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环境瞬息万变而又竞争激烈,在日益先进的信息技术“合成”下,企业形态可以突破传统企业的界限,集成各关联企业的核心能力和资源,在管理、技术、信息等方面聚集成强有力的竞争优势,分享市场机会和消费者,从而改变企业间你死我活的输赢关系,实现企业间动态联盟的共赢乃至多赢。虚拟企业就是这样一种两个或多个拥有核心能力的企业或项目组,依托信息网络资源,以策略联盟和业务外包的形式达到彼此核心能力的共享,关联企业在生产、技术、管理、销售、服务、商标和专利等技能或资产有机融合,使共同利益目标得以实现的统一体。但在现实经营与管理当中,由于人力、文化、组织结构等多方面的原因,虚拟企业随时可能遭遇不可忽视的危机态势,这是当前我们在为虚拟企业管理模式及其成功一片叫好的同时,值得我们深思和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人力资源集成危机
虚拟企业是企业将外部人力资源与自身人力资源进行优势互补,通过信息网络把来自相关企业的人员集成在一起,为共同目标而协同工作。一旦虚拟企业解体,来自不同企业、职位和法律关系互不归属的人员的合作关系就宣告结束。因此,人力资源能否在各关联企业高效集成是虚拟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现实当中,在人力资源方面存有可能引发企业危机的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⑴人力资源规划难。由于虚拟各关联企业之间的人力资源素质参差不齐,而核心企业对其他关联企业的人员情况了解十分有限,虚拟企业整个人力资源规划很难有效进行。⑵人力资源基础差。虚拟企业作为一种临时性的合作模式,不少虚拟企业,特别是一些组建虚拟企业的核心企业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认为没有必要进行工作分析,虚拟企业在HRM整体上相比大公司和大企业来说体现出基础性差的特征。⑶人力资源管理难。在员工雇佣方面,虚拟企业除雇佣必须雇佣的人员外,其他人员从临时机构临时雇佣或成块雇佣,核心企业很容易发生“任人唯亲”现象而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各关联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在员工甄选和录用方面,由于虚拟企业是以市场机遇为导向的,要求录用员工具备相当技能且能够适应工作需要,员工来源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可能很难满足虚拟企业的需求。在员工开发培训方面,虚拟企业HRM一般追求的是短期效益行为,忽视员工的开发培训,难以实施有效的员工培训和开发计划。在劳动关系方面,容易发生劳动争议,特别是外聘新员工容易与虚拟企业之间就劳动关系的解除等事宜发生劳动纠纷。在员工激励方面,虚拟企业一般追求短期合作效益,只重视物质激励,难以开展以事业、感情和待遇三方面相结合的激励模式。在员工绩效考核方面,由于虚拟企业倡导的是团队合作,很难有衡量出个人业绩的有效标准,加上员工相对分散和一些员工具有两重人事和工作关系属性,绩效考核难以有效实施。在员工职业生涯方面,虚拟企业的动态环境使得职业生涯变得比在传统组织结构中更难把握和预测,更为不稳定。
二、文化多元冲突危机
不同的企业文化和生活方式无法实施单一的文化管理,虚拟企业经常面临着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障碍甚至冲突,同时,临时性的联盟合作不可能有充裕的时间来培育完善的企业文化,于是在这种时效性很强的企业联盟中,虚拟经营过程中的多元文化冲突往往表现得非常突出,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⑴人事管理文化问题。企业在选拔用人机制中的“任人唯亲”和“裙带关系”,培训和进修体制中的“机会主义”,不同企业的企业主领导风格不相协调等等,都有可能引发企业文化冲突。⑵经营管理文化问题。各关联企业的激励机制不协调往往使得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各种手段达不到相应效果,对员工的心理归属需求估计不足而难以激发员工的创造性,不同企业的员工不同的教育背景产生的工资和福利待遇问题,等等。⑶交际管理文化问题。这方面往往表现为语言障碍、交际障碍和沟通障碍,导致交际低效率,合作中各行其是而互不协调等等。⑷决策管理文化问题。各企业决策标准不相一致,决策程序不同,各关联企业领导者不愿承担责任,缺乏主动性,员工缺乏参与精神,等等。⑸组织管理文化问题。合作愿望受到抑制,革新愿望缺乏引导,没有充分的冒险准备,团队生产力降低,团队凝聚力欠缺,工作岗位设计问题,等等。⑹监督管理文化问题。各关联企业对监督的需要程度不同,凭感情采取惩罚手段,工作任务描述不具体,质量无保证,等等。
虚拟企业多元文化的存在,内部管理上,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生活目标和行为规范将导致管理费用增大,外部经营上,由于语言、习惯、价值等文化差异,使得经营环境更趋复杂而加大市场运行的难度。虚拟企业员工也往往由于没有充分地沟通而造成猜测和怀疑,甚而企业主或企业经理人员如不能正确对待文化冲突,感情用事,必将引起关联企业员工非理性报复,误会增多矛盾加深,形成对立与冲突,导致恶性循环,从而引发企业危机。
三、组织联盟动态危机
