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决

2007-12-29 00:00:00贾银芳雷国洲
会计之友 2007年31期


  【摘要】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规范化,可供中小企业选择的融资渠道越来越多,融资效率越来越成为中小企业融资决策众多考量因素的首选。中小企业在融资之前需要对选择哪一种融资方式,把握怎样的融资规模以及所选融资方式的融资时机、条件、成本和风险等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和研究,以作出融资效率最优的融资决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融资效率越来越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中小企业在融资之前应根据自身融资需求,认真考虑如何选择自己需要和适合自己发展阶段的融资方式、怎样确定合适的融资规模以及制定最佳融资期限等问题。那么,如何才能制定出适合中小企业的最佳融资方案呢?
  由于融资决策在中小企业财务决策中并不具备像大企业(尤其是股份公司)那样的独立性,它应该是企业投资决策的一部分,融资必须直接为投资服务。因此,中小企业融资的总体思路应是:投资与融资相结合,以投资带动融资。这也就是说,中小企业的融资决策必须通过投资决策这一环节才能通向财务管理目标,而不是像股份公司那样,融资决策与财务目标之间可以建立直接的函数关系。这是因为:其一,中小企业财务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只有投资活动才能为企业带来利润,即最优的投资决策就是最优的筹资决策。其二,中小企业的资金供需矛盾突出,企业融资的渠道、数量、时间都受到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要像大企业那样灵活地运用多种手段来自由调整资本结构,对中小企业来说是不现实的。
  
  一、最佳融资规模决策
  
  融资为投资提供了基础和前提,没有资金融通,就无法实现资金的投放和使用。尤其是当前中小企业资金普遍紧张的情况下,如何筹集与企业规模相适应的资金,是中小企业进行融资决策时首先应考虑的。中小企业融资的目的是直接确保生产经营所需的资金。如果融资不足,会影响企业投融资计划及其他业务的正常发展。但融资过多,则可能造成资金闲置浪费,增加融资成本;也可能导致企业负债过多,偿还困难,增加风险。由于中小企业融资不易,所以经营者在遇到比较宽松的筹资环境时,往往容易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错误。但如果筹来的资金用得不合理或者并非真正需要,那么好事就变成了坏事,企业反倒可能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进一步影响其融资能力和获利能力。因此,中小企业在进行融资决策之初,就要根据企业对资金的需要、企业自身的实际条件以及融资的难易程度和成本等因素,采用一定的方法,预测资金的需要数量,量力而行地确定企业融资规模。
  确定中小企业最佳融资规模的依据主要包括法律依据和投资规模依据两项。法律依据是指企业在筹集资金时应遵循的有关法律规定。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法律对企业注册资本金的约束和法律对企业负债额度的限制。投资规模依据是指企业所筹集资金将用于今后生产经营的规模和范围。投资规模是根据一定时期企业的经营目标、所占市场容量和份额、产业政策以及企业自身的其他因素确定的,它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客观需要。投资规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影响融资活动:第一,投资规模所需资金量决定融资量;第二,投资规模进度直接影响到融资计划和资金到位时间的安排;第三,投资活动的未来收益能力决定着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的选择。未来收益能力越强,企业可选择的融资渠道和方式就越宽,否则,就越窄。因此,在制约中小企业融资规模的所有经济因素中,投资规模是决定融资规模的主要依据。
  
  二、最佳融资机会决策
  
  中小企业最佳融资机会,是指由有利于企业融资的一系列因素所构成的有利的融资环境和时机。企业选择融资机会的过程,就是企业寻求与企业内部条件相适应的外部环境的过程。因此,中小企业要对融资所涉及到的各种可能影响因素做综合、具体的分析。
  一方面,中小企业在融通资金时,需根据资金时间价值的原理和计算方法,结合资金需求的具体情况和资金投放使用的时间,适时获取所需资金,以降低资本成本,减少财务风险。只有遵循融资及时原则,才能既避免过早融通资金形成的资金投放前的闲置,又能防止取得资金的时间滞后,错过资金投放的最佳时间。
  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融资机会是在某一特定时间所出现的一种客观环境,虽然企业本身会对融资活动产生影响,但与企业外部环境相比较,企业本身对整个融资环境的影响是有限的。因为融资决策与投资决策所面临的决策环境不同。投资决策所处的实物资产投资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这就为企业发现或创造可行投资项目提供了条件或可能性。然而融资决策面临的决策环境主要是处于几乎完全竞争的金融市场。在这个市场上有着众多的投资者(即资金的供应者)和融资者(即资金的需求者),投资者希望以较低的风险取得较高的收益,而融资者也同样要求以较低的成本筹得资金。资金供需双方竞争的结果使得表现为投资的收益率与融资成本的资金价格趋于均衡。投资者只能根据自身对风险的承受能力按市场期望收益率选择投资品种,而融资者则必须根据自身条件按市场响应的资本成本筹集资金。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中小企业实际上只能适应外部融资环境而无法左右外部环境,这就要求中小企业必须充分发挥主动性,及时掌握金融市场的各种信息,了解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国家货币及财政政策以及国内外政治环境等各种外部环境因素,合理分析和预测能够影响企业融资的各种有利和不利条件,以便寻求最佳融资时机,并果断做出决策,确保融资获得成功。
  
