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策略研究

2007-12-29 00:00:00解月光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7年8期


  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
  
  为了澄清问题,首先要对“低效”和“有效性”加以说明。本文的低效是一个相对概念,主要针对国家近年来为推动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所作出的重大举措收效甚微的状况而言。“有效性”是相对行为效果与预期目标实现的程度而言,教育信息化的有效性主要指向教育信息资源的投入与利用所产生的效果。
  我们发现,当前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过程存在严重的低效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的错位。
  1.国家推行的巨大热情与学校参与主体的不信任态度形成错位
  自2000年以来,国家为重点支持西部地区、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和远程教育,投入了大量物力、人力和财力。截至2004年底,国家和地方就对“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投入达22.74亿元,建成2万多个教学光盘播放点、4.08万个卫星接收点、7000多个计算机房,覆盖西部地区25%左右、中部地区21%左右的农村中小学。调查显示,投入对象对目前信息技术教育效果表示满意的占25.7%,不满意的超过46%。相当部分农村中小学校长、教师对当前国家农村教育信息化推行模式存在质疑,对信息技术推广现实效果评价不高,或存在排斥心理。其结果是实际成效与预期目标之间存在很大差距。
  2.巨大资源投入与现实利用率不高形成错位
  农村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到今天,资金和设备已经不再是最大的障碍,而“无人会用”或“使用太少”成为最大的问题。在一些学校,信息化设备成为供人参观的摆设,领导检查完就被封存起来。2004年末,我们对24所农村中小学、1093位教师有关学校可供使用的设施设备(包括信息化和非信息化设备)使用情况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化设备如照相机、摄像机、微机室和多媒体网络的比例分别为22.0%、28.7%、48.9%和28.7%。在已建成的校园网络中真正使用得好的、能充分运用硬件设施广泛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仅占10%左右。这表明,教师对于现有可用的微机室和多媒体网络等信息化教育设备的使用率很低。相比于教师,学生的使用率就更低,这就使得本来就有限的农村信息教育资源因闲置或使用率低而大量浪费。
  3.硬件配置与软件建设不同步形成错位
  在对农村中小学信息存储方式的抽样调查中,图书、录像、多媒体课件和光盘等资料所占比例分别为77.6%、52.9%、31.3%和8.9%,这组数据说明农村中小学校信息化的软件资源的匮乏。调查中还发现,仅有36.5%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反映曾经有使用过多媒体课件和光盘等软件资源的经历。在仅有的一些教学资源中,很多又是针对城市使用者而制作,不大符合农村中小学教学的实际。这种软件与硬件不配套的结果,降低了信息化资源的使用效益。
  4.应试教育观念与信息化教育要求不一致形成错位
  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长意志”。在现行的学校评价体制下,校长的升迁和升学考试成绩联系在一起,因此,学校最关心的是升学率。很多校长坦言,开信息技术课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为应试也无须提倡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信息化手段。而教师也因为原有的信息存储、传播方式的惯性,加上教学观念陈旧,不能或不愿意使用信息技术,缺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对教师利用信息化教育资源的类型、频度和水平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采用文字记录、图片、光盘和网页保存的比例分别为62.7%、47.1%、39.45%和18.9%,说明教师仍保持传统的信息处理方式;在使用信息化设备的频度上,26.9%的教师从来不用电脑,还有32.3%的教师每天使用不到1小时,说明教师主动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比较薄弱。
  
