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07-12-29 00:00:00章振东
会计之友 2007年29期


  【摘要】随着高校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学校经费从单一财政拨款发展到多渠道、多方位筹资办学,但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并没有随之健全。本文分析了目前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改善财务管理的六点对策。
  
  一、 目前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目标不明,职能不清,财务人员素质不高
  目前以“报账型”为主的财会工作模式严重滞后于高校改革,并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一是财务管理目标不明确。在计划经济环境下,高校经费基本上是财政拨款,高校财会主要是“核算型”、“报账型”,学校的任务就是把人才培养好,财务工作也只是把钱用好,高校缺乏应用“经营型”财务管理的环境,通常的企业财务管理“效益最大化”目标难以引入高校财务管理中。高校财务管理仅仅停留在一般意义上的收拨资金、分配资金、使用资金;很多人对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财务管理“应该做什么、如何做”不甚了解。二是财务重核算、轻管理,工作重点还停留在记账、算账、报账等方面,过多地强调服务职能,忽视了内部管理、内部监督的职能。三是财务人员素质与新的财务管理要求跟不上。一方面国家将逐步集中财力办好重点高校的重点项目和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这使得高校单一靠财政资金来铺摊子,满足学校扩张的资金需求愿望难以实现;另一方面高校为适应扩招需要,扩大建设规模,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而这些资金来源大多数是举债,一旦资金链断裂,势必陷入财务困境,财务状况恶化;此外还有一些高校在进行产业投资时,风险加大。而高校财会人员专业水平不高,财务管理观念保守,对新的财务管理要求不适应,对新的财经制度执行教条化,财务管理工作难以深入。
  
  (二)财务信息与成本核算不透明
  目前一些高校信息公开程度差,暗箱操作普遍,校务公开常常局限于教代会,内容只是学校的预算分配和执行情况。学生的学费究竟用于何处,学生是一笔糊涂账。至于学校的收入来源是否合法、有无偷税漏税问题、收入分配管理是如何进行的、效益如何,教职员工和学生都不知道。教育收费问题是社会的敏感问题,学生收费涉及教育成本的核算与分摊问题,但长期以来,教育成本的核算与分摊标准究竟如何定,收费用于什么用途,都缺乏一个透明的机制。
  
  (三)财务预算不切实际,预算执行效果不理想
  1.财政布置的部门预算与学校内部综合预算无论是编制时间还是编制范围都不一致。从时间上看,前者是预算年度的头一年九月开始编制,经过“两上两下”,最后在预算当年一月的人代会通过后才下发预算控制数;而后者是预算当年学校财务部门于二月开始编制,通过多次商量,最后在四月前经过学校党委会研究通过后,下发校内各部门的预算。从范围上看,前者是学校的“大”预算,范围包括全校教育正常经费的收支、专项经费的收支、预算外资金的收支、附属单位上缴款、其他收入等,预算的编制要求细化、具体化;而后者只包括全校教育正常经费的收支、专项经费的收支、附属单位上缴款,以及预算外资金的收支和其他收入中可支配的部分,属于学校二级单位的很多预算外收入未纳入学校综合预算,预算编制较粗。
  2.预算执行没有建立相应的跟踪、分析和评价制度,对各部门预算经费难以做准确、具体的分析,对资金的使用效益也难以正确、完整的评价。目前,基本上只进行笼统的、总括的分析评价。预算执行中还存在着预算的内容不实、约束不强、执行不力的情况。
  3.预算控制作用未能真正发挥。由于预算管理不切实际,导致预算管理形同虚设,资金利用效率低,收支管理缺乏硬约束。
  
