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备课作为解决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的最直接办法,被许多学校广泛采用。但是,受地域的限制,集体备课长期以来多限于同一学校内的同年级教师之间的备课,交流面非常有限。集体备课还普遍存在着如重教材分析而轻学情分析、重教案撰写而轻研讨交流等问题。而且有一个难题一直没有解决,即集体备课再好,由于各个班级的情况不同,集体备的课也可能仍然无法运用到具体每个班级的教学中去。
为解决上述问题,并扩大交流面,使区域内同年级的教师能走到一起,壮大同伴队伍,提高备课质量,笔者在“天河部落”Blog网站(www.thjy.edu.cn)中尝试了“基于Blog的小学数学跨校集体备课”项目。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了校际分工、网上与实地研讨、共建与共享研究成果的设想,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以下就这种备课方式的实施过程和实施策略作分析和介绍。
实施过程
1.集体备课前的准备阶段
(1)学校分组。在充分分析各校的生源特点、师资状况、学校规模等因素的前提下,把全区学校均衡地分为三个组,即每个年级有三个小团队,六个年级共十八个小团队。对于同年级同一内容的单元备课任务,由分属三个小团队的三所学校同时承担,产生三份不同的备课稿。
(2)内容分段。将每个年级的所有教学内容,按集体备课时间进行分段,并计划好每一段的上传初稿、讨论、上传定稿的时间。
(3)成员分工。把分段的教学内容分配到不同学校、不同年级中,让全区每一位教师在一个学期中都能经历一次内容的精细备课过程。
2.集体备课的实施阶段
(1)承担精细备课任务的科组通过教师个人研究、科组研讨,形成单元备课初稿,按时发布到网上集体备课群组博客中。
(2)网上交流。同组内其他学校的教师在认真研读网上初稿、教材、教参的前提下,在网上针对初稿中每一环节提出明确的意见和建议。
(3)实地交流。适时组织各个团队进行面对面的思想碰撞,加强团队凝聚力和研讨氛围。
(4)修改完善。承担初稿设计的科组依据网上和实地交流中获得的意见和建议对初稿进行修改完善,再按规定时间把定稿发布到网上。
3.集体备课后的实践与评价阶段
广大教师对三个组产生的定稿进行实践、对比,在网上评论。备课指导小组成员根据这些评论,推荐研究最深入、启发性最大的方案,被推荐出来的方案将在“小学数学跨校集体备课群组Blog”主页的最上方显示出来。
4.专业指导贯穿全程
(1)备课前的指导意见。在开展集体备课之前,对单元备课的结构、各环节的撰写要求提出指导性意见,发布在网上,让教师了解跨校集体备课究竟备什么、怎样备。
(2)备课中的及时记录与小结。每一次集体备课,每个年级的三位组长都要将讨论的过程及时记录并撰写集体备课小结,放到网上共享。
(3)备课后的案例对比分析。教研员认真阅读教师上传的备课稿,并摘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对比分析,发布到网上供教师学习借鉴。
实施策略
1.以单元为备课单位,实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集体备课首先必须协调好群体共性与教师教学个性之间的关系,否则就会造成集体备课成果无法具体实施的无效状况。针对这个问题,笔者把集体备课的内容锁定在单元分析上,并对备课结构作了细致的规定,包括单元总体目标、单元知识结构、课时子目标、课时教学重点、课时教学难点、学生易错点、练习题分析、课时教学策略等。其中,前七项均是所有教师的共性问题,适用于广大教师的备课需求,最后一项教学策略则可因人而异,进行个性化的处理。同时,笔者对每一项内容作了深度上的要求,并做成单元备课模板放到网上供教师使用。这样做不仅凸显了集体备课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还培养了教师的单元意识和整体把握教材的能力。
例如,在五年级数学第九册第一单元“小数乘法”的第二个课题“一个数乘小数”这一知识中,学生的难点在于他们过去所学的表示几份的数都是整数,当份数变成分数时,不能从表象上去理解,难以与乘法或除法联系起来,更难以把“一个数乘小数”与“求一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和千分之几”联系起来。教师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教学过程的设计才能更有针对性,教学的实施也才会更有效。因此,对难点的分析,适合于大多数教师,这是共性的基础问题。而这一问题在集体备课中产生了三种解决策略,体现了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
策略1 编拟以下问题提纲以解决难点:(1)线段图中的三条线段各表示什么?(2)题中的“三量”之间有什么关系?(3)求0.5米和0.82米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