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大学毕业的我赶上了新课改的浪潮,成为第一批“弄潮儿”。同年八月底,学校通知新教师去进行岗前培训,培训之后的我们热血沸腾,跃跃欲试。2007年,被教育部授予“高考改革探索先锋”称号的广东省,迎来了新课改后的首次高考。被舆论评为“风风火火”的广东新课改到底改了什么?第一只吃到的“螃蟹”到底是怎样的呢?笔者想就六年的课改之路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和看法。
一、时代的召唤,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何谓“改”“革”?改,即修改。古人云:“知错能改”,可见,有了问题就要适当地进行修改。革,即改变。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和改变的。
新的世纪,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迅猛发展,国际竞争特别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而增强综合国力的关键是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教育则是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为了培养能适应现代化发展的人才,各国的教育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由于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因此课程改革也在各国不断地进行着。
我国现在还是一个科技文化水平偏低的人口大国。有这样一种说法,中国正在变成一个“世界工厂”,工人生产20亿件衬衣才能换来一架空中客车。“人口众多”是一个既成的、不可更改的事实,但如何充分开发和利用丰富的人力资源,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传统的人才培养目标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课程内容存在着“繁、难、偏、旧”的状况;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等等。这些问题对实施素质教育产生了不良的影响,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二、新课改理念先进,操作性不强
1999年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启动。新课改是由政府直接领导、发动和组织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政府行为,政府在决策、组织、管理、政策、经费等方面都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2001年7月,教育部印发了18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作为试点省份之一,广东率先在全省范围内实施新课程。
本次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其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保障每一个学生与生俱来的‘学习权’,求得每位学生的充分的、自由的、多元的、和谐的发展。”这样的理念无疑是先进的,它基于学生发展、关于学生发展、为了学生发展;着重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让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
随后,书店里琳琅满目的传统课程批判,网络上铺天盖地的新课程理念解读……让所有从传统课程中走出来的人都热血沸腾,深感自己是被误导、被耽搁、被扼杀的一代人,因此,无论如何不能再让下一代人走自己的路。就是在这样一种无比亢奋的状态中,在一个个美好的词汇和图景的召唤下,很多教师特别是新教师都想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教改实践中,开始一场伟大的变革。
然而,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新课改中操作性不强等问题日益凸显。
首先,课改后的高中课程结构由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构成,选修课程可由学生自由选择,可以跨时段、跨年级。但是,这需要人力和物力的大量投入,很多学校在师资、设备等软、硬件无法满足要求,通常由本地区教育部门统一指定课程进行教学,选修课有名无实。
《新课程标准》强调指出,教学中课程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整体利用,要求具有相关的硬件设备作前提条件。而许多学校不具备这些,因而实施新课程,如果想呈现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以及联系学生日常生活进行教学或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有关问题等便成了难题。由于没有相应设备,要想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激活课堂教学难度很大。
其次,新教材普遍降低了知识难度,但教师上课却要拓宽和加深,因为考试的内容和难度并没有降低。有高考,有区分度,要选拔学生,所以抓考试成绩没有人敢放松,加之大提特提发展学生综合素质,大搞各类课余活动,所以学生每天很忙碌,教师也普遍觉得比课改前更加累。
在教学方式上,尽管在课堂上充满了自主、合作探究等名词,但老师讲的标准答案仍是最终答案。有这样一种说法:一个教学内容,老师要备有三个教案,一个供教育局检查,一个供学校检查,一个供上课使用。
在学习方式上,尽管“创新”每天都挂在嘴边,但学生仍在一本本练习、一张张试卷的书山题海中搏杀。
在学业评价上,考试依旧是最主要的衡量标准。而课程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个维度在终结性的纸笔测试中很难得到准确的测量,出现了“提倡的做不到,而做得到的又不提倡”这样一个教学评价的死胡同。
