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山东理工大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国有企业基于EVA的薪酬制度设计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笔者感谢山东理工大学科研基金的资助
【摘要】资本成本会计问题由来已久。本文基于财务学观点,分析了现行财务会计框架与权益资本成本会计的矛盾,指出对权益资本成本的计量和披露是必要的和可行的,并探讨了基于剩余收益的资本成本会计报表的信息披露,期望逐渐消除资本成本信息披露不足的不良影响,用包含完整资本成本信息的“价值创造”或“价值毁灭”来评价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
一、 资本成本会计的由来
资本成本先天是经济学和财务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尽管在经济学和财务学中对资本成本的定义有不尽相同的文字表述,但资本成本是所筹和所用资金的必要的、必须的支出的性质则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具体地说,筹资过程的咨询评估费用、印刷费用、代理费用等支出以及用资过程中的利息费用、股利等都是实际发生的资本成本额。另外,由于股利不是“必须”的,所筹集的股权资金的“必要”的成本,应该定义为从股东角度来看,所必须的最低回报率,即所投资金的机会成本(或由于这一特定的投资而丧失的收益)。
现行财务会计的核算体系采用历史成本原则作为计量基础。企业筹资、用资过程中,只要是实际发生的支出,在财务报表上都有体现,但对于权益资本的成本,即股东所要求的最低回报,在财务报表上没有立足之地(是否发放股利及具体的发放数额在企业的损益表虽有体现,但考虑到股东的收益并非只有股利,还有资本利得部分可能更为重要,所以企业发放股利的具体数额与股东要求的机会成本没有必然的联系)。
美国会计学家罗伯特·N·安东尼教授(Robert·N·Anthony)在1973 年《哈佛商业评论》发表的题为“权益资本成本会计”(Accounting for the Cost of Equity Capital)的论文提出了为权益资本计量其成本的思想及其后来的一系列论著,在会计学界引起了轩然大波, 资本成本会计继而成为关注和争论的焦点。尽管1979年美国 FASB发布的第34号公告“利息成本资本化”否定了安东尼教授权益资本成本会计架构中的利息费用资本化的提议,但中外会计学界仍将资本成本会计视为未来会计的发展趋势之一。
二、现行财务会计框架与资本成本会计的冲突
如上所述,现行财务会计对同为资本成本的债务资本成本和权益资本成本区别对待:计量、披露债务资本成本而置权益资本成本于不顾。是财务报告的使用者不需要完整的资本成本的信息吗?是财务报告准则的质量标准(包括可靠性和决策有用性)对资本成本的披露没有考虑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现行财务会计框架下的企业财务报告就已备受诟病,原因在于美国、英国以及加拿大等国社会各界认为现行企业报告模式没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会计信息正在失去相关性。表现在现行财务报表提供的会计信息极不完整;企业报告不能面向未来,不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企业报告只关注过去而不是未来;现行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是从19世纪产业经济时代的企业报告演变而来的,它无法满足20世纪末期市场经济的要求,从而导致了1994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报告特别委员会的综合报告《改进企业财务—着眼于用户》(Improving Business Reporting –A Customer Focus)的提出。人们对包括资本成本信息在内的财务会计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可见一斑。
资本成本是企业筹资决策和投资决策的基准,只要是资本,无外乎债务和权益两种途径得来,只有同时包含全部所用资本的资本成本才是完整的资本成本。权益资本成本被忽略的根本原因在于它不符合“历史成本原则”,无法计量,从而落得这样的境地,仅此而已。但财务学和管理会计计量之缘于它们服务于企业内部,不囿于“历史成本原则”的束缚。它们从价值分析入手,以企业的价值最大化为目标,考虑资本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立足于财务决策,完整地诠释和利用了资本成本的标杆作用和评价功能,为可行方案的选取和目标函数的达成起到了中枢作用。
鉴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现行财务会计对债务资本成本和权益资本成本的区别对待也是导致信息不对称的原因之一。这种区别,不仅给管理层隐瞒资本成本的事实真相提供了体面的借口,还在事实上造成了不同筹资来源和筹资规模的企业间信息的不可比,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而根据相关的实证研究,信息披露的数量和质量与信息不对称呈显著负相关,信息不对称又显著地影响资本成本的高低。因此,资本成本会计信息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三、 权益资本成本度量的现实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权益资本成本的计量和披露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一)资本成本意识的树立无论对于任何性质的企业,还是上市公司,都是非常必要的。当然,资本成本是指包括权益资本成本的完整的资本成本。对于上市公司来讲,树立完整的资本成本意识,不仅仅是其筹资、投资等战略及经营决策的必要前提,也是对投资者负责,持续经营的必要前提。从长期来看,当公司的成本补偿不足时,公司的经营将难以为继,因为它在不停地损耗“价值”。