  三、最佳融资方式决策
  
  中小企业融资可以采用的渠道和方式多种多样,不同渠道和方式的融资难易程度、资本成本和融资风险各不一样。在确定最佳融资规模、最佳融资机会的基础上,中小企业在融资时还必须对各种融资方式进行分析和对比,从而选择经济、可行的融资方式。
  
  (一)不同融资成本下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
  融资成本是企业融资效率的决定性因素,对于中小企业选择哪种融资方式有着重要意义。融资成本既有资金的使用成本,还有可能是昂贵的融资费用和隐性的的风险成本。一般情况下,各种主要融资方式的融资成本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为财政融资、商业融资(不放弃现金折扣)、银行融资、债券融资、内部融资、股票融资。当然这仅是不同融资方式融资成本的大致顺序,具体分析时还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比如:财政融资中的财政拨款不仅没有成本,而且有净收益,而政策性银行低息贷款则要有较少的利息成本。对于商业融资,如果企业在现金折扣期内使用商业信用,则没有资本成本;如果放弃现金折扣,则要付出较高的资本成本。再如对股票融资来说,其中发行普通股与发行优先股,融资成本也不同。
  
  (二)不同类型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
  传统上习惯将中小企业按照行业划分为制造业型、服务业型、高科技型以及社区型等几种类型。但是从外部融资的角度考虑,对中小企业的这些划分几乎是没有意义的。根据外部融资的需要,应当从新的角度划分中小企业:(1)从占主要优势的生产要素的角度出发,将中小企业分为劳动密集型和知识(技术)密集型;(2)从产业密集程度出发,将中小企业分为产业集群型和分散型。两种划分方法相互交叉,又可以形成四种类型的中小企业,即劳动密集、产业集群型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分散型中小企业;高科技、产业集群型中小企业和高科技、分散型中小企业。由于高科技、分散型中小企业数量少,重要性差,可暂不作考虑。
  1.劳动密集、产业集群型中小企业。所谓产业集群(Cluster),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通过协同作用,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该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分散型中小企业由于符合我国资源禀赋结构的比较优势,数目最多,是我国中小企业的主体。在我国,以中小企业为主形成的传统产业集群在浙江最为典型,当地称之为特色产业区或“块状经济”。与分散的中小企业相比,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具有很多与银行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有利条件,如银行与企业的信息对称性较高、银行的交易成本较低、可以增加银行的收益和降低银行的信贷风险等。因此,虽然目前大部分中小企业尚不能向银行提供有效、足够的担保物,但由于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的上述特点,完全可以通过信用担保和银行建立类似主银行制度的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该类型中小企业可选择的融资方式主要是银行贷款。
  
  2.劳动密集、分散型中小企业。中小企业融资难主要是抵押难,即由于中小企业产存量小,拿不出质高量足的抵押物,银行限于自身规避风险的要求,即使看到某些中小企业资质好,还贷有保证,也往往不愿向其贷款;分散的中小企业又缺乏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的信誉优势,很难通过“信用和承诺”的方式与银行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要解决这一问题,最为直接的对策是建立信用担保体系。通过有效的信用担保,提高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降低银行的授信风险,以解决中小企业间接融资困难。
  3.高科技、产业集群型中小企业。如中关村信息产业集群,该类型中小企业的主要特点是“高风险、高收益”。与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不同,高科技中小企业在初创和成长时期投资风险很大,基于其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高风险性,它们很难依靠传统的银行信贷筹集资金。因此,外部间接融资无法解决高科技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直接融资才是其最优选择。但从现行上市融资、发行债券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导向上看对中小企业不利,中小企业很难通过债权和股权融资等直接融资的渠道获得资金。因此,借UbbSrSLHPUh0noWnzX52wQ==鉴各国经验,建立和完善风险资本市场,通过风险资本融资,是高科技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的最佳选择。风险融资是一种很昂贵的资金来源。但对于新兴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来说,它也许是一种切实可行的资金来源。
  
