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作文教学中如何渗透观察方法

2007-12-29 00:00:00邹美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7年8期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带着情境性的情感对人的认识和行为更有引发作用。赞可夫说:“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经验,激发学生的感情。”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现象和参与沸腾的生活。此外还必须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为学生创造“有话可说,有话要说”的语言环境。
  
  一、创设情境,培养观察的兴趣
  
  1.从玩中观察
  从学生喜欢的事物中观察,学生往往会瞪大一双好奇的眼睛,效果会事半功倍。记得在指导写《保蛋行动》的作文时,我让每一个学生都带了一枚鸡蛋,并让他们为鸡蛋做一个“保护膜”。学生们觉得非常好玩,第二天每一个人都带来了他们的鸡蛋和精心制作的“保护膜”。我宣布:“同学们,今天鸡蛋娃娃和我们一起学习,看谁最有责任感,把自己的蛋娃娃保护得最好。”一下课,他们就把自己的鸡蛋拿出来炫耀,有的给鸡蛋美容,画上了乌黑的头发、大大的眼睛,还取了名字;有的把鸡蛋放在厚厚的泡沫里……在教室里,经常会传来笑声和哭声,因为有的孩子稍微不注意就把鸡蛋弄碎了,周围看热闹的学生笑得前俯后仰,也有好心的学生拿拖布来“抢救”鸡蛋。
  下午的作文课上,学生们都介绍了自己是如何给鸡蛋娃娃做“保护膜”的,是如何打扮鸡蛋娃娃的。有的说:“鸡蛋娃娃也跑出来听我们上课……”有的说:“由于我的粗心,蛋娃娃受伤了……”和鸡蛋亲密接触了一天,学生们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写进了自己的作文,由于是自己亲身的体验,所以很多学生都写出了真情实感。
  2.在活动中观察
  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奇,对新鲜的事物特别感兴趣。为了激发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我尽量在班里组织一些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像“洗红领巾”、“鸡蛋浮起来”等。为了训练学生把事情写具体和生动,我安排了一堂《吹蜡烛比赛》的作文课。写作之前,我们分组进行了有趣的吹蜡烛比赛。学生们写出来的作文,既生动又有趣。
  花点功夫,激发学生写作文的兴趣,让他们有话可说,让他们有表达的欲望,这应该是作文教学的第一步。
  
  二、逐渐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
  
  小学生智能发展尚处于低级阶段,他们的意志内控力弱,情绪性突出,观察事物往往比较粗略。针对学生观察过程中的特点,我利用多媒体,指导学生如何观察。
  1.有顺序地进行观察
  人们从事一项活动,总要按照合理的顺序进行,观察活动也是如此。记得在指导写《我喜爱的一种小动物》一文时,我从校学生处借到了《小乌龟》的碟子。首先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要求:观察小乌龟的外貌特征。然后指导学生进行有顺序的观察。指导学生观察小乌龟外形时,采用录像定格,把最能显示小乌龟样子的镜头“定下来”。然后再指导学生按从上到下、从头到尾、从左到右、由远到近地进行观察。各部分仔细观察之后,再把录像完整地放一遍,从整体上加深观察印象,最后训练学生写下来。通过指导,学生观察事物变无序为有序,为作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观察与联想相结合
  小学生天真活泼,最富于想像力,只要我们正确诱发学生的联想,使联想与观察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感知到的事物才有神。平时在讲读课文教学中,我多用投影引导学生欣赏优美的句子,启发他们的想像力;多用录音,借用一些与课文感情一致的音乐,与课文一起配乐朗读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学生想像的翅膀会飞得很远很远。这样写出文章来才可能是内容丰满、具体而生动的。
  
  三、培养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
  
  任何习惯都是在反复实践中形成的。写观察日记就是培养观察习惯的一种好方法。我从低年级开始,每天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里选择最有趣、最有意义的事物,用六要素法写出来。随着年级的增高,由每天的一两句话到写一段话,再到写篇,长期坚持。等上作文课时,学生们可以交流自己的观察日记,写起作文来如鱼得水。
  总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不但能激发学生热爱科学、认识社会的兴趣,而且可以大大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学生对作文的惧怕也会日渐消除,把写作文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实验小学)
  编辑/于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