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存在一些心理障碍,严重影响了语文学习。针对这一情况,本人在小学作文教学中不断探索,取得了一些粗浅认识,在此作浅显的分析。
一、写作心理障碍的表现
⒈惧怕心理。大部分小学生感到作文难写,一听到写作文就愁眉苦脸,甚至谈“写”色变,写作成了他们沉重的心理负担。在下一次作文课来临之前,他们会更加紧张,产生惧怕心理,这样就形成了“怕写作”和“写作水平差”的恶性循环。
⒉自卑心理。一些学生写作水平不高,长期遭受冷落和批评,从未获得过成功的喜悦,对作文失去信心,产生自卑心理。
⒊应付心理。有些学生对写作缺乏认真的态度,敷衍了事。一些教师对这样的学生缺乏具体的指导,时间一到,一起收卷。这样,学生本来就很脆弱的写作信心就逐渐丧失,走上了被动应付之路。
二、写作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⒈要求过高。教师过多地要求学生掌握作文技巧,如怎样开头结尾,怎样谋篇布局,使学生认为写作是件很难的事。有些家长或教师的要求不切实际,如在小学一年级教材上要求写一句话时,教师就要求写一段;二年级教材上要求写一段话时,又要求孩子写一篇。学生写作能力还没有发展到这种水平的时候,过早地提出要求,易使学生产生畏难心理。
⒉命题束缚。传统的作文教学,多从作文技巧角度设计训练体系,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命题老套落俗,缺乏新意,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使学生无法展开想像的翅膀。如《一件最有意义的事》、《暑假趣事》、《我最熟悉的一个人》等陈旧的题目丝毫提不起学生的兴趣。
⒊教师因素。一些教师对学生期望过高,求成心切,总希望学生进步快些。教师过多的批评责难阻碍了学生的进步,使他们产生了心理障碍。
三、克服写作心理障碍的对策
⒈降低难度,让学生愿写。教材中安排的每次习作都有要求,如果机械地照教材行事,学生不仅写不出好文章,而且心理障碍会越来越严重。我在实际教学中采取了这样的策略:对作文教材进行改造,变多项要求为单一要求,实行“高分政策”。例如:有一次习作,要求写一件发生在家里的既有意义又有趣的事,部分学生拿到作文题感到很为难。我降低难度:可写有趣的事,也可写有意义的事;可发生在家里,也可发生在别处;只要把一件事写具体了,就可以获得“良好”以上的成绩。难度降低了,学生的劲头自然就上来了。
⒉丰富生活,让学生乐写。丰富学生生活,开拓素材来源,从根本上说,是克服学生写作心理障碍的一剂良方。平时,我经常带学生去参加实践活动,如上街找错别字、参观博物馆、到敬老院慰问老人等。活动之后,我就和学生一起谈论活动的内容和活动后的感受,在学生兴趣很高时,我就用商量的口吻提出“写下来”的要求,学生自然能够接受。每一次活动,学生都尽兴而归,写起作文来有血有肉,有真情实感。另外,作文课时,我还常和学生做游戏或做实验,以丰富他们的写作题材。
⒊扩大阵地,让学生多写。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凭一学期的八篇作文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加大训练量,增多练笔的机会,学生的写作水平才会渐渐提高。为此,我在所教班级开辟了下列写作阵地:(1)周记。要求学生每周写一篇周记交给教师,教师择优朗读评讲。(2)家庭日记,取名“知心朋友”。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甚至自己从不愿对任何人说的心理话,用笔向“知心朋友”倾诉,一天一篇,不受任何限制。学生写起来无忧无虑,表达得淋漓尽致。(3)在班级墙报上开辟“佳作欣赏栏”,不定期地把学生的佳作贴出来,供全体师生欣赏。
⒋加强阅读,让学生会写。阅读有利于写作。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语汇,引发学生的思维火花,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阅读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模仿的范例。为了以读促写,我注重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在班级设立“图书角”。让学生把自家的书带来,经过选择以后,陈列在图书角里,供大家阅读。(2)要求学生每天回家读一篇短文。要读通、读懂,还要摘录好词好句。(3)认真上好一周一节的阅读指导课。我和学生一起阅读,一起赏析,遇到好的语段我还和学生一起朗读、背诵。学生在没有任何心理负担的前提下,尽情享受着读书的快乐,汲取了丰富的写作营养。
对小学生中存在的写作心理障碍,教师只有正确引导和鼓励,学生才会喜欢写作,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
(作者单位:浙江省永康市大司巷小学。此学校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常务理事单位)
编辑/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