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课件在教学中的消极作用

2007-12-29 00:00:00连红杰
中国教师 2007年12期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有着诸如生动性、直观性、信息丰富和效率高等优势,在现代化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为人们共知。但是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在使用课件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其固有的缺陷。
  
  一、弱化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人格力量
  
  教师应该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导,学生是主体,这种主导地位首先体现在课堂的组织与管理中。但在课件式教学中,教师地位退出,变成一个操作员,学生的注意力则大部分时间是集中在计算机终端或投影屏幕上,这就弱化了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
  教师让位于屏幕,自然会弱化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教育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师生情感的交流,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实践证明,道德、品行、仪态、生活、修养等良好的教师人格往往会深深地影响学生,成为他们最生动的榜样,同时也会增加学生学习相应课程的积极性。而在课件教学下,学生没有直接面对教师,听到的不是教师自己的声音,看到的不是教师手写的字,也就较少注意教师的形体语言,师生之间真情实感的交流也会减少,因此教师的模范行为不能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其人格力量也就很难直接感染学生,这会逐渐弱化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教书育人的目标也就无法达成。
  
  二、阻碍了教师个性化教学风格的发展
  
  个性化教学风格是一个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日益成熟的重要标志。但课件由于存在高度程式化、结构线性化、教学方式固定化的特点,会导致教师授课中难以及时更改,无法根据课堂上的变化及时并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同时,部分教材配备的相应课件在节省教师备课时间的同时也容易约束教师讲课的思路,导致许多教师教学方法一个模式的弊端,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教师个性化教学风格的展示。而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们往往能够自由发挥,对不同的知识触类旁通,最大限度地体现自己的教学风格。这也是为什么一些专业知识基础好,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不喜欢采用课件上课的原因。
  
  三、不利于学生观察力和逻辑思维的开发
  
  课件的直观形象性在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理解的同时也因为其自身存在诸如闻不出气味,找不到手感等的局限性限制了对学生多感官通道观察力的培养。如,一位教师在讲数学课圆锥体这一部分时,制作了一个活动课件,将同底等高圆锥中的水倒入圆柱中,从而推出体积公式。其实,与其这样倒不如让学生自己动手,用实物教具代替。
  教育的一个方面就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常规教学中,在问题讲解由形象向抽象、由感性向理性转换时,有经验的教师总是留下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和想象。其实,教师在黑板上留下的那块空白,就是学生思维驰骋的空间,学生的思维随着教师的演讲和板书循序渐进,从而得到了锻炼。此外,文字作为信息的一种载体,其功能正是在于促进学生概括能力的形成,如果我们盲目地把抽象的文字转换成影像,就等于剥夺了学生思维的机会。当学生按照预先设定的模式、思路、线索进行人机交互时,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深入地思考,只能顺应设计者的思维方式做一些简单的应答,这样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进步又从何谈起?
  
  四、不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和主动学习的发展
  
  传统的黑板教学中,学生面对的是教师和黑板,容易把注息力集中到教师所要讲解的问题上。由于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对多媒体课件的极大兴趣,这就误导部分教师把过多的图片和声音插入课件中,即使一些简单的概念定理都要以种种不同的方式显现,甚至连屏幕上的一点点变化都要配上音响。这就违背了学生在认知事物的有限时间内只能接受其主要信息的认知规律,分散了学生的注息力,冲淡了学生对重点、难点的关注,最终影响到教学的实际效果。
  此外,现代化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发展。而许多课件是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互与反馈,实质上还是教师按既定路子牵着学生走,没有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点击鼠标,一幅幅漂亮、精彩、活动的画面在学生眼前展播开来,的确颇具吸引力。如此,课件是在课堂上大显身手了,可是学生却只扮演了观众的角色,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长此以往,当课件的新异性消失后,学生学习的动机、兴趣和热情也会随之降温,这样根本无法实现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最终目标。
  总之,我们在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方式优点的同时,也一定要警惕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如果课件制作者能科学设置相关内容的内在衔接,充分考虑学生和学科知识的特点,将传统教学手段的优点与多媒体课件教学手段有机结合,那么必将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