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报考师范学校,我对做老师充满了信心和希望,我知道我的选择是正确的,可这七年以来,我发现我已没有理由喜欢教师这份职业……”
“在结婚之前,也就是工作的前三年,我对当老师信心十足,但是,六年之后我对当老师已经心灰意冷……”
如果您是一名老师,让您用最简单的话语来描述您自己当老师的感受和体悟,您会怎么描述呢? 前面两段话是两名普通的西部农村小学女教师的从业感受和体会。可能你会发现,她们似乎对教师这份职业缺少了应有的信心和激情,她们似乎是在抱怨和指责,反过来你也可以找各种理由去反驳她们不能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没有激情和梦想。但是,如果换个角度,当我们设身处地站在农村小学女教师的立场去考虑,就会发现很多问题并非她们所能左右。她们希望在教学中寻求变革和进步,却发现自身水平和能力有限;她们希望得到支持和帮助,却发现很少有人与她们能够同路而行。就如同前面那两个农村小学女教师一样,一个对教师职业充满梦想和激情的教师缘何在工作几年后就对教师职业丧失信心和希望?一个本来信心十足的年轻人缘何工作几年后就对做老师心灰意冷?她们在教育教学中到底遭遇着怎样的挑战和困难?带着诸多疑问,站在她们的角度,我走进“西部农村小学女教师培训班”,倾听了女教师自己表达的声音。
学校工作压力与家庭责任: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受“男主外,女主内”思想的影响,在农村这样特殊的环境里,女教师既要完成学校的日常工作和教学任务,还要担负起照顾家人,抚育子女,做家务活的责任,承担着多重角色,承受着更大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这些压力常常使她们感到力不从心。
来自四川的A老师幽默而略带无奈谈到:“在读师范时,我特别向往当老师。毕业那年,我被分配在离县城较近的一所农村学校。工作一年以后,我慢慢地感觉到自己付出了很多,但并没有收获。我感受到更多的是对教师的评价考核、管理所带来的恐惧性压力。工作四年后,我结婚成家,大多数的家务事又要我去做,带孩子、照顾老人,常常还得不到理解,总觉得哪一头都做不好。慢慢地,我不再想当教师,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当初梦想做的老师,现实竟然使我痛苦和无奈。当了11年老师,我回顾了一下自己的从师历程,我对自己做了这样一个概括。在工作的第一年,我是‘淑女’教师,那时刚毕业,怀揣理想,对同事、对学生、对工作都有热情和耐心。工作的第二年,我就成了‘泼妇’老师,我感到一切不是我所期望的,我适应着这里的一切,要想超越简直不可能,所以我对学生不再是热情、也没了耐心,看到其他老师体罚学生,我起初同情学生,但我慢慢发现体罚很奏效。于是,我也对学生声嘶力竭,大喊大吼。我知道自己在变,也越来越不认识自己了。第三年,我便成了‘母老虎’老师。‘母老虎’这个词是一个学生给我起的绰号,我知道后感觉也很形象,我对学生采取高压政策,甚至严格体罚,我就这样无奈地坚持着。人们都说女的适合当教师,因为心又软又细,但当了教师,我觉得自己连女人味慢慢都没有了,我变成了大嗓门、爱唠叨的人。总之,我觉得当农村小学女教师要比别的行业老得快,主要表现在心理和精神上。我们天天处在一种紧张状态中,在学校,我们是‘班大妈’,什么事情都要管,什么心都要操,在家里,我们又得做好妻子、好女儿、好母亲。总觉得自己就像一台运转的机器,超负荷的工作使我已不再有激情和雄心。”听完这位女老师的话,我的心里似乎也有一些伤感。其实,我们往往只是把女教师当“教师”看待和要求,而忽略了对她们性别特征的理解,忽视了她们在日常观念的要求下所担负的更多的角色责任和压力。这种忽略和忽视也正是帮助女教师专业发展所要加以注意的。
校长:请给我力量
有人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在一个学校中的作用和力量的确不可忽视,这种作用和力量应该表现在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和帮助上。而在农村小学,校长和教师之间更多地表现为较为明显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层级关系。访谈中,许多女教师表示,她们与校长没有或者很少有沟通与交流,校长也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支持她们的工作,她们从校长那里得到的更多的是各种要求和压力,甚至是指责与抱怨。为此,她们渴望校长能给她们更多的力量和支持。
