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几点思考

2007-12-29 00:00:00黄书文
中国教师 2007年8期


  随着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教师专业化发展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早在1994年开始实施的《教师法》就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这从法律角度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2000年我国出版的第一部对职业进行科学分类的权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首次将我国职业归并为八大类,教师属于专业技术人员一类,这使广大教师受到莫大鼓舞。
  应当看到,当前我国教师学历水平确有大幅度提高,在小学教师中不仅有硕士,而且也有了博士,这是十分可喜的现象,然而教师素质依然不尽如人意,教师面对现代教育的飞速发展显得力不从心。
  邓小平同志一再强调: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究竟如何促进教师整体素质提高,怎样才能加速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笔者结合几十年的教育经验,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构建学习机制,着力提高教师素养
  
  教师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学习,学习是教师的职业特征,是教师知识不断充实和更新的充电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在徐州市唯一的一所省重点小学担任校长,感到必须着力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才能提升学校档次。于是便把构建教师学习机制,当做学校基本建设的一件大事来抓。我们先后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科学理论,每学期有专门计划,每个月有学习重点,每星期有具体安排,而且在新单元学习前,都有学校领导或教学骨干专人进行宣讲,把自己的学习心得及在实践中的体会和收获来“现身说法”,大家都感到很受启发。特别是每学期末,我们都要求教师根据自己情况写一篇论文,并汇集成册,定名为《经验交流》,人手一册相互交流并向有关教育报刊推荐。一位老教师接到寄给她的《江苏教育》时,激动地对我说:过去光知道埋头拉车,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如今才深深感到学习教育理论的重要而成为增强推动教学育人的动力。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行动产生理论,行动发展理论,理论通过行动才能产生它的力量,丰富它的功能。老师们重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应用,去发展,不仅提高了自身的理论素养,且在教育教学中丰富它的内容。如有位老师教数学,过去布置学生作业内容都是统一的练习题,弄得成绩好的学生吃不饱,成绩差的学生吃不了。通过教育理论学习深深认识到“分类学习”“分别对待”的重要,再布置学生作业时,除了要求全体学生必须做的基本题外,还有一些难度较大的附加题供大家选做。即使在课堂上让学生上前板演时,也有意地分不同难度出题,让全体学生都有上讲台的机会,去享受k9VggSKDKQUwnV6oob/8zg==成功的欢乐。又如,不少教师受到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要让后进生“抬起头来走路”的育人观点的启发,再去仔细观察,发现所谓后进生并不是“一无是处”,并一反过去光由老师指定优秀学生长期独揽班长“宝座”的习惯,而采取轮值或用竞选的方式让同学们都有为大家服务的机会,都能登上显示自己才能的舞台。并设有学习花、劳动花、体育花、卫生花、助人为乐花等10朵小红花,这样哪位同学在某一方面表现好就可以戴上一朵小红花。老师们看到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能够激励每一位学生奋发向上。
  
  二、弘扬团队精神,把教学研究落到实处
  
  何谓团队?美国管理学家斯蒂芬.罗宾斯如此描述:“工作团队是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性组成的正式群体。”要想办好学校,成为凝聚力战斗力很强的和谐集体,关键就在于弘扬团队精神,首先把教研组建设好。只有拥有弘扬团队精神健康向上的教研组,使之成为彼此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交流、取长补短的教学研究组织,教学质量才能得到提高。
  传统的备课模式是教师独立地钻研教材,编写教案,强调教师劳动的个体性。在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这种方式容易导致教师下载或抄袭现成教案,被动应付。为此,江苏张家港市泗港实验小学采取了教研组“单元集体备课法”。由组员轮值,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利用定期的教研例会谈某一单元教材的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作业设计等。其他组员各抒己见,相互补充后再由轮值组员负责修改完善,并打印给各位组员,组员针对自己所教班级实际情况再加修订,去课堂实施后还要写教后小记,到下次教研例会时再集体反思来不断增强教研活动的实效性。与此同时,他们还开展了“一课三议”活动,要求人人参与,人人思考,人人发言,人人受益。在每学期开学初,各教研组每位成员,都要在各自负责备课的单元中,排选一课上研究课的内容,由教研组长妥善安排各自举行研究课时间,大家在一起相互听课、说课、评课,这样集思广益,使得大家对课改目的认识越来越明确,“课标”的理解越来越具体,设计的教案也越来越鲜活。
  学校教研组是最基层的教师专业组织,对教研专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是建立在自我反思自我改进实践的基础之上的,而能弘扬团队精神的教研组,正是通过个人反思来发现问题,借助集体帮助来解决问题,再依靠个人实践去不断改进,这不仅能使教师专业素质不断得到提升,更使教学研究真正为提高课堂效益服务,根植在课堂教改实验的沃土,立足发展,让教研组成为教师成长的摇篮。
  
   三、从基本功抓起,激励教师走向成功之路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深刻了解他所教的基础知识,就谈不上教育素质。”教师素质首先要从基本功抓起,那就是要有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有较好的口头表达能力,要写一手规范的三笔字(毛笔、钢笔、粉笔)。当前不少学校都以此为内容举行教师基本功大赛,诸如教师的板书设计大赛,教师硬笔书法大赛,普通话演讲比赛等等。有的学校还提倡教师要一专多能,即会识简谱唱歌,会素描漫画,会电脑操作。如有位老师在教低年级语文《春天》一课时,充分利用课文的插图把学生带到春天,当讲到春风吹绿了杨柳,燕子从南方飞来,青蛙从泥洞中爬出等场面时,边描述边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画并配上电脑投影,将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变成了引人入胜的画面,顿时把孩子们带进了鸟语花香、山清水秀的春天。不仅使孩子在欢愉的美景之中学习语文知识,更从中培养了孩子们的观察欣赏力、想象力、创造力和优美词汇表达力,这都是和老师的基本功分不开的。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青年教师的一封信》中说:如果你想让教育工作给老师带来乐趣,使每天上课不致成为一种枯燥而单调的义务和程序,就要引导每一个教师,都走上从事教育研究这条路来。我在徐州市民主路小学工作时就尝到了甜头。有位教师叫徐学敏,教低年级数学最大的特点就是能通过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着力培养学生动口、动眼、动脑、动手的能力。为了帮助徐老师深入总结她的经验,弘扬她的教学特色,我便跟踪听课,经常与她在一起学习有关教育理论,使她的“得意之作”提升到理论的高度,初步总结为看、读、想、划、说、摆“六动教学法”。开始我们都拿不准,有人还说这是“标新立异”。正在困惑时,我从《教育信息》资料中看到一位曾获列宁勋章的前苏联著名数学教师罗卓娃介绍她的“五动教学法”,那就是让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感觉器官都能充分动起来。使我们增强了信心,不断去探索,使“六动教学法”更趋完善,受到称赞。徐老师由于能不断去探索孩子们的认知心理,其执教能力不断提高,先后被评为教学能手、先进工作者,直至特级教师,走上了成功之路。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教育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