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整合的指导原则
1.在系统科学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开展有针对性、有特色的校本实践,形成信息技术整合于常规教学之中,尤其是当前的新课标下的创新课之中,教师应系统地把握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不同教学环节的各个影响要素及其相互作用,注意全面分析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内容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或创设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式、方法,选用或开发信息技术设备和资源,创设师生互动、人机互动的、愉悦的学习环境。
2.在选择或设计教学策略、设计教学和学习活动时,应追求信息技术应用与教学方式变革的相互促进,通过技术应用与多种活动方式的综合运用,实现多层次的课程目标。应将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学生的独立思考、主动建构、理解探究,尤其是实验、制作、调查、访谈等多种需要动手或亲身体验的活动方式结合起来,实现综合化、多层次化的教学目标。
3.在评价和选用教学技术时,应着意发挥信息技术不可替代的优势,并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技术相结合。对信息技术整合效果的研究和调查表明,信息技术决不是所有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万能工具,信息技术的作用效果会因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应用方式的不同有很大差异,在某些学科教学内容上,应用信息技术的效果甚至不如传统教学手段和技术。
4.在设计信息技术应用方案时,应尽量整合校内外各种信息技术资源,体现效益原则。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设备和资源的绝对量和相对量都不足,因此,在努力提高中小学信息技术条件的同时,应尽量挖掘校内已有的信息资源,潜力为教学服务。录音机、投影仪、电视机、视频展示台等,甚至黑板、粉笔、挂图、模型、实物等传统教学工具在教学中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仍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也可以将两者结合使用,这样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何实施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的整合
在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学校以为任务驱动式的学习模式更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在这种模式中,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对学习的情境进行创设,帮助学生设定适合自己的任务,并在学生探究任务过程中给予必要的帮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主动参与到一切与所探究解决任务相关的活动中去发现、探究,对研究内容所反映的事物性质、规律以及互相之间的内在联系去理解和掌握,并要求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最终实现知识的建构;在学生探究任务的过程中,计算机以及网络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它能够给学习者提供大量的用于论证任务的信息资源,能够创建协作学习的环境,实现学习者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也能够实现对学习过程中各种要素的管理,计算机及网络为任务驱动学习模式提供了全面丰富的资源保障和方便快捷的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