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课程价值取向影响并制约着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又影响并制约着课程体系结构的构建。本文从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价值取向重构入手,在确定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目标的基础上构建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平台、以会计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结构。
一、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价值取向
(一)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价值取向的内涵
价值是什么?价值是一种对人的有用性,即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谈课程价值,就必须探讨课程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某种程度上也就是课程与学生主体和社会主体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价值取向是指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为了满足学生发展和社会需要而以相应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某种倾向性。它规范着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实践的各个环节,直接体现在对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目标及内容的选择上,并因此影响课程决策、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课程活动。某种程度上,高职高专教育就是教人掌握技术知识、培养技能从而使其顺利适应就业岗位的一种教育类型。
(二)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价值取向的重构
受不同价值理论影响,人们在课程实践中形成了知识本位、社会本位、人本位、能力本位等不同的课程价值取向。如知识本位课程将各类课程按知识内容顺序分阶段排列,组成各门课程相互衔接又各自为政的结构庞大的体系,特别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的严谨性,但忽视知识与具体工作任务的联系,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能力。社会本位课程强调课程对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注重课程与外部因素的互动,但易导致把学生当作训练的工具。学习本位课程认为应从学习者的兴趣、需要出发安排课程,把课程作为发展人的个性的基本手段,但往往忽视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能力本位课程以学习者能力培养为中心安排课程,兼顾社会需要、人的个性发挥及知识的非系统性获取。
从我国现行的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弊端来看,课程设计及其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对学生的兴趣、需要及能力的培养关注不够;各学校课程门类多、课时少,重知识传授,轻实践技能培养;课程实施强调讲授和灌输;课程评价缺乏有别于普通教育的特殊性,强调的是对知识的掌握,对能力的掌握及考评缺乏健全的机制。由此可见,从价值取向来看,现行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的价值取向仍是知识本位取向。在这种价值取向的驱使下,我们看到更多的是知识。近几年来,政府及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大力倡导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发展理念并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措施。可从调查来看,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并没从根本上进行转变,仍采用本科压缩形成的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因此,重构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价值取向是时代的要求。笔者认为,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的价值取向应是就业导向的会计综合职业能力的价值取向。
所谓“会计综合职业能力”是指学生一方面掌握会计专业技术能力,另一方面掌握其他相关能力。会计专业技术能力是指学生能在不同单位运用不同的会计软件针对不同经济业务填制审核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并进行财务分析、财务管理及审计的能力;“其他相关能力”是指学生应该同时具有的其他专业技术、方法能力,包括电脑操作能力、与人沟通能力、纳税申报能力、谈判、推销以及市场营销能力等。职业态度实质上也是一种其他相关能力。强调能力培养是社会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
二、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目标的确定
(一)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目标的确定
课程目标是课程价值取向的具体体现和载体。受传统“学科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目前的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结构体现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连续性及学术性,片面追求知识的广度、深度,轻视对学生操作能力、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在调查中,许多高职高专院校的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课程设置和会计本科院校设置一样,均遵循“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预算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审计——会计综合模拟操作”的程序。我们知道,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的是社会需要的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他们需要在会计工作的一线就业,但各高职高专院校却在课程设置上按大学本科模式去套。其结果必然导致学生学习了很多会计知识,但没有掌握多少,一提到就业,学生感到害怕。因此,针对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的特点及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应设置“培养从事一线工作的中高级会计电算化操作人员、技术人员所需知识、技能、态度的模块化课程,以实现就业导向的会计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二)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目标的特点
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有别于中等职业教育,会计电算化高职高专教育与其他专业高职高专教育不同。这一切决定了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目标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1.技能针对性。电算化会计是一项智力技能,它有别于动作技能。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作为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其课程目标应该体现会计电算化专业智力技能的需要。电算化会计又是一项再生性技能,与财务管理、审计等产生性技能不同。高职高专教育就其目标定位上来说,其承担着为国家培养中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任务。因此,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以再生性技能培养为主,同时兼顾产生性技能的培养,这也是会计电算化专业高职高专教育与中职教育的区别之一。
2.知识、态度兼顾性。实践证明,没有理论指导的技能或离开了知识的技能没有发展性。经济在发展,会计在发展,会计人员掌握的技能也必须发展。如果没有知识作支撑,会计人员的技能发展必然受到限制。因此,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课程目标还应体现其知识性,但知识以够用为度。在某种情况下,态度比能力更重要。有知识、有技能,但没有严谨的工作态度、爱岗敬业的精神及高尚的职业道德,工作成效会大打折扣。所以,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课程目标还应体现学生将来的工作态度。
3.课程模块化。一个模块就是一个相对独立而完整的学习单元。每一个模块课程均具有相对独立性,它或体现一种知识、一种技能、一种态度,或与相关学习领域的其他模块发生联系,组合成更大培养目标的综合模块课程。模块课程包括学生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
三、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的构建
(一)构建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的原则
1.课程体系结构应服务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课程目标。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及课程目标是建立课程体系结构的依据。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都应通过相应的课程教学得以实现。
2.课程体系结构以能力为本位,兼顾综合素质的培养。会计电算化专业有自己明确的职业目标和职业能力要求。在构建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结构时,应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从职业分析入手,对职业岗位进行能力分解,以形成以能力为核心、同时兼顾综合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系。原则上,各门能力技能课程内容都应设计相对独立的学时,体现职业岗位性。
3.课程体系结构应按模块组建。就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来讲,最起码应设置四大模块:文化基础课程模块,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知识、技能与职业态度;会计技术平台课程模块,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会计核心技术课程模块,着重培养学生关键技术知识与技能;专业拓展课程模块,着重培养学生的外延发展能力,其中选修课程模块体现了课程设置的灵活性,考虑了学生个体的兴趣和需要。
4.课程体系结构应突出技能培养。在基础会计之后应安排基础会计实训;财务会计之后应安排财务会计实训;成本会计之后应安排成本会计实训;会计电算化课程应每周两节理论讲授,四节上机实训;在学生到单位进行会计实践之前应进行一次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将手工会计与电算化会计进行融合,这既是对学生以前所学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一次综合实训,又是对学生进行一次上岗前的培训,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5.课程体系结构应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目前,我国经济建设中缺乏大量适应一线岗位工作的会计电算化专业应用型人才。计算机等级证书、会计资格证书、会计电算化证书、助理会计师证书等都是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就业的“绿卡”。设置与国家职业标准规范相衔接的课程体系结构,是深化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改革,与就业市场接轨,培养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人才的需要。
(二)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的构建
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既然把“就业导向的会计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作为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以“技能操作为主的模块化课程设置”作为课程目标,那么,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就应围绕“技能培养、综合职业能力”这个核心来设置课程体系,以确保各项能力目标有相应的课程或课程模块。结合我国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工作任务及学生的就业去向,笔者认为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应构建以职业任务(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平台,以会计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详见附表1)
<img src="https://img.resource.qikan.cn/qkimages/kjzy/kjzy200729/kjzy20072942-2-l.jpg?auth_key=1735136902-912184749-0-6fe4c8c3e1d8338caebc8cf97d1fff89" hspace="15" vspace="5" al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