三、新课改目前存在的问题
有着先进理念的新课改,目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新课程改革是一场在几个先进“词汇”引导下的一场变革。
新课程的理论一听就明白,就来劲,但是一做就糊涂,就没劲。理论与现实脱节,缺乏起码的实施条件,可操作性很弱。作为普通的一线教师,我们不知道如何将新课改的先进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而更让我们疑惑的是,教育主管部门的概念也非常模糊。我们发现,那些引导我们前进的图景原来只是海市蜃楼,新课程仿佛就是一个过了午夜的灰姑娘。许多人因此而惊呼:课改是新瓶装旧酒!而且,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对于新课改感到无所适从。
第二,新课程的培训流于形式,没有把精髓落到实处。
我们知道,任何一项改革的关键是理念层面上的改革,转变观念是改革得以成功的关键所在。新课程改革也不例外。而要转变教师观念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组织有效的培训。据教育部基教司副司长朱慕菊介绍,为了推进新课程,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对教师进行培训。教师培训基本上采用了三级培训的模型:第一个是教育部对各省、地教育部门及国家级实验区的骨干进行培训;第二个是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省新课程推进的骨干人员培训;第三个是各实验区负责对参加新课程全体校长、教师的培训。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4年,共有16000余人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国家级培训,有200多万人参加了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新课程培训。
但是,许多参加培训的教师反映,这些培训通常都是台上专家们深入浅出地展现着一个个深刻的道理和美好的图景,台下老师们听得津津有味,跃跃欲试,但走出会场,面对着学生的时候,大家都觉得无从下手。有数据显示教师对培训的满意度是:小学教师为6.67%,初中教师为2.13%,高中教师为3.92%。可见,培训并不能够把新思想、新观念贯彻到教师的心里。
由于培训的形式化,使教师对新课程所阐释的基本理念感到茫然和困惑,甚至在理解上出现了偏差。而由于没有吃透新课标的精神,教师们只能把注意力集中在技术层面,即课堂上如何操作,有什么样的模式,有什么样的具体方法,盲目地赶潮流,求轰动,在追求形式上做文章。这样的话,即使教学行为上有所改革,但也只能流于技术主义,而不会触及新课程的内涵、意义和价值。结果改过来改过去,只是动些皮毛,做些花样文章,却没有实在的价值和意义。
例如,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合作精神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许多教师有意识地要改变传统“一言堂”的课堂形式,创设情景,营造氛围,活跃思维,课堂上出现了形式花哨的种种活动。以为只要做到了这样,就是新课改,而忽视了课堂的主要任务——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可以说,把最重要的教学给放到一边,而片面追求课堂的形式,而且,这种错误甚至上升为普遍认识:新课改就是搞形式!
第三,评价机制严重滞后,无法全面体现课改精神。
尽管饱受垢病,但中、高考“指挥棒”的作用是谁也无法否认的。在新课程改革中,尚没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评价办法,仍在实行中、高考制度,仍然以一次性考试成绩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虽然,试题形式和内容有所改变,但根本动摇不了大的“考试”体制。在“一考定终身”的情况下,学校、教师自然无法很好地转变教育观念,跨过“应试教育”的樊篱。如此,新课改只能无可奈何地流于形式。因为学校如果在教育方向上单方面改变,必然招致社会、家长的非议,这在客观上使任何一所学校都不敢轻举妄动。在一项调查中,在考试能力、实践能力、特长发展这三项中,半数以上的家长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考试能力。他们表示:高考制度一天不改革,他们就得紧抓孩子的学习成绩。因此,在学校中流传着一句话:“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实实在在”,正是这种心态的直接写照。
也正因为对学习成绩的片面重视,因此学校的教研活动也就成为了进行新课改的点缀,一种锦上添花的点缀,从来没有谁要求把新课程理念带进课堂,大家装装样子,走走形式,皆大欢喜收场了。至于有没有收获,没有人在乎;学校的前沿问题,压根儿没人提起。
四、对于新课改的反思
笔者认为,教育发展应该是逐步进化和演变的,而不应该是突变的过程(伴随着结构的破坏与更新)。课改必须要有非常慎重的态度,必须要有非常明晰的指导思想,而且要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秉持一种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突出真实性与有效性。所谓慎重,就是不能盲动;所谓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根据教育的实际情况。努力减少试验可能出现的损失,最大效率地提高试验的绩效。因为我们的对象是学生,课改不能有大的失误,不能以牺牲学生为代价。
我国新一轮课改,虽然在理论上很到位,很先进,但并不等于因此而获得了进入课堂教学的通行证。相反,“飞得太高”,就很难“软着陆”。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对课程改革感到困惑的人数却在不断增长,课程改革究竟要如何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提及与思考。
(作者单位:广东省揭阳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