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财务管理能力是高校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根据自己的实践体会和工作经验,对目前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提升财务管理能力进行了探讨。
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化、生源构成的复杂化、经费来源的多元化以及学校内、外部经济联系的频繁化,使得高校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高校财务管理能力是高校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新形势下纷繁复杂的理财环境,如何提升财务管理能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探索其提升的思路和方法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目前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法》的颁布与实施,高校已逐步成为独立办学的法人实体。在财务管理改革方面,高校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由于客观实际的变化性和多样性,从现行的高校财务管理体系来看,目前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仍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和现实问题,严重制约着高校财务管理应有功能、作用的实现和发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预算管理模式落后
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预算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高校财务管理目标任务的完成。目前大多数高校的预算管理从编制、执行到监督均由财务部门来完成,这样的管理模式一方面使权力过分集中,不能充分体现全面预算管理的优势,不能做到预算管理的公开、公正、公平,预算指标的制定缺乏充分论证,从而最终影响预算的有效执行;另一方面使事权过分集中,财务部门“眉毛胡子一把抓”,做不到“术业有专攻”,不但使矛盾集中化,而且容易造成监管不力、权责不清,使预算管理陷入泥潭。
(二)财务管理模式游离
面对纷繁复杂的理财环境,目前高校的财务管理模式也面临着“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抉择,到底是选择“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还是“统一领导,集中管理”,游离不定。究其原因,主要是管理层对“集中”与“分级”的误解。他们认为,“集中”就是将权力集中在少数部门甚或少数领导手中,而“分级”就意味着将权力下放,权力的下放不利于权力的集中。当权力集中导致矛盾集中的时候,管理层为化解矛盾,又匆忙将权力下放,导致财务管理“一统就死,一放就乱”的难堪局面。
(三)高校各级经济责任制贯彻落实差
建立健全高校各级经济责任制是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和避免财经工作失误的必然要求和有效途径,是高校搞好财经工作的制度保证。通过经济责任制,使财经工作实现谁主管谁负责,层层管理、层层负责,将经济责任贯穿于整个财经工作的全过程。目前,很多高校也建立了相关的规章制度,但是经济责任制的执行却与财务管理的目标相脱节。校内各经济责任单位过分强调本部门的利益,视学校的整体利益于不顾,有的责任单位负责人经常超越自己的权限打报告、批条子,导致权责不清,给财务管理工作造成很大困难。
(四)高校财务管理缺乏风险防范意识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初期,高校为抓住发展机遇,积极利用银行贷款进行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以满足高校规模扩张发展的需求,但是高校负债风险随之水涨船高。很多高校在大规模实施贷款之前,并没有合理论证贷款规模与办学规模的适度问题,更没有考虑随之而来的财务风险危机,而是生怕错过规模发展机遇,匆忙“招兵买马”,进行轰轰烈烈的建设。然而正如俗话所说“请神容易送神难”,高校对基建项目的投资挤占了大量的现金资产,贷款结构不合理,贷款负债额度过大,将会导致高校负债风险在短期内大量积聚,甚至可能使高校脆弱的资金链崩溃,从而影响高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理财观念落后
近几年,各高校由于贷款背负了沉重的资金压力,高校财务负责人在“吃饭与建设”问题的夹缝中艰难度日。他们积极争取财政拨款,积极争取信贷资金以缓解膨胀的资金压力,防止出现财务危机。这样,高校财务部门一方面成了找钱、筹钱的“机器”,另一方面却出现了各职能部门争经费、用经费“兴趣盎然”,而省经费、管经费“兴趣索然”的不和谐现象。造成这种怪圈的原因有很多方面。笔者认为,主要是高校管理层缺乏科学的理财观,在当前高校财务资金紧缺的状况下,科学的发展观、理财观、效益观是提升高校财务管理能力的当务之急。
二、提升高校财务管理能力的思考
高校财务管理的提升是一项庞大而系统的工程,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使高校有能力面对纷繁复杂的理财环境,提升财务管理水平,提高办学效益。笔者根据工作实践和体会,认为提升高校财务管理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实行全面预算管理模式,增强预算管理的透明度,提高管理效益
高校预算管理工作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职责,也不仅仅是简单的“编数凑盘子”,而是需要一种先进的、全新的预算管理模式——全面预算管理来给目前闭塞的管理方式注入新的活力。全面预算管理以效益为出发点,以全员参与为保障,将管理职能化整合为管理整体化,进行联合管理、联合行动,从而提高管理效益,使管理的目标更明确,管理的方式更透明,管理的指标更合理。目前很多高校实行的集中招标采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校内预算指标下达后,修缮、设备、图书、教材等归口管理部门根据批准的各单位申报资料,由统一的招标采购小组集体招标采购,避免了“一言堂”,统一、规范了管理,整合了校内资源,同时也节约了大量资金,提高了管理效益。