(二)企业战略决策和经营决策的需要。资本成本被视为投资者投资的“基准收益率(hurdle rate)”,也称作投资者要求的最低的回报率(minimum required rate of return)。只要有资金投出即有回报的索取,即便是与受资方形成的法律关系各异。只有当企业的投资收益率高于该基准收益率,才是盈利项目,才能增加投资的净现值,也才能满足投资者最初的回报要求。否则,投资者就会“用脚投票”,企业就丧失了潜在的筹资能力和机会。
(三)绩效评价的需要。国有上市公司参与市场竞争,负有对经营和管理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目标责任。目前,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评价指标主要有资本收益率和资本保值增值率。其中,资本收益率定义为利润总额与实收资本的比值百分率,资本保值增值率定义为期末所有者权益总额与期初所有者权益总额的比值百分率。可见,两个指标均以账面利润为基础,忽略了权益资本成本的存在,从而使两个指标的评价意义大打折扣。反之,如果考虑权益资本成本,以剩余收益(Residual Income)为评价指标,问题则迎刃而解。首先,剩余收益会促进企业优选资本来源,优化资本结构,从而降低资本成本,减小财务风险;其次,剩余收益即真实的经济利润,是基于全部资本成本(债务资本与权益资本之和)计算出来的,剩余收益的增加是真实收益的增加,剩余收益与价值增值的目标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因此,剩余收益的评价方法可促使国有企业经营目标与国家整体经济目标协调一致,使企业的一切经营行为能保证为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服务。再次,由于剩余收益在理论上是从公司的整体利益出发来计量、考核和评价投资中心的业绩,故剩余收益指标既还原了净收益的真正面目,同时也修正了投资报酬率,有利于计量、考核和评价,又能改进责任会计的分部业绩评价体系,为更加科学的业绩评估体系的建立奠定基础。因此,建立资本成本会计不但理论上可行,而且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目标的考核也期待资本成本会计的实行。
如上所述,现行财务会计框架与资本成本会计冲突的核心在于权益资本成本的计量问题。如果权益资本成本能够恰当地计量,则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报告则是顺理成章的事(限于篇幅,本文不讨论资本成本会计的账务处理)。
至于权益资本成本的计量性则是一个核心问题,正是由于该部分成本没有统一的计量标准和方法致使其暂时未能纳入财务会计的核算体系。权益资本成本计量方法有赖于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在我国资本市场起步较晚,发展不够成熟,但债务资本成本和优先股资本成本的数值容易确定, 仅仅是普通股资本成本的计量比较困难。普通股资本成本在计量上无可验证性的依据证明其确实发生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未推行资本成本会计的原因之一。但在现行财务会计里早已有估计成本的存在事例,诸如固定资产折旧的计算、应收账款坏账准备金的提取等。有鉴于此,普通股资本成本也可以按预期最低必要报酬率来计量。报酬率的确定, 可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债券收益率加风险报酬率法或股票收益率加成长率法等来确定。具体实施可以由权威机构或部门如国有资产主管机构根据各个行业的特点科学地确定个别资本成本率,企业根据适用的资本成本率乘以总的资本就可得出资本成本额。
四、解决的思路之一:资本成本会计报表
增设资本成本会计报表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之一,且有事半功倍之效。
资本成本会计报表的主要目的是披露企业的资本成本信息(非上市公司如需披露该信息也可参照上市公司的做法)。格式可以采用多站式,分别列明资本来源及其个别成本(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关键的一环当然是权益资本成本的确定,最后计算加权平均的全部资本成本,具体格式可如表1所示。在充分发达和完全竞争的资本市场,对于不同的筹资者,某种特定资本来源的个别资本成本趋于相等,差别在于资本结构的配置以及每个行业的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和要求的最低收益率的不同。设置资本成本会计报表的优势和价值不仅在于披露资本成本信息本身,信息使用者还可以借此剔除企业规模等因素或将资本成本与剩余收益结合起来来评价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
资本成本会计报表还可以结合剩余收益或经济增加值(EVA)报表合并列示,如表2所示。
五、结论和展望
笔者认为,对权益资本成本的计量和披露是完全必要的和可行的。在现行的财务会计报表体系中,增设资本成本会计报表不仅可以增加信息的披露和实现,还可藉以评价企业经营管理的绩效,促使企业的管理层为创造和增加价值努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