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季度,我国贸易顺差464.4亿美元,同比增长99%,其中3月份68.7亿美元,下降39%。分析当前贸易顺差问题,既有必要看到3月份的异动,也有必要立足长远,将顺差的长期趋势与短期波动综合起来考虑。
一、一季度顺差来源并没有明显变化
我国顺差来源集中的局面并没有改变:一是来源于我国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比如,2006年我国纺织类、办公机械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计算机及通信技术三大类产品的顺差分别为1124亿、938亿和1542亿美元,三者之和是总顺差的2倍,其中纺织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办公机械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计算机及通信技术是利用我国劳动密集型环节的“高科技产品”。而逆差产品主要是资源能源产品和技术产品,比如我国电子技术、石油产品的逆差分别高达942亿和731亿美元。今年一季度的情况仍是如此,比如,纺织服装出口增长15%,增加额达40亿美元,顺差也在30亿美元以上;原油逆差14亿美元。
二是来源于香港和美国、欧盟。2006年对三者顺差达到3806亿美元,是总顺差的2.1倍。2007年一季度对香港地区和美国、欧盟的顺差分别为362.2亿美元、346.9亿美元和276.9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8.3%、21.0%和47.4%,三者合计986亿美元,仍是总顺差的2.1倍。
三是来源于加工贸易。近年来一般贸易顺差增加很快,但2006年加工贸易顺差仍达1889亿美元,比顺差总额高114亿。从历史看,2000年以来加工贸易顺差一直是全部顺差的2—3倍,如2004年曾高达3.3倍。今年一季度加工贸易顺差545亿美元,是全部顺差的1.2倍。
四是来源于民营与外资企业。2006年其他企业(主要是集体和私营企业)顺差1202亿美元,外资企业贸易顺差912亿美元,顺差完全由非国有企业产生。今年一季度其它企业和外资企业顺差分别为289亿美元和281亿美元,是总顺差的1.2倍。
二、3月的顺差异动主要是短期因素影响,难以扭转全年顺差增长的基本态势
3月当月,我国贸易顺差68.7亿美元,同比减少38.6%。其中,一般贸易逆差29.5亿美元;加工贸易顺差199.2亿美元,增长23.6%;其他贸易逆差101.1亿美元,增长17.5%。对美国、欧盟和香港地区的顺差分别为95.1亿美元、63.6亿美元和151.4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13.4%、6.3%和增长29.3%。
我们初步分析认为,造成3月份顺差异常的主要原因有二条:一是抢先出口。据国发中心、渣打银行等认为,由于企业对出口政策调整、人民币继续升值等存在强烈预期,所以抢在2月份大量出口,从而挤压了原本应在3月份出口的份额。2月份我国外贸出口高达51.7%,比上月高了近20个百分点,但3月份剧降为6.9%,比2月低45个百分点;但是,一季度的进口却相对稳定,2、3月份进口增幅仅相差1.4个百分点。二是春节因素,2006年春节是1月29日,2007年春节是2月18日,今年滞后了20天,所以造成了2月、3月外贸都不正常,2月过快、3月过慢。我们认为,如果把2、3月份加总起来考虑,外贸增长20%,其中出口增长25.3%、进口增长14%,与今年外贸的总体走势是吻和的,都属于正常范围。当然人民币升值可能对出口也有影响,但不能解释3月份顺差的剧烈波动。
从全年看,世界经济贸易稳定增长有利于我国扩大出口;过剩产能需要通过出口得以释放;加工贸易顺差反映了我国承接国际转移和转型升级的内在需求,且牵涉大量就业,政策调整需要两头兼顾;在缩减投资规模的宏观态势下,国内对资源、技术设备的进口需求受到限制,例如去年进口增幅从25%逐月回落到15%以下,特别是第四季度自欧美进口增幅呈逐月回落之势。因此,我国“出强进弱”的内在动力仍然较大,如果调控力度比较温和,今年顺差可能较快增长。
三、外贸政策调整应关注世界经济的风险及其影响
2007年一季度,世界经济总体呈现“增势持续、需求放缓、调整加快、风险初现”的特点,欧元区、日本、新兴市场经济体增长势头不错,但美国经济增长放缓,世界经济的风险在增加。主要体现在:
第一,美国房地产泡沫使经济衰退风险大增。2006年美国房市降温使经济减缓了1.2个百分点。美国最大房屋抵押贷款公司房利美预测,美国房市今年将持续疲软,新房销售减少7.1%,现房销售减少8.1%,房价上半年会继续走低。美联储面临两难局面。一方面为防止楼市“硬着陆”要减息,已5次暂停加息进程,住房按揭的违约风险仍随之增加,第二大房屋抵押贷款公司面临破产;另一方面为双赤字融资、防通胀需要升息。楼市继续下滑,势必波及消费。美3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已降至6个月来的最低水平。格林斯潘多次警告美经济有衰退的风险。联合国报告也指出,2007年世界经济将因美国房地产市场的衰退减缓0.5个百分点。由于我国出口的1/3左右最终到达美国市场,美国经济波动对我国的影响值得警惕。
第二,全球股市大跌凸显国际金融风险。全球流动性过剩导致对冲基金、私募基金等发展速度很快。亚洲等新兴市场是“热钱”的主要输入地。亚洲对冲基金管理的资产已达3000亿美元,每年佣金增长20%以上。对冲基金已引起包括G8在内许多机构和国家的关注,限制其投机风险的呼声日高。
第三,国际油价在高位波动剧烈。从2006年7月到2007年1月,西德州原油现货价从每桶77.1美元跌到51.1美元,跌幅高达33.7%。3月7日,油价再次突破61.85美元/桶,不到60天内上涨21%。随后受全球股市下跌引起的对世界经济增长前景的担忧,油价再次大跌,3月13日跌至58.03美元/桶,下跌6.1%。从供应角度看,剩余产能较低、下游的炼油能力瓶颈决定了石油不可能回到廉价时代,预计2007年油价将保持55—65美元的水平。当然,也不排除推高油价的偶然因素。