来自云南的B老师用她自己的经历表达了一个农村小学女教师对校长的心声:“校长对我们好像从来不满意,他总能找出我们做得不到位的地方,对我们在教学中的成功哪怕是一点点他都看不到,除了每周的例会,平时我们很少有和校长直接交流的机会,校长和教师之间就像老板和伙计的关系,我们整天处于‘怕’校长的状态中。工作前几年,我一直很努力地工作,再加上自己的年轻与激情,我的教学还算顺利,也得到了校长和同事的认可。但是在我生完孩子回到学校之后,一切都变了,校长认为我一个女老师,既要照顾家庭和孩子,又要忙于教学,就没有必要去学习和进修了,从此校长无视我的存在,不再给我任何参加培训学习的机会,也不让我参与公开课的教学……学校的好多事情好像和我没有关系。我自己感到非常的失落,也很想从那个学校调出来,因为我成了一个边缘人。”
C老师来自甘肃,她认为校长的一句话对她当老师的信心和积极性产生很大的影响。她说:“我本来喜欢当老师,但校长使我厌恶了当老师。我们学校规定,每个教师都要值周,值周时要求晚上至少有三次对学校的‘巡逻’。那时,我刚工作,晚上出行感到很害怕,就请求校长别给我安排,但校长不同意,以一句‘是老师,就不要讲男女!’的话来答复我。这句话深深地伤害了我,从此以后,我就变得越来越心硬了,越来越不喜欢这份工作了。许多人说女的适合做老师,但我的建议是,是女人就不要做老师。”
D老师来自陕西,她说:“按照学校的要求,学生放学要排队回家。有一次,我没有来得及把语文作业发给学生,学校就已经集合排队了,我们班几个来得晚的学生插到队伍里面。校长看见后非常生气,当着全校师生的面就劈头盖脸地批评我,我赶快去给校长解释,校长却并不理会,甚至拍案而起。后来,只要学校放学铃一响,我都会条件反射性地站起来。说实在的,作为农村女教师,只要校长能理解我们,我们的心情也就畅快了。学校本来规定平时成绩的考核要记入最后的考评中,但校长最后看的还是学生的考试成绩,你可以想象,一个本来就非常薄弱的学校要我在短期里提高成绩,那是多么困难的事情啊!在我的心里,我一直想对校长说,请不要用一次突如其来的检查或评比来评价或否定一个老师的工作,请您想一想您以前也是一名老师。”
在学校教育生活中,我们一直要求教师给予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多的鼓励与帮助,但是谁又能给予教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呢?如果当了“官”的校长能多回想起自己以前当老师的经历,他们或许能给予教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少一些责难与批评、多一句鼓励和赞扬,都能给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带来动力与信心。
家长:请听我说,我们都是为了孩子
在农村,教师的工作很难得到来自家长的支持,用女教师自己的话说,“家长专挑‘软柿子’捏,我们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更少”。
D老师来自宁夏,她说:“农村孩子家庭教育没有了,许多家长外出打工,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多,学校班主任责任压力很大,家长和校长还要求与班主任签订《学生安全责任书》,这是生死协定,使得我们整天提心吊胆,一方面感到责任大,另一方面又感到委屈,一旦有什么事情发生,他们就会把责任全部推给班主任,而班主任多为女老师,常常要受到来自家长的责难。即使在学校里,连家长都欺负我们,他们到学校找女老师的事情一般都是鸡毛蒜皮的事,但是见了男老师就不一样,比如,我们有时候正在上课,家长就推门进来了,但换了男老师,他们根本就不敢。另外,很多农村家长好像生了孩子就是给老师生的。而且对于男孩子,家长很溺爱,但家长对女孩子学习普遍不够支持。孩子如果考不好,家长就找教师的茬,甚至骂教师,一般男老师他们不敢直接骂,但女教师他们就当面去骂。学生犯了错误,请家长来,有些家长竟说‘好男不与女谈’,就直接找校长去了,校长又把女教师找去一顿训斥……”
在和D老师的访谈中,我问到“如果让您用一句话来表达你对家长的期望,您会怎么说”时,她毫不犹豫地说道:“我不指望农村的家长像城里的家长那样对孩子的学习倾尽全力,只要家长理解我们就行,我们当老师的和家长一样,都是为了孩子。”其实就这么一句朴实的话语,表达了教师和家长不是陌路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如果农村的女教师能够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她们工作起来就会更有动力。
困惑而不迷失:让我们一路同行
每个人在生活和工作中或许都要面对这样或那样的困惑和困难,但是只要坚守着信念,在行动中寻求变革,那么困惑终将让步于希望和信心。尽管农村小学的女老师在教育教学中面临着诸多困惑与问题,但是在与她们的交流中,还是对自己的职业充满了信心,她们自己并没有因为处境的不利和工作中的不如意而迷失方向。她们对自己为师的困惑和难处的各种感受,正是她们对于农村教育现状和她们自己专业发展的思考与体悟,而她们也正在思考和体悟的路途上继续寻找着理想的天空,只是希望有更多的人在这条路上与她们一路同行。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