  (三)不同发展阶段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
  任何企业的发展,都要经过创业、成长、成熟与衰退阶段。中小企业也不例外,在不同发展阶段,要根据企业该阶段特点选择不同的融资方式。
  中小企业创业阶段的特点是资金需求量大,信息不透明,缺乏抵押品,外部融资相对较难。这时可选择的融资方式主要有:银行借款和租赁融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应尽可能取得财政资金或政策性银行借款,并从信用担保机构取得贷款担保;租赁融资虽然从表面上看融来的是硬邦邦的设备,而不是白花花的银子,与银行贷款的“大米饭”、风险投资的“维生素”相比,只能算是“五谷杂粮”,但对于处在初创阶段的中小企业来说,在难以获得银行贷款、风险投资青睐的境况下,通过融资租赁的方式先取得设备,先siBUdN5jvGd8UPFr1DK84A==开张,尽快投产,可以达到抢占市场的目的。可见,融资租赁这种“五谷杂粮”有时候也能解决中小企业创业阶段的“温饱”问题,是实现企业迅速发展的助推器。对处于初创阶段的高科技中小企业,最好引入风险投资,在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再来找银行。一般而言,银行是“锦上添花”,而不会“雪中送炭”。
  中小企业经过成功的创业,进入成长阶段,其内部已形成一定的资金积累,融资条件相对较好,资金需要量也相对较大。这时,中小企业在注重内部积累的同时,应当设法从外部融资。其融资方式除了选择借款和租赁融资外,应逐渐转向直接融资方式,即通过发行债券和股票的方式来融资。同时,对于一个处于成长期的中小企业来说,请银行(银行也向企业提供财务顾问服务)或有关专业机构设计融资方案,将各种融资方式进行合理组合,亦不失为一种明智、有效的方法。
  中小企业成熟期的特点是信息不对称较少,企业经营风险相对减少,盈利水平较高,融资渠道得到拓宽。在这一阶段,中小企业会逐步走向扩张,即通过收购、兼并等方式开展资本经营,扩充企业规模,增强企业实力。在这个阶段,中小企业除了采用企业内部留存、金融机构信贷、发行企业债券等融资方式外,还可采用股权置换、杠杆收购(LBO)和买壳上市等方式进行企业战略融资。在具体的企业并购运作中,有些可单独运用,有些则可组合运用,应视并购双方的具体情况而定。
  
  四、最佳融资结构决策
  
  融资结构是指企业以各种方式筹集到的资金中,负债和权益资本融资的比例。它是企业筹资决策的核心。不同的融资结构,其资本成本和融资风险各不相同。一般而言,权益资本融资的风险较低,但融资的资本成本较高;负债融资则相反,其资本成本较低,但融资风险较高。中小企业在筹资时,应结合生产经营的特点、资金营运能力的高低、利率变动的程度等因素,合理安排资本结构。既要防止负债过多,导致融资风险过大、偿债能力不足,又要有效地利用负债经营,提高权益资本的收益水平。为此,企业必须权衡融资风险和资本成本的关系,确定最优资本结构。
  影响企业融资结构的因素很多,在实务中,用来进行融资结构设置所需考虑的因素主要有:灵活性(flexibility),即企业后续发展中的融资弹性;风险性(risk),即财务杠杆对企业破产和股东收益变动的影响;收益性(income),即负债融资对每股收益或股东收益水平的影响;控制权(control),即企业融资与决策权在新旧股东、债权人和经营者之间分配的相互作用;时间性(timing),即企业融资时机的选择等。
  融资结构决策是中小企业财务决策中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虽然在理论上存在一种最佳融资结构,但由于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经常发生变化,实践中很难找到它。不过,人们通过对企业运作的现实情况,得出了一些经验数据。如企业负债率不应超过50%,否则将使企业潜在的投资者对其投资的安全性产生顾虑,也使实际债权人产生债权难以保证的危机感。因此,50%的资产负债率被视为企业负债过度与否的“标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