据联合国今年1月的最新预测,世界经济将从去年的3.8%降到今年的3.2%,贸易由10.1%降到7.7%,特别是美国经济波动风险在增加,对我国贸易产生的影响可能加大。这需要我们在调整贸易政策时,充分考虑世界经济波动的风险因素,避免外贸大起大落,争取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四、外贸政策调整还应立足于我国顺差的长期趋势
我国顺差符合发展中国家的一般规律,即先逆差后顺差。上世纪80年代以逆差为主,年均逆差79亿美元;90年代以顺差为主,年均顺差156亿美元;入世五年来年均顺差735亿美元。
我国顺差主要是由长期因素决定的。外因是国际产业转移和国际经济失衡。2006年我国加工贸易、外资企业顺差分别是总顺差的1.1倍和51%,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也有大量顺差,这都是国际产业转移的结果;内因是我国工业化加速、产能过大、制造业竞争力强。可见我国顺差是由国情决定的,是市场竞争的结果,是一个长期问题。一般的政策调整可能减缓顺差增速,但难以根本改变。以日本为例,虽然其80年代初开始采取一系列调节顺差的措施,但26年过去了,其顺差并没有改变,且在90年代达到高峰。所以,我国今后的顺差仍将保持较大数额。
事实上,我国贸易不平衡度并不算高。从纵向看,2006年我国外贸不平衡度为10%,还低于1997、1998年的水平。从横向看,我国2005年为7.2%,远低于德、俄、沙特等国11—52%的水平。从历史纵深看,200多年来,不平衡度超过20%的年份,美国、日本、俄/苏、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都有10—40年左右,还有一些国家超过50%。与此对照,我国贸易不平衡度相对偏小,即使某一天上升到20%,在世界贸易史上也属平常。从顺差与GDP之比看,2005年我国为4.6%,在前10位顺差大国中居倒数第三,略高于日本和加拿大,只有沙特的1/10,爱尔兰的1/5,挪威和俄罗斯的1/3。
五、外贸政策取向也有必要与时俱进
看待外贸及顺差问题应立足于国情,有必要与时俱进:既要看到我国出现顺差必然性的一面,也要看到顺差增长过快不利的一面;既要看到过去出口创汇紧迫性的一面,也要看到现在调节顺差必要性的一面。过去我们拼命抓出口、抓创汇,因为那时我们缺外汇,需要进口大量技术和设备。但是,现在情况不一样了,与改革开放初甚至与上世纪90年代比,我们外贸面临的形势发生了“四个根本性变化”:一是外汇储备由稀缺变过剩。过去外汇少,所以要拼命出口创汇,中央支持、地方也有不少支持政策,但现在担忧1.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太多了,给宏观经济造成压力。二是出口能力由弱变强。过去我们主要出口农产品、矿产品等初级产品,现在我们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和高科技产品出口能力都大大增强,入世五年平均出口速度达29%。三是贸易地位由小变大。过去我们出口占世界比重不到1%,是贸易小国;现在达8%左右,居世界第三,一些轻纺、机电产品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3以上。贸易大国既意味着对国际市场影响增强,也意味着国际市场相对空间缩小。四是贸易摩擦由少变多。1979年我国遭到第1例反倾销调查,90年代中期后持续增多,现在已连续12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最多的国家。认识到这些变化,有利于我们把认识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防止顺差增长过快。并且,应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刻认识到我国外贸政策是否到了一个转折阶段?是否需要大的调整?即从“出口创汇”转向“出口创利”和“出口创牌”,从“重出口轻进口”转向“贸易基本平衡”,并以此为契机,大力推动外贸增长方式转变,提升国际分工地位。
六、促进贸易基本平衡的基本政策取向
鉴于我国进入贸易顺差期,需要有长期应对准备。把促进外贸基本平衡作为重要任务,从长期看,需要综合治理,以优化出口、扩大进口及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为目标,采用汇率、利率、外贸外资政策调整、刺激国内消费等措施,缓解顺差过快增长,促进贸易基本平衡;从短期看,应把重点放在“减增量”上面。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表明,如果没有大的政策变动,今年顺差总量增加的可能性较大,所以有必要把工作目标定在减少顺差增量上。
从出口政策看,应着眼于“基本稳定、优化结构”,既要密切跟踪国际市场走势,防止出口大起大落冲击国内经济;也要大力优化结构,减少“两高一资”产品出口,提高出口的技术含量与附加值,相应地采取出口退税率调整、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原产地规则调整、增强企业社会责任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从进口政策看,应立足于我国国情:首先应考虑到我国进口水平本身并不低。2006年我国进口依存度达30%,比世界平均水平高10个百分点,是美、日等国的3倍;入世以来进口年均增速高达27%,是WTO中最快的国家之一。其次应考虑到进口增长受主客观因素制约。进口是企业主导的市场行为,主要取决于内需大小和外国是否有出口意愿。第三应考虑到我国发展水平较低的现实。技术水平偏低、国际分工地位低、顺差以加工贸易和外资企业为主等现实,决定了我国还没有到自由贸易、大量鼓励进口的阶段,还需要合理、有限地保护市场。因此,今后既需要鼓励技术装备、资源等进口,扩大从发展中国家和顺差对象大国进口,也应把握好进口的“度”。