  (四)对国家财政体制改革的政策不适应
  1.高校推行政府集中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不尽人意。由于高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专业性、多样性,政府采购中心实际操作难度较大,耗时费力,资金运转模式不合理,往往无法及时满足学校工作的需要。从经济性来看,现时的政府集中采购成本比原来学校自主采购时的成本可能还要高。在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时,学校资金收支活动处于财政监督之下,学校在克服和减少支出随意性的同时,经费使用权受到了限制。
  2.高校实行“银行代收学费” 程序烦琐,“票款分离”政策难到位。实行 “银行代收学费”是党中央、国务院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从源头上遏止腐败的重大举措之一,高校财务都能够很好地贯彻执行,在实际工作中也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按“票款分离”政策的相关程序和要求,财政部门只把收费收据卖给银行,学校对学生开据《收费通知书》,学生持该通知书到银行再填写《缴款通知书》,在缴了费后又由银行开出收费收据,最后学生持交费收据回学校注册。一方面整个程序较为烦琐,家长、学生大有怨言;另一方面学校开据《收费通知书》后,学生不及时到银行缴费,给学校收费对账工作带来极大不便,出现学费该收的收不起来,催收难度增大,以至学校不得不与银行协商变通为由学校从银行借出收据,并向学生开具,银行集中收费或学校零星收费收取现金,最后汇总统一由学校填写《缴款通知书》。从实践来看,收费管理较麻烦,“票款分离”的政策难到位。
  
  (五)重投入,轻考核,资产流失严重
  由于学校事业支出不要求对培养成本进行核算,购置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因此,长期以来高校过于重视找项目、要资金、购设备,而轻视了对资产使用的管理与考核;只重视社会效益,而忽视了经济效益;只重视教学、科研等计划任务的完成,而忽视了对已购资产的管理和充分利用;资产管理特别是对二级单位资产管理不深入,流失现象突出。
  
  (六)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审计监督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2004年国家审计暑对北京地区18所高校进行的审计和审计调查表明,近年来各高校呈现快速发展势头的同时,有些院校财务管理比较混乱,如收支不实、管理不规范等。审计中也发现了不少违纪违法现象,如收入不入账、出借账户、私设小金库等;擅自提高开支标准,扩大开支范围,改变资金用途等;在教辅材料、图书和设备采购、绿化和建设修缮等项目中暗箱操作、利用职务之便索要或收受钱财,产生经济案件等等,这些都给高校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失。尽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规章制度不落实,有的单位领导重业务轻财务管理,未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即使有制度也不执行。二是内部审计监督作用没有充分发挥。表现在:(1)领导认识不够。高校领导认为内部审计会束缚财务部门正常的工作,会激化职能部门的矛盾,甚至会阻碍高校改革和发展;(2)内部审计人员压力大,单位利益与个人利益的一致性,必然会使内审工作的开展受到许多限制,使他们在审计过程中,发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时,不是坚持原则,而是看脸色,商量着来,尽可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3)内部审计地位不高,独立性有限,开展工作较被动;(4)内部审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影响了审计质量,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内审人员是从财务部门、管理部门抽调而来的,专业的审计人员较少,加上缺乏必要的专业培训和后续再教育,使内审工作难以纵深拓宽。
  
  二、改进高校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学习,转变观念,掌握财务管理的新知识和新方法,以适应高校财务管理的新要求
  当前,财会队伍能否通过后续学习,补充和更新专业知识、优化知识结构,彻底转变重核算、轻管理的观念,深入教学、科研实践,准确把握事业发展与财务管理之间的内在联系,是能否改进财务管理、促进办学资金使用效益提高,以适应高校财务管理新要求的关键所在。应在分析外部环境、校情及财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对策,进行不断的实践探索,以此作为强化各项财务管理能力、提高办学资金使用效益和高校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
  
