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惩罚教育

2007-12-29 00:00:00刘东亚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7年8期


  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过:“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是一种脆弱的、不负责任的教育。”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不断深入,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差异,表扬和激励学生,已成为教育者的共识。从教学的实际经验中我们已感受到了“赏识”的巨大作用,然而我们在提倡赏识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一、惩罚教育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手段
  
  在教学工作中,我们一定要把惩罚教育与体罚区别开。惩罚教育是为了让学生完成对自身错误的认识、改正错误、激发责任心并进行自我完善的一种教育方式。惩罚教育以尊重和关爱为基础,遵循的是以人为本的思想,它需要学生承担的是一种过失的自然后果。而体罚则是对学生身心的摧残,打击学生的自尊自信,使学生由此厌恶学习、厌恶学校,甚至厌恶生活。
  当然,惩罚教育要特别讲究技巧,要在关爱和尊重的基础上去惩罚。例如在英国亚皮丹博物馆中,有两幅十分引人注目的藏画,一幅是狗的解剖图,一幅是人体血液循环图,这是当年一个名叫约翰·詹姆士·麦克劳德的小学生的作品。在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天,他忽然想看狗的内脏是怎么样的,于是和几个男孩偷偷地套住一只狗宰杀,把内脏一件一件割离、观察。这只狗正是校长韦尔登家的宠物,韦尔登决心惩罚他,惩罚的方法却别出心裁——罚麦克劳德画两幅图画,也就是现在英国亚皮丹博物馆中的那两幅图画。麦克劳德后来成为了有名解剖学家,研究发现了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方法,并获取了1923年诺贝尔医学奖。
  麦克劳德是因好奇心杀狗,为了保护这种好奇心,又能对他的错误给予警示,校长韦尔登采用了这种巧妙的处罚方法。正是这种以教育为目的,不失尊重、关爱和信任的惩罚方法,激发了麦克劳德的求知欲,促使了一个天才的诞生。
  
  二、惩罚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马卡连柯说:“合理的惩罚有助于形成学生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学生抵抗诱惑和战胜诱惑的能力。”其实,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犯错的时候,内心都有一种要接受惩罚的准备,这是一种心理需求——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承担责任,取得心理平衡。而在我们现在的独生子女的家庭中,许多家长往往不给孩子这种承担责任的机会,孩子的很多事情,在家由家长包办,在校由教师包办,久而久之,孩子的责任感变得越来越弱。
  孩子是在自我体验中成长的,而我们所说的惩罚教育正是他们人生中一种必不可少的心理体验过程。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一个12岁的少年,在院子里踢足球,把邻居家的玻璃踢碎了。邻居说,我这块玻璃是好玻璃,12.5美元买的,你赔。这是在1920年,12.5美元可以买125只鸡。这个孩子没办法,回家找爸爸。爸爸问玻璃是你踢碎的吗?孩子说是。爸爸说,那你就赔吧,你踢碎的你就赔。没有钱,我借给你,一年后还。在接下来的一年里,这个孩子擦皮鞋、送报纸、打工挣钱,挣回了12.5美元还给父亲。这个孩子长大后成了美国的总统,就是里根。这是他在回忆录中写到的一个故事,他说正是通过这样一件事让他懂得了什么是责任,那就是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我们在教育工作中是不是缺乏那种巧妙的、富有艺术性的惩罚呢?具有智慧和创造性的惩罚会让孩子的人格更健全,心理更健康,更具有社会责任感。
  
  三、惩罚教育不能多用、滥用
  
  魏书生曾有过别出心裁的处罚方法:对有过失的学生让他们以自己的行动来弥补,或唱首歌,或表演一个节目,或写一篇说明文,或给集体搞卫生。这种独具匠心的惩罚方法,既容易让学生接受,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又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但同一种惩罚方法是不宜常用的,否则就会失去它的意义和作用。对学生过失的惩罚方式最好不要在学生的意料之中,这样会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四、在惩罚教育中要遵循几个原则
  
  第一是适度性。如果教师动不动就惩罚学生,搞得学生人人自危,惩罚就失去了效力。第二是要有及时性。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犯错的时候,内心都有一种要接受惩罚的准备,如果教师过了很长时间再处理,学生对自己所犯错误记忆淡漠,也就起不到教育作用了。第三是要有公正性。对班里每一位学生一视同仁,切忌偏心。第四是忌集体性的株连式惩罚。一个人或几个人的错误要很多人去承担,这种连坐的方式是最不明智的,也是学生最反感的。第五是情感性。惩罚教育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情感态度,教师要让学生在惩罚中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尊重和信任,从而唤醒学生的自知,激发为自己的过失负责的勇气和责任感。
  惩罚教育是一种艺术,它需要教师投入感情和智慧,只要我们运用得法,必然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岔河中学)
  编辑/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