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高度重视培育和发展知识产权能力

2007-12-29 00:00:00王景川
中国经贸导刊 2007年9期


  随着知识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得到了历史性的提升,国家的核心竞争能力日益体现为对智力资源和智慧成果的培育、拥有、配置和调控能力,尤其体现为对知识产权的拥有和运用能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知识产权制度作为鼓励和保护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法律制度,地位越来越重要,作用越来越突出。加快建设和不断完善现代知识产权制度,加快建设和大力提高知识产权创造、管理、运用和保护能力,已经成为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要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的决策。 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需要全社会做出共同的努力。目前,我国企业从总体上看还没有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我国中小型企业约占全部企业的99.6%,普遍缺乏自主创新意识和自主创新动力;即使是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大多数其自主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的同类企业相比较也存在很大差距。据统计:目前,我国国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设立研发机构的比例仅为25%;研究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0.56%,即使是大中型企业也仅为0.71%。
  1985—2005年期间,我国国内企业中提出专利申请的仅占1.4%,而且企业提出的专利申请总量中,有22%的申请是来自外商独资企业或控股企业;从企业提出的专利申请的类别上来看,外观设计专利申请占45%,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占35%,而最能体现技术创新能力的发明专利申请仅占20%。截至2005年底,我国国内60%的企业没有注册商标;出口商品中拥有自主品牌的仅占10%。
  目前,我国国内企业中拥有核心技术专利的企业,仅占全部企业的万分之三;在制造业的多数行业中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基本上依赖国外,存在着产业技术空心化的危险。我们对目前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状况,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实现“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战略目标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必须有一个充分的估计。全面提升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创造、管理、运用、保护能力,需要一个精心培育和支持发展的过程,需要一个有利于自主创新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社会舆论环境与文化氛围,需要一个创新友好型的法律、政策和市场环境,需要政府有力的引导和有效的服务。
  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内涵,不能单纯从技术层面上去看待,要着眼于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实现制度创新、发展模式创新、主流文化创新、科技创新四位一体,使之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若将这四种创新割裂开来,自主创新就会缺乏良好的制度基础、社会环境和文化底蕴,自主创新效率就会大打折扣。
  实现制度创新、发展模式创新、主流文化创新、科技创新都与知识产权制度建设、知识产权能力建设息息相关。自主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和运用能力上。
  培育和发展我国的知识产权能力,需要做以下几项工作:一要切实发挥舆论的正确导向功能,以营造一个全社会尊重自主创新、支持自主创新、保护自主创新的社会风尚。二要加快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以形成有利于推动自主创新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文化。三要加快完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提高创造、管理、运用、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体系,严格保护知识产权,为鼓励自主创新和维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四要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加快建设面向全社会的技术研发基础设施平台、科技信息和知识产权信息检索咨询服务平台,使我国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通过共享先进的研发、试验、检测设备,方便、快捷地检索和利用科技、知识产权以及市场信息,降低研发成本,缩短新产品的研制和上市周期。五要进一步加强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通过优化公共财政投入结构,完善经济、贸易、科技、知识产权以及财政、税收、金融等领域政策的统筹协调和综合配套,充分发挥政府对我国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创造和运用知识产权的导向作用。六要突出重点,分清层次,通过政策导向、资金扶持、信息服务、社会保险,鼓励我国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参与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帮助市场经济主体、科技创新主体降低和规避自主创新的风险,支持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
  (作者系原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