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建设”这个词想到的……

2007-12-29 00:00:00崔昌淑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7年8期


  最近在一些电视节目中发现,台湾政治人物或娱乐明星在谈到如何面对各种困难的时候,经常用“心理建设”一词来表达自己在平时注重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或抗挫折能力。于是,我发现这个词真是能够非常形象、简练地表达我们平时用比较长的语句表达的含义。说它形象,是因为它用“建设”这样一个物质化的、能看得到的词语表达了人们完善自身心理素质的过程。人们对“经济建设”、“城市建设”、“家居建设”等概念非常熟悉,并人人都要参与其中。从此可很容易联想到完善心理也需要不断用心地去添砖加瓦、培土浇水、清除垃圾、打扫灰尘。
  现在,在中国大陆表达这个含义的语句大体有“心理素质的培养”、“抗挫折能力的培养”、“心理自知能力的养成”等等,但细细琢磨,却又不能完整地表达“心理建设”的全部含义。其中,最接近“心理建设”的莫过于“心理素质的培养”,而“心理建设”却简练、形象地表达了成为健康人、快乐人的要件。
  语言最能直观地反映历史、环境、时代背景与人们的追求。我抱着十分好奇的心理上互联网探究其中之奥秘。我惊奇地发现“心理建设”这个词真是有历史渊源。早在《孙文学说》之“一九一七年——一九一九年建国方略之一——行易知难心理建设”中已经详细论述了“心理建设”的要义。后来,蒋介石在解读《孙文学说》时,这样总结了孙中山的“心理建设”:“总理在建国方略中所讲心理建设,原来是专指‘孙文学说’而言……所谓‘心理建设’,系概括一切心理状态之改造,直截言之,就是‘国民精神建设’。我们要讲明关于心理建设的遗教,除‘孙文学说’以外,只举其最重要者,亦必须包括军人精神教育及民族主义中关于恢复固有道德修养人格等种种遗训。”从中不难看出,彼“心理建设”非此“心理建设”,语句的内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心理建设”摆脱了政治教化的寓意,已经成为了现代人应对外界与自身各种压力的重要技能。
  与台湾不同,中国大陆基本不使用“心理建设”这个词。通过百渡搜索,用“学校、心理建设”这样的关键词的在大陆只能找到一篇比较贴近的文章——《重视学校领导的心理建设》(www.chinawrit.com/Article/ShowArticle.asp)。语言是现实世界的写照,也是精神世界的延伸。目前我们的学校教育中把相关内容称之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素质的培养”、“心理辅导”等等,言外之意,把学生的心理健康看作是外界施加的结果,而忽略了在心理成长中学生个体的积极、主动的作用。“心理建设”恰恰把主动权还给了自我,以自我完善心理作为达成心理健康的主要手段。比如:“考试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考试前的心理建设”相比,前者强调的是外界的影响,而后者强调的是自我在心理完善方面的努力。因此,可以断定,“心理建设”这个词比“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素质的培养”、“心理辅导”等词更能直指“助人自助”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由此想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本的编写、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安排等方面,如果更多地站在“心理建设”的角度思考问题,那么将能更好地把外界的影响有效地转化为学生心理发展的营养而被学生吸收。
  平时要学生做好“心理建设”,能形象、贴切、一针见血地表达出学生心理发展方面的具体要求。写到这里,才发现目前我们的学校教育中还没有表达学生如何进行自我心理教育的词语,“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素质的培养”、“心理辅导”等其实都是学校和老师的工作职责。其实,细细想来,学校之外的成人们也没有自我心理教育的词汇。所以我想,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更新和发展,“心理建设”这个词也会像“心理健康”一样将深入人心,将成为人们在生活、教育方面的使用率相当高的词汇。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教育发展中心)
  编辑/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