(二)坚定“集中”管理模式,处理好“分级”管理的关系
财务集中管理是高校深化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既实现了资金的集中管理,又增强了高校对资金的宏观调控能力,有利于维护财产安全、降低高校融资成本、优化配置资源。笔者认为,高校在目前资金压力加大的状况下,更应该坚定“集中”管理模式。集中不是集权,而是将高校闲散的各项资金设置专门的资金核算中心统一集中管理。集中管理并不妨碍各单位对正常经费的使用支配权,只是集中资源、优化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一种手段而已。在实际操作中,将“集中”与“分级”对立起来是观念问题。由于基层单位缺乏对财经法规、财务制度的了解,片面强调发展,简单地认为严格的制度就是思想僵硬、不够灵活,过分主张合理性,彰显个性,不讲求整体效益,不讲求合法性,从而将“集中”与“分级”完全对立。这时,决策层就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从全局出发,坚定“集中”管理,要经得起基层单位“独立分权”的忽悠,同时要加强对财务规章制度的宣传、解释工作,使制度深入人心,执行得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化解“集中”与“分级”的纷争。
(三)切实加强高校经济责任制的落实,为提升高校财务管理水平创造有利氛围
经济责任不清掩盖了潜在的财务风险。由于经济责任不清导致权责不明,使财经秩序混乱,容易产生吞噬高校财产的蠹虫,而蠹虫能使“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因此,建立健全高校的经济责任制迫在眉睫。同时,高校必须切实加强经济责任制的落实,否则,制度将形同虚设。笔者认为,加强经济责任制的落实要从高校的决策层开始,三令五申,使经济责任制“入脑、入耳、入心”,同时经济责任制的落实要与财务公开“联姻”,财务不公开或者不完全公开,会使经济责任人的经济行为隐性化,不利于监督。建立“阳光”的经济责任制,营造良好的经济秩序氛围,使人人都严格自律,接受阳光的洗礼,从而为提升高校财务管理水平创造有利氛围。
(四)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建立财务风险防范体系
高校的抗风险能力也是考核高校财务管理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特别是高等教育投入增长跟不上规模发展,部分高校办学条件不足,很多高校都面临着严重的资金压力问题。现在,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已经由外延扩张向内涵发展过渡,而且更加注重提高高校的办学质量。因此,高校应该适时调整发展战略,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建立严格的财务风险防范体系,控制贷款规模,优化贷款结构,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为集中财力优化育人环境、提高办学质量提供坚强的资金后盾。笔者认为,提高高校的抗风险能力不仅需要高校自身的努力,还需要主管部门甚至政府部门从宏观政策方面对高校加以监督和引导,而且要持续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以缓解高校凸显的资金压力问题。目前,高校的贷款风险问题已经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高度关注,并且开始采取积极措施帮助高校化解财务风险。
(五)转变理财观念,财务人员要练好内功
新时期学校规模、筹资渠道、融资环境等多方面的变化冲击着高校传统的理财观,会计的职能也不仅仅局限于核算、监督,而是更加注重管理、效益。“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人人皆知,但是很多高校对此却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大部分财务人员尤其是一线的会计核算人员几乎没有外出培训学习交流的机会,他们长年累月埋头工作,虽然很辛苦,却事倍功半。因为知识得不到及时更新,对新制度、新政策的了解有限,所以很难从管理的高度去尽其所能,从而最终影响整个团队管理水平的提升。笔者认为,高校管理层应该十分重视财会队伍的培养,切实加强会计人员的内部培训和外部学习。财务人员应该从自身做起,苦练内功,以适应变化的理财环境,以娴熟的业务技能、广博的专业知识、驾驭数字的分析能力、得体的服务意识使自己的精神风貌焕然一新,为提升高校财务管理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是一个渐进的动态过程,亦受制于整个教育体制的改革进程和高校内部管理体系的变革进程。目前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财务管理缺乏风险防范意识、经济责任制贯彻落实差、预算管理模式落后、财务管理模式游离、理财观念落后等。欲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取得上级管理部门、学校领导以及学校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需要财务人员乃至整个管理层从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建立财务风险防范体系、加强经济责任制的落实、实行全面预算管理模式、坚定“集中”管理、转变理财观念、财务人员练好内功等几个方面入手,切实做到依法行政、依法理财,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提升财务管理水平,逐步形成一整套科学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是保证高校各项事业得以正常运转和提高办学效果的基础和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