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在会计界这一江湖 “泡”久了,耳闻目睹多了,知道做真账的会计与做假账的会计之间存在着复杂、微妙的关系,也时不时地会将他们模糊起来,但在我的骨子里,还是觉得这个世界上大体上只存在着做真账的会计与做假账的会计两种人。所以,本文也还是漫画式地给会计人贴上简单的“真”、“假”两类标签。
现实中,做真账的会计做了“1是1”、“2是2”的求真务实的事,别人不一定表示敬佩与感激:他不是做真账的会计吗?做真账的会计就应该这样做;而做假账的会计做了假账,也总有人会表示出多少理解:他本来就是做假账的会计,做假账的会计当然是要弄虚作假的。而做惯真账的会计偶尔做了一次假账,即使可能只是一种差错之误,也会招许多人的一致惊呼:看啊,这人堕落了;而惯做假账的会计偶然做了一次真账,有时候仅仅是歪打正着,人们却一致欢呼:看啊,这人脱胎换骨了,浪子回头金不换啊!
“做真账的会计一生平安”、“做真账的会计必得好报”。做真账的会计们经常会这样自我安慰。然而,现实的情形往往是做真账的会计难做,做假账的会计易为。一方面,做真账的会计因善良求实而处处被一些追求短期利益和局部效益的当事人视为一个“榆木脑袋”,最终可能“遍体鳞伤”,甚至连自己的“位子”与“饭碗”都保不住;另一方面,社会环境越来越恶化,会计做假的“潜规则”就像瘟疫一样传遍了整个企业界,到处都在释放其腐蚀性空气,做真账的会计不被人信任,有时还会受到无端猜疑,甚至有人因做真账的会计“认真”做事反倒惹出事端。从某种程度看,做真账的会计已经不再是现实会计生活中的绝对主流了。这中间有周围风气的原因,也有制度机制的原因。会计的“职业判断”绝对是一柄“双刃剑”,许多会计感叹“自由选择权”其实可能会让会计更加游离于“泾渭分明”之外。
客观地看,一个会计人关键时候做一次真账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真账;让人成为一个做真账的会计而不是做假账的会计并不难,难的是建立起一整套“做真账必得好报、做假账必受惩罚”的配套机制。如果我们的制度能确保做真账的会计得好报,而做假账的会计受惩罚,那么,“还是做真账的会计多”就会成为现实中的主流而不只是空中楼阁式的感叹。
做真账的会计为什么吃亏,做假账的会计为什么得便宜,其间还有个人方面的原因。
做真账的会计讲团结,做假账的会计讲勾结。在做真账的会计人与相关利益者之间,往往是君子之交淡如水,所以相互之间比较松散;而做假账的会计与相关利益者之间,往往是小人之交甜如蜜,因为利益均沾,往往会为某一事件而凝结成铁板一块。做真账的会计欣赏做真账的会计,做假账的会计崇拜做假账的会计。前者叫惺惺相惜,后者叫沆瀣一气。但是,现实中,君子之交往往会败给狼狈为奸和结党营私。这不能不让人深思啊!
做真账的会计讲尊严,而做假账的会计讲实惠;做真账的会计讲原则,而做假账的会计讲利益;做真账的会计讲诚信,而做假账的会计讲权变;做真账的会计讲奉献,而做假账的会计讲攫取;做真账的会计讲独立,而做假账的会计讲依附。不仅如此,做真账的会计常常信奉礼义廉耻、讲公道正义、讲有所为有所不为;而做假账的会计经常眼红金黄银白、讲个人实惠、讲附庸,利欲熏心;做真账的会计宁愿饿死也不愿失节,不愿进行伤天害理的造假活动,而做假账的会计见了好处就一拥而上,为了个人私利不惜践踏原则和正义,把人类良知踩在脚下;做真账的会计因原则道义的束缚而四处碰壁,好梦难圆,而做假账的会计因不择手段肆无忌惮而左右逢源,旗开得胜。
当然,做假账的会计不会总因其坏而得尽便宜,占尽风光;做假账的会计到头来难免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算来算去算自己,这叫“聪明反被聪明误”。从历史来看,做假账的会计得势永远只是一时。奉劝那些做假账的会计人,假的最终会被识破、被揭露。失信易,立信难,千万另再自毁长城了。
真的永远假不了,假的永远真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