,让全体师生充分感受数字化校园的魅力。
1.建好学校主页,营造良好的信息化环境
上学期,无锡市华庄中学对学校主页进行了全面改版,主要开发了校园动态、教育现代化、学科资源库、留言系统等特色栏目。吸引了更多的教师和学生参与学校主页建设,加快了校园新闻更新的速度,加大了学科资源库的信息量。据统计,每周学校网站的点击次数均高达1300多次。
2.落实校园管理,实现技术应用
学校引用与修改了《无锡市华庄中学网络办公系统》,组织师生边学习、边使用,使之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会运用网络进行教师管理、教务管理、总务管理、留言管理、资料统计等。学校行政工作则实施了无纸化办公,并突破时空的界限,实行远程办公。2006年,学校购置了硬件防火墙,封掉了黄色的、反动的、不健康的网站,从而保证了师生在比较安全的环境下健康地学习与浏览。
3.运用信息技术,支撑新的课程改革
学校借助课题研究,积极提升信息技术的研究水平,并分两个层面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其中,第一层面是运用多媒体组合教学,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第二层面是尝试在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利用网络的交互性,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学校教师在继承传统教学手段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并将两者有机结合,各取所长,从而形成多种媒体组合的教学系统,以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此外,学校教师还经常进行经验总结与推广。学校每年有20多位教师在区以上的评优课中获奖,并发表相关学科和信息技术整合论文。刘晓蕾、张峰、王志伟等教师就曾获省评优课一等奖,他们的教学论文也多次获奖。
学校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也是学校推进信息化工程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突现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特色,学校对每个年级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内容进行了梳理和调整,让学生人人会打字,人人会上网,人人会用网。学校把信息技术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紧密结合,不断提高学生收集、筛选、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学校每年组织学生小报、网页制作比赛。学生参加省市比赛也均获得过较好名次。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方便了教师的教学工作;同时,学生也从中看到了信息技术的优越性,增强了学习和运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热情,形成了教学良性循环。
面向未来,完善功能
1.加强学校学科资源库建设,开发属于自己网络的资源
当前,随着校园网的建成,其关键部分的学科资源库的建设就显得相对滞后。学校将集中各方面力量加快网上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建立包括信息资源库、软件库和光盘库在内的校园网络资源中心,为各位教师提供更新、更多的教育教学资料和信息。
2.加强网络德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
互联网上也有一些不良信息,部分学生对此类信息识别和抵制能力不强,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侵蚀。因此,学校应注意把网络与德育结合起来,开发研制德育课件,尽快使德育占领网上阵地。
3.加快校园网建设,真正用好“班班通”、“家校通”
完备的学校网络,一方面便于学生网上学习、网上交流,增加学校和班级管理的透明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另一方面,可以把家庭教育的部分纳入学校管理之中,加强家庭与学校的联系,便于家长参与学校的管理和监督。
目前,学校正在积极抢占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这个制高点,以之带动学校教育教学各方面的新发展,包括更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变革学校原有的教学制度、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模式等,以适应现代化教育的需要,从而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有特色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