虚拟企业通过各种形式的动态联盟,充分利用合作伙伴的资金、技术、管理、市场营销能力等资源,迅速增强实力和竞争力,从而在市场谋取一席之地。随着时间的推延,当虚拟企业各关联企业的贡献变得不平衡、没有合适的资产和技能或其他资源可以贡献时,便会产生联盟动态危机,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⑴企业边界模糊加大外部协调与治理难度。以科斯为代表的交易费用学派认为,企业是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出现的。企业在“内化”市场交易的同时产生了额外的管理费用,当管理费用的增加与市场交易费用节省的数量相等时,企业的边界就定格于此,所以,传统企业与市场之间的界限是泾渭分明的。虚拟企业跨越了科斯的企业边界理论,使单个企业能够将属于其他关联企业的大量外部资源纳入自我发展的轨道,企业的边界模糊。对于虚拟企业而言,外部协调和外部治理要比内部协调重要得多,这直接影响到了虚拟企业治理结构的安排,向以企业内部资源配置效率为核心的传统治理结构安排提出了挑战,这种挑战既可能是机遇,也有可能是危机的前奏曲。⑵核心技术与市场知识转移可能丧失核心竞争优势。虚拟企业的动态联盟,需要企业具备自身的核心优势并与其他关联企业能形成优势互补。不少企业加入这一联盟组织后,在为了达到共同目的的合作过程中,有可能无意地将自身的核心技术或市场知识转移给其他组织成员。而这些核心技术或市场知识正是企业在联盟前的竞争优势所在,是虚拟企业经营与管理的必要前提,是企业能与其他关联企业平等合作的基础和保证。因此,当企业的竞争优势一旦完全丧失后,企业间动态联盟即将解体,关联企业间可能展开新一轮剧烈的市场竞争,丧失核心竞争优势的企业极有可能在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位置,甚至成为其他企业兼并或收购的对象,从而使某些企业蒙受损失乃至企业失败。
四、结构扁平领导危机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社会各层面的活动量显著增加,知识流大大加速。时间压力和信息动力要求企业能作出快速反应和决策以保持企业的竞争力,而企业组织的传统等级制严重地阻碍了这种反应和决策。传统企业大多采用工业经济时代等级森严的金字塔式的纵向管理模式,企业管理链条过长,缺乏随条件变化而变化的柔性与灵捷性。虚拟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不同,通过社会化协作和契约关系,利用计算机技术及互联网技术,企业内外信息传递方便直接,原有组织内大量中间层面得以删除,管理层次的减少,使得企业管理组织扁平化、信息化。由于各关联企业的所有部门及人员更直接地面对市场,减少了决策与行动之间的延迟,加快对市场和竞争动态变化的反应,从而使组织能力变得柔性化,反应更加灵敏。虚拟企业管理层级因对信息流的高度应变性而相应变得扁平,与传统的组织结构相比,有较大的结构成本优势,但可能存在着“多头领导”和“责权利”不一致的现象。由于虚拟企业的员工可能来自各关联企业,也可能来自社会招聘或临时雇佣机构,特别是对于核心企业员工,工作内容稳定性较差,经常面临着“多头领导”,有时候往往无所适从,手足无措。而对于虚拟企业各关联企业的各级经营管理者,则可能存在“责权利”不一致,表现为责任大于权力和利益,负担过重往往容易产生心理情绪失控,此时一旦决策,可能导致企业危机。
五、企业信息整合危机
虚拟企业的形成基础是信息网络,各关联企业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持能进行及时的沟通与交流。可以这样说,虚拟企业是利用信息技术动员各种优势资源临时聚集成为共同体,以动态联盟的形式去谋求迅速响应市场机遇的竞争优势。企业的相关信息从传递者到接收者需要经过一系列处理过程,这之间由于虚拟企业各关联企业间的距离因素、文化差异、信息选择等等导致信息问题,轻则可能是企业决策失误,企业经营管理发生波动,重则是危及企业生存与发展壮大。这就需要我们进行企业信息的有效整合,加强各关联企业间信息的及时有效沟通交流,尽量避免和消除信息丧失、信息失真等现象,使企业信息透明化,信息处理高效化。当前,虚拟企业信息危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⑴信息丧失。虚拟企业各关联企业的信息搜集系统存在障碍,虚拟企业信息的传输设备不在工作状态且没有合适的代用设备,没有设立专门的信息管理成员,使得企业的重要信息尤其是危机信息不能在最佳时间得到传递而产生信息丧失。⑵信息失真。虚拟企业各关联企业有着不同的市场环境、经营方式、企业文化、管理制度等大量信息,在经营管理过程当中也必将产生大量的垃圾信息。显然,垃圾信息的存在往往会造成信息障碍,干扰有效信息的正确处理,加上虚拟企业文化多元可能遭到不同企业员工的猜疑顾虑,使信息在传递和管理过程当中可能会产生人为因素的干扰而导致信息失真。⑶信息滞后。由于信息处理的滞后性等因素,使得虚拟企业危机处理不能迅速快捷,也就难以把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中或者去发现、培育和收获潜在的成功。⑷信息管理瓶颈。表现为虚拟企业各关联企业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对危机信息动力不足,对危机信息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或为了企业利润而隐瞒危机信息;对危机信息的有效需求不足,在信息管理过程中不能有效地利用ABC分类法来指导信息实施;危机信息预警系统不健全,没有建立有效的危机信息预警系统;缺少专门的危机信息管理团队等等。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