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航油事件曝光后,陈久霖和他曾经钟情的金融衍生工具一时间成为“千夫所指”的“毒蛇猛兽”。其实,人们冷静剖析之后,却逐渐发现衍生工具的最初使命在于规避市场风险,而中航油企业的内部控制之病魔,才是导致中航油事件的“短板”和真正祸患所在。
企业内部控制作为一个企业健康行进的保健医生,被公认为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信息与沟通和监督五大要素构成。纵观中航油公司,条条都有违于内部控制的“铁律”。
在控制环境上,中航油的母公司向董事会派驻4名成员,包括陈久霖本人,而他也是以集团副总经理的身份兼任中航油董事和执行总裁。这种“一兼三”的身份格局表明母公司对陈久霖的信任,使其在实质上成为母公司派驻中航油的全权代表和实际监管者。由此可见,不论是在决策、监管层还是在经理层,都没有很好的办法来形成对他的内部控制和权力制衡。在风险评估上,陈久霖处于一个中枢地位,对风险的控制和传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获悉公司580万美元的初期账面亏损后,陈久霖决定不按照内部风险控制规则进行斩仓止损,也不照章向市场披露相关信息,而是继续扩大仓位。此后,还将交割日延后至2005年和2006年,并不断加大仓位,孤注一掷,为油价回落赌一场,终于在风险积累后引爆“火药”,使资产耗尽、亏损无法控制。在控制活动上,中航油曾聘请国际“五大”之一的安永会计师事务所为其编制《风险管理手册》,设有专门的7人风险管理委员会及软件监控系统。但是这些身价不菲的“制度产品”却在真正需要时演变成了“说在嘴上,写在纸上,贴在墙上”的“作秀道具”。在信息和传导机制方面,国家规定不得从事以营利为目的的投机交易,不能在风险极大的海外市场进行交易,交易总量不得大大超过现货交易总量。而中航油却自由自在地在海外市场进行石油衍生品的交易,并且交易总量大大超过现货交易总量,而其母公司也是在违规活动实施一年多后才得知。在监控方面,中国航油集团是中航油的大股东,本该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制度规定,严格规范子公司行为,对其进行监控,以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和增值,但是,限于其固有的效率与决策漏洞,只流于形式上的监管,而无视实质的监控。在出资者监管缺失的情况下,中航油自我评估的缺陷就形成了“自己监管自己”的格局。
一位在市场“垦荒”二十余载的成功经理人曾经说过:经理人在市场上打拼,必须按市场规律办事,时常需要去敬畏市场法则,认识市场规律,顺从市场规矩,这就像环保工作者在大自然面前一样,常常要意识到自然之伟大、自我之渺小。正因为如此,我们就需要通过制度来控制和约束经理人的非理性行为。而现实的困境却是,在一些强势的经理人面前,制度的刚性降低了,弹性增加了,硬性规定的东西也就变软了。中航油总裁陈久霖可以把母公司派来的党委书记和财务经理另作他用。原拟任财务经理派到后,被陈以外语不好为由调任旅游公司经理,二任财务经理又被安排为公司总裁助理,陈自己则从新加坡雇了当地人担任财务经理,只对他一个人言听计从。党委书记在新加坡两年多,一直不知道陈久霖从事场外期货投机交易。是人约束制度,还是制度约束人?其实这一点是很明确的,但制度监管的失败除了制度被制度的漏洞所颠覆外,常常还会被自身的双重标准击毁。制度如同虚设,不如不设。在各行各业都高喊依赖制度进行管理的时候,我们还是需要踏踏实实地把制度管理落到实处,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地每当出现问题就泛泛大谈重新建章立制。
中航油内部控制之病魔,把一个企业推到了破产重组换取新生的边界,也把风光无限的企业家葬身于风险火海。但愿,如此的高额成本能警醒其他企业和企业家们:内部控制是基业长青的保健医生,苦口良药利于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