  “城乡学校拉手互助”个案
  
  1.“城乡学校拉手互助”个案概述
  目前,农村教育资源,特别是信息化资源的匮乏,严重制约了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同时,农村特有的教育资源却得不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因此,如何解决农村教育资源优化、信息化资源匮乏等问题势在必行。本研究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开始的。本研究主要完成了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6所农村中小学(小学3所,初中3所)和六所城镇中小学(小学3所,初中3所)手拉手互助进行的“农村与城镇中小学生模拟创业网站建设”项目的行动研究。本研究通过学生问卷调查、教师访谈等方法总结了个案行动研究中的资源利用和优化状况、项目完成后形成的系列信息化资源的利用和优化状况。最后通过经验的总结以及数据的分析,提出解决教育资源优化、信息化资源匮乏的方法,找到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开展的策略与方法。本研究采取行动研究的方法进行了前期的项目实验,对项目的实验过程和经验的总结则采用的是质化与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质化研究具体采用资料分析与访谈方法;量化研究具体以学生调查问卷形式进行,梳理问卷,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
  2.研究过程
  2003年3月,“农村与城镇中小学生模拟创业网站建设”项目的实验研究工作开始。除研究者外,参与行动研究的学校共12所(农村6所,城镇6所),教师和学生共231名。以“模拟创业网站的建设”为主题开展教学活动,步骤大致如下。
  (1)准备阶段。①实验对象的选取:在四、五年级的10个班级中进行实验,将各种不同主题进行分类,并将选择相同类型创业主题的学生划分在一个组内,共同完成模拟网站建设。②确定内容:对学生的创业计划进行分析后,大致的创业内容可分为养殖类、种植类、农产品深加工类、手工制作类等类别。
  (2)实验过程。①确立主题: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和资料收集确定个人创业主题。②创业探索:依据每个学生的模拟创业主题,将学生分类重组,并选定各组负责人,在小组内探讨创业计划,合作完成网站的创建。③完善、提高:经过一段时期的实验,总结经验,改进不足,将各小组中的不足部分通过上网查询资料进行补充,并让实验教师进行点拨指导、把关。④总结、共享:将各学校形成的成果、资源集中到网络平台上,通过各校的实验成果展示现场会,实现资源共享。
  
  发展策略
  
  1.提倡主题式的教学模式
  我们的教学实验表明,主题式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农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适应性,而且在获取信息、加工信息、交流信息的能力,小组合作的能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提升效果明显。特别是在信息化设备相对薄弱的农村,无法全面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上位目标——信息素养的现实情况下,侧重对获取信息、加工信息、交流信息等层面的能力培养,根据信息设备的现实状况来灵活调整技术素养方面的教学目标,是目前最可行的策略。
  2.农村版信息技术课程教材的研制与配套信息化资源的建设
  无论是农村与城市教育资源的巨大差距,还是农村学生基础知识和意识上与城市学生相比的巨大差异,都使我们不得不产生这样的疑问:制定同步的教学目标、采用同样的信息技术课程教材是否恰当?我们认为,应该在充分考虑农村教育资源现状以及农村中小学生基础知识和学习需求的前提下,开发农村版的信息技术课程教材。农村版的教材应该采用目标导向、主题任务驱动、自主协作学习的形式,并立足于现有硬件设施条件。教材编写的宗旨应该是解决现阶段我国各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还存在教育环境巨大差距的情况下,如何培养困难地区学校学生及教师的信息素养的问题。与教材配套的资源库建设也非常重要。本研究的反思、总结以及学生的问卷调查数据表明,大多数教师和学生普遍认为:与主题相关的资源比较缺乏,例如,学生在对课题的建议中提到:“学校应提供更多资料,开通学生网站,为我们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学校应提供更多的信息资源”;“如果有更多的网站让我们浏览,让我们学会自己浏览更多的东西”。
  3.通过行动研究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
  无论是农村教育资源的现实状况,还是主题式的教学模式,都需要教师给予学生更合理、适当的指导,这就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认为,可以采取基于“行动学习与专业支持”的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发展多元模式。行动学习法对农村教师信息素养发展的适用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行动学习类型的多样性与灵活性使农村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机会具有普及性;教师自主性发展与小组间的合作支持能够克服农村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恐惧感;尊重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基于问题学习和反思实践能够增强农村教师的学习能力;体验式学习循环能够使农村教师信息素养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4.通过城乡交流和互助实现资源的互补与共享
  我们的研究表明,城乡“拉手”校的交流和互助,有效地提高了农村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交流信息以及小组合作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城市学生的小组合作、交流信息的能力。我们的拉手学校实行了名师走教的模式,即为解决农村缺少科学教师,由城市拉手校教师代课的制度;农村的学生周末到城市拉手校集中上微机课等,这不但使教育内部资源得到共享和充分利用,更促进了学校间的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