  
  (二)科学制定财务管理目标,完善财务分析评价制度,建立财务管理体系,提高财务分析(信息处理)能力,增强财务信息与成本核算的透明度
  1.根据“利益相关者产权论”的原理,高校财务管理的目标可以确定为“相关利益主体价值最大化”。相关利益主体包括:一是政府,作为学校的所有者、教育经费的主要投资者和公共设施的提供者,要求学校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和提供科技服务;二是其他合作办学投资者,在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同时,还追求投资财富最大化;三是学生(顾客),通过高考选择学校提供的专业(产品),在交纳学费后进入大学学习,他们要求掌握最全面的专业知识、方法和技能,为今后谋取职业打下较高的起点和扎实的基础;四是教职员工,希望自己有好的工作环境、好的发展空间、好的待遇,能够更安心地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这几个利益主体,通过学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发挥各自的作用,资金才可能按照价值规律不断运动。这就要求提高高校财务管理的能力,在教育经费的筹资管理、分配管理、使用管理、投资和成本管理中,运用预算、定额、定员、可行性分析、预测等科学方法,开展一系列财务管理活动,在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中,积极发挥财务的参谋、助手作用,使财务管理向“决策型、控制型”拓展。
  2.制定和完善财务评价制度,建立财务管理体系,提高财务分析(信息处理)能力。财务分析评价是运用事业计划、会计报表及其他有关资料对高校一定时期内的财务收支状况进行系统剖析、比较和评价,以求得对高校经济活动和发展状况的规律性认识。科学的财务分析评价既是一个认识的过程,又是一种检查的手段。它的主要作用在于:一是正确分析学校财务运行和财务管理状况,为改善管理、提高效益提供依据;二是促进综合财务计划的顺利实现,加强财务调控能力;三是促进学校充分挖掘内部潜力,努力增收节支。
  3.改进财务分析方法,建立完善的财务分析评价体系,将客观的会计数据转化为决策信息,提高会计数据的使用价值。
  4.增强财务信息与成本核算透明度。积极开辟高校信息公开专栏,及时公布学校预算分配和预算执行情况,特别是教职员工和学生关心的收费问题、费用支出问题等。
  
  (三)加强高校预算管理的研究,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高校预算是学校年度内要完成的事业计划和工作任务的货币表现,是学校日常组织收入可控制支出的依据。强化预算管理,一是要把部门预算和校内综合预算合二为一,部门预算就是学校每年执行的预算;二是推行校内部门预算,细化预算编制单位,对学校所属的各部门要求其编制预算,编制方法方面,要试行和推广“零基预算”法,克服学校预算内容不实、约束不强和执行不力的情况;三是实行预算经费定员、定额管理,无论是人员经费还是一般公用经费均按定员、定额来测算,对专项经费实行滚动预算,建立预算项目库;四是完善预算的调整制度,对调整时间、方法、程序等作相应的规定。
  此外,还要加强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研究,使学校预算编制和执行与之相适应,提高学校资金运作效率。
  
  (四)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是分析财务管理存在的薄弱环节,防止高校收入流失,资金转移、有效监督费用支出的关键。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中,要把握三个方面:一是以预防控制为主,防止发生不法行为。二是注重程序制约,对主要业务的控制,必须经过授权、批准、执行、记录、检查等控制程序,特别是对外投资、物资设备采购、基建项目招投标、学生招生及收费等。三是注重责任牵制,在机构设置与岗位分工时,一定要明确各部门及上岗个人应承担的责任范围,并要制定追究、查处责任的措施与奖惩办法。
  
  (五)建立统一规划、统一采购、统一调拨的资产管理体系,合理配置和有效考核相结合
  1.完善资产购置制度。对需购置的设备,从技术性、经济性、实用性等多方面进行科学性论证,做出详细预算申请,加强购置环节的管理。
  2.建立成本管理体系。凡是学校的资产,无论是通过投资、出租、出借或其他形式转移给校办产业、其他单位或个人经营使用,学校均要收取资产占用费,补偿资产在运行中的损耗。
  3.实行岗位责任制和必要的物质奖励和经济处罚制度,把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
  4.坚持财产清查制度。定期检查财产物资的使用与保管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5.建立资产合理流动制度。在保证学校教学、科研等工作的正常开展的同时,通过投资、出租、出借、调拨等方式,盘活学校闲置资产,物尽其用,提高有效利用率。
  6.归口管理,分级考核。一要打破目前财产物资分口管理散乱、难以及时清理、调拨的局面;要打破实验室分属于各教学或科研部门形成的服务面窄、设备分散、利用率低、实验室之间交流少的局面,按学科建设或专业设置特点调整实验室,组建综合性大实验室,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二要建立资产登记、使用和保管等制度,健全对二级单位资产管理考核的制度,防止高校资产流失。
  
  (六)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堵塞管理漏洞
  规范和加强财务管理,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促进会计工作更好地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积极开展建设工程、教材、图书、仪器设备、药品采购等项目的审计,从监督资金运作入手,加强经费拨付、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通过建立制度,健全手续,加强审核,重点抽查等办法,填补机制上的缺失,堵塞管理上的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