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我们欣喜地发现,许多学生在学习方式、学习态度、情感与兴趣上都有了很大的改观,但仍有一部分学生以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缺乏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和机会,自主学习意识不强。学习品质决定学习成效,不良的学习行为当然就构成不了有效的学习。
一、有效学习的动力源
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分析,学习的动力系统是负责学习的始动、推动、继续的系统。学习动力系统的心理机制是动机。动机是发动、推动、维持个体的学习朝向一定目的的心理倾向。学习动机对学习结果的影响是通过制约学习积极性实现的,学习积极性是学习动机的一种直接的外在表现,是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动、顽强、投入的状态。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有效程度。
二、有效学习的实施策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新课程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等能力的培养。可见,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这里,笔者就如何提高数学学习的有效性,结合近几年的一些教学实践谈一些想法。
(一)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
提高学习的有效性首先应着力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基石。如果学生不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那么学习的有效性也就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实现。
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求教师要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教师在教学中民主意识的缺乏、课堂教学气氛的不融洽是一个主要的因素。所以,教师要力求在教学中营造民主的气氛,让人人都能积极参与课堂,并不断地丰富学生的思维方法,促进问题意识的发展。
例如,培养学生善于推广的学习品质,对问题进行“再包装”。即学习者在解决了一个问题之后,不失时机地将问题中的特殊条件一般化,从而推得更为普遍的结论,这样所获得的就不只是一个问题的解决办法,而是一组问题、一类问题的解决办法。另外,教师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习惯。笔者尝试开展了“五分钟说数学”活动,对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很有帮助。所谓“五分钟说数学”就是教师在前一节课结束时留给学生一个探究类问题,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去交流与探讨,并利用下一节课的前五分钟时间,抽一名学生上台讲解自己的思维过程,其他学生补充,得出最佳解题方案,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问题意识。
(二)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
什么叫反思?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反思,特指学生适时回望学习经历、及时修正学习策略、监控调节学习过程的思维过程,其最终目的是促进学习目标的有效达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体自觉地把学习活动作为认识对象,展开较为全面的思考总结,从而使学习状态进入了更优化的层面。这种主体反思,简而言之即让学生主体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学习,最终实现掌握数学知识与形成反思能力的双赢。
如何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着手:
1.帮助学生整理思维过程,确定解题关键,促使思维精确化、概括化。例如:引导学生善于对问题进行“卸装”,在理解知识点的基础上学会多角度地思考问题,看清楚问题的基本结构,找出问题的原型,弄清问题的背景,揭示问题的本质,探索出一般规律,从而进一步优化自己的思维过程。
2.引导学生在思维策略上回顾总结,使学生掌握数学基本思想方法。例如:在解题后让学生反思解题过程,分析具体方法中包含的数学基本思想方法,对具体方法进行再加工,使学生获得一次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通过反思解题过程,引导学生反思、总结、归纳,培养了他们的思维逻辑性,又使他们学习到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思想方法,切实体验了数学思想方法对解题的指导作用,这就超出了题目本身的意义。
3.鼓励学生设立“错题集”。以填空题、选择题、解答题的形式分好类,每次出现错题就抄下来并再做一遍,旁边用红笔注明解决问题的关键点以及问题中包含的主要知识点。平时还要对错题进行反复思考、琢磨,以加深对知识的消化程度,达到灵活应用知识的程度。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在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即“学习的有效性”问题,要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其学习的有效程度,为其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文澜中学。此学校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理事单位